空間
空間,(英語: space )是與時間相對的一種物質客觀存在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大小表現出來。通常指四方(方向)上下。
空間 | |
---|---|
空間有宇宙空間 、網絡空間、思想空間、數字空間、物理空間等等,都屬空間的範疇。地理學與天文學中指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有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之分。空間由不同的線組成,線組成不同形狀,線內便是空間。
空間是一個相對概念,構成了事物的抽象概念,事物的抽象概念是參照於空間存在的。
目錄
空間定義
哲學定義
"空間"是抽象概念,其內涵是無界永在,其外延是一切物件占位大小和相對位置的度量。
"無界"指空間中的任何一點都是任意方位的出發點;"永在"指空間永遠出現在當前時刻。
文學定義
空間有"情的空間"和"知的空間"之分。肩並肩的、坐在身邊的橫向空間就是"情的空間";而面對面而坐的縱向空間就是"知的空間"。前者使人感到有合作、進行情感交流的需要;後者使人覺得有競爭、壓迫之感覺,沒有可容情意進入的餘地。
多維空間
0維:沒有長寬高,單純的一個點,如奇點(一個無限小的點)。 一維:一維空間只有長度
二維:二維空間平面世界,只有長度和寬度
三維:三維空間長寬高立體世界我們肉眼親身感覺到看到的世界 三維空間是點的位置由三個坐標決定的空間。客觀存在的現實空間就是三維空間,具有長、寬、高三種度量。數學、物理等學科中引進的多維空間概念,是在三維空間基礎上所作的科學抽象。
四維:四維空間一個時空的概念 日常生活所提及的「四維空間」,大多數都是指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他的《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中提及的「四維時空」概念。我們的宇宙是由時間和空間構成。時空的關係,是在空間的架構上比普通三維空間的長、寬、高三條軸外又加了一條時間軸,而這條時間的軸是一條虛數值的軸。根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相對論所說:我們生活中所面對的三維空間加上時間構成所謂四維時空。[1]
物理學上的空間
慣性參考系與空間是靜止的,無論參考系如何運動,包括變速,都不會改變慣性參考系與空間的靜止狀態。或說慣性參考系與空間是一起運動。
數學上的解釋是:數學上的原點與X、Y、Z三軸之間共同構成的關係,坐標 ,坐標傳送 傳送。
經典物理學的解釋:宇宙中物質實體之外的部分稱為空間。
相對物理學的解釋:宇宙物質實體運動所發生的部分稱為空間。
航天術語:外層空間簡稱空間、外空或太空。
數學術語:空間是指一種具有特殊性質及一些額外結構的集合。
互聯網上:指盛放文件的地方。
文學上:代表目標事物的概念範圍,例如:請給我一點活動空間;植物生長會占用更多空間;別局限了你的思維空間。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空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大、小(體積形狀不變)表現出來。
隨着網絡的發展,人們把存放已製作好的網站的地方叫做"空間"。一般以計算機存儲的大小來衡量它,例如KB、M、G、T等單位。
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的理論對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圖書館學界基礎理論建樹,曾有過重要的影響,而九十年代初托夫勒的《大趨勢》對整個信息界的撞擊,人們至今還記憶猶新。而今,當我們站在新世紀的起點上,企盼着新的更高層次的信息理論的出現。國外有不少理論研究顯示了一定的成熟度,其中三個空間的理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三個空間是指網絡空間(Cyberspace)、信息空間(Infosphere)和思想空間(Noosphere)。美國海軍研究生院的約翰·阿奎那(John Arquilla)與其合作者們自1991年開始進行了關於未來軍事事件、社會矛盾及犯罪、信息策略等研究,並陸續發表了一系列的報告與著作,如1996年的《網絡戰爭的來臨》、1999年的《歷數新的邊界》、1999年的《思想政治的出現》、即將出版的《戰爭中信息作用的轉換》等。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的出現》一書中,阿奎那等全面地概述其理論基礎:三個空間的理論,為這一研究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空間可分為絕對的與相對的,真實的與表象的,以及數學的與普通的。絕對空間:其自身特性與一切外在事物無關,處處均勻,永不移動。相對空間是一些可以在絕對空間中運動的結構,或是對絕對空間的量度,我們通過它與物體的相對位置感知它,它一般被當做不可移動空間,如地表以下、大氣中或天空中的空間,都是以其與地球的相互關係確定的。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在形狀大小上相同,但在數值上並不總是相同。
數學空間
數學上,空間是指一種具有特殊性質及一些額外結構的集合,但不存在單稱為"空間"的數學對象。在初等數學或中學數學中,空間通常指三維空間。
數學中常見的空間類型:[2]
仿射空間、拓撲空間、一致空間、豪斯道夫空間
巴拿赫空間、向量空間 (或稱線性空間)、賦范向量空間 (或稱線性賦范空間)
內積空間、度量空間、完備度量空間、歐幾里得空間
希爾伯特空間、射影空間、函數空間、樣本空間、概率空間
空間向量即三維向量。在處理空間問題中具有相當的優越性,比原來處理空間問題的方法更有靈活性。
如把立體幾何中的線面關係問題及求角求距離問題轉化為用向量解決,如何取向量或建立空間坐標系,找到所論證的平行垂直等關係,所求的角和距離用向量怎樣來表達是問題的關鍵。
宇宙空間
宇宙空間,亦稱外太空、外層空間,簡稱空間、外空或太空,指的是相對於地球大氣層之外的虛空區域,外太空通常用來和領空(領土)劃分區別。太空和地球大氣層並沒有明確的邊界,因為大氣隨着海拔增加而逐漸變薄。假設大氣層溫度固定,大氣壓會由海平面的1000毫巴,隨着高度增加而呈指數化減少至零為止。國際航空聯合會定義在100公里的高度為卡門線,為現行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定義。美國認定到達海拔80公里的人為太空人,在太空船重返地球的過程中,120公里是空氣阻力開始發生作用的邊界。
現代科學中關於「宇宙空間」有很多觀點,其中一種觀點就類似於道家的虛無、縹緲,他們認為空間就是虛無的實在,就是一處空着的沒有任何實物存在的處所,是承載宇宙之中各種運動的地方,它不依託物質就能夠獨立存在,而且可以永久無限地存在延長。舉一個通俗的例子,可以設想一下自己可以在宇宙中一直前進,這時候你就占據了空間,而當你發現這片空間中除了你沒有任何其他物質,此時你所面臨的空間原本是個純粹的空間。
還有一種觀點與上面的「空虛」宇宙空間正好相反,認為空間不是與物質分離的,正相反,它本身就是一種物質之間的關係,類似「宇宙中有浮泛」這種說法,空間指的是物體之間關係的狀況,沒有物質,就沒有空間。
這兩種觀點爭論了很多年,可是事實證明,宇宙空間的定義並不是以上這樣。我們之所以能夠推翻上面兩種觀點,是因為現代科學證明了空間比我們想象的要奇妙得多,它甚至可以扭曲、膨脹。倘若宇宙空間是虛無的,或者只是物質關係的證明。[3]
網絡空間
網絡原指用一個巨大的虛擬畫面,把所有東西連接起來,也可以作為動詞使用。在計算機領域中,網絡就是用物理鏈路將各個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機相連在一起,組成數據鏈路,從而達到資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凡將地理位置不同,並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而連接起來,且以功能完善的網絡軟件(網絡協議、信息交換方式及網絡操作系統等)實現網絡資源共享的系統,可稱為計算機網絡。[4]
網絡空間(Cyberspace)這是三個概念中最常用的一個,指全球範圍的因特網系統、通訊基礎設施、在線會議體系、數據庫等一般稱作網絡的信息系統。該術語最多的是指因特網,但也可用來指具體的有範圍的電子信息環境,如一個公司、某武裝部隊、某政府和其他機構組織等的信息系統。
網絡空間發展最快、是世界上勢力與所有權範圍最新的領地。無論在哪一個國家,都是當前最大的項目之一,網絡空間這一術語也成為最流行的詞彙之技術的一面。但在這個術語裡,人們看到網絡似乎比看到技術更多些,從William Gibson 1984年用Cyber-punk來說明交感幻覺(Gibson,1984),直到如今人們用Cyberspace用於說明建設創造思想的全球模型,加強人們精神上的聯合,這種觀點實際上預示着網絡空間與思想空間的部份重合。
網絡空間比信息空間或思想空間更受限制些,表現在其主要表示網絡(這一似虛而實的事物)。但有些定義也跨出了因特網的範疇,如那些與網絡空間有關的,影響重要基礎設施的公共電話網、電力網、石油天然氣管道、遠程通訊系統、金融票據交換、航空控制系統、鐵路編組系統、公交調度系統、廣播電視系統、軍事和其他政府安全系統等。策略性的信息戰爭大部份在於保證國內的網絡安全,並發展對系統里其他勢力弱小的國家的剝削能力(Arquilla,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