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夢
劇目介紹
越劇《秦淮夢》謝光寧、邢雁、劉荊原編劇。寫清乾隆中葉,曹雪芹耗盡心血,在北京完成了《紅樓夢》前80回。抄本傳開後,上自王公顯宦,下至市井歌女,爭相傳誦,同時引起封建衛道士的種種非議。貧困潦倒的曹雪芹,面對厄運,只得赴兩江總督尹公之約,重返金陵,以便續完全書。雪芹在故鄉目睹人民的苦難,又意外重逢幼小失散的兒時摯友黎芳青,得知她飽經憂患的悲慘遭遇,從而更激起續稿的文思。正當他奮筆寫書之際,《紅樓夢》的銳利思想鋒芒,觸怒了以佳貴妃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層。面對重重壓力,曹雪芹矢志不渝,堅持寫作,終於陷入稿焚人危的絕境。最後,在以黎芳青為代表的人民群眾的鼓舞和支持下,曹雪芹衝出羅網,飄然北去,懷着「血淚完書稿,欣然獻餘生」的壯志,繼續他那未競的事業。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秦淮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儺戲是什麼?儺戲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網,2015-07-18
- ↑ 歷史知識 > 參軍戲,國學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