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鼠麴草
秋鼠麴草(學名:Gnaphalium hypoleucum)為雙子葉植物綱菊科鼠麴草屬的植物。分布在台灣、華東、華南、華中、西北及西南各省區。生於空曠沙土地或山地路旁及山坡上,海拔200-800米,在西南地區海拔較高。也分布於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中南半島及印度。 四川西部(馬爾康至康定)及雲南西北部(德欽)的植物,葉闊線形,寬4-10毫米,基部耳較大,抱莖,頂端鈍或驟然緊縮成芒尖狀,邊緣背卷呈波狀;頭狀花序較緊擠,果有雅致的腺點。
目錄
秋鼠麴草形態特徵
秋鼠麴草粗壯草本。莖直立,高可達70厘米,基部徑約5毫米,基部通常木質,上部有斜升的分枝,有溝紋,被白色厚棉毛或於花期基部脫落變稀疏,節間短,長6-10毫米,上部的節間通常長不及5毫米。下部葉線形,無柄,長約8厘米,寬約3毫米,基部略狹,稍抱莖,頂端漸尖,上面有腺毛,或有時沿中脈被疏蛛絲狀毛,下面厚,被白色棉毛,葉脈1條,上面明顯,在下面不明顯;中部和上部葉較小。
秋鼠麴草頭狀花序多數,徑約4毫米,無或有短梗,在枝端密集成傘房花序;花黃色;總苞球形,徑約4毫米,長4-5毫米;總苞片4層,全部金黃色或黃色,有光澤,膜質或上半部膜質,外層倒卵形,長3-5毫米,頂端圓或鈍,基部漸狹,背面被白色棉毛,內層線形,長4-5毫米,頂端尖或銳尖,背面通常無毛。雌花多數,花冠絲狀,長約3毫米,頂端3齒裂,無毛。兩性花較少數,花冠管狀,長約4毫米,兩端向中部漸狹,檐部5淺裂,裂片卵狀漸尖,無毛。
瘦果卵形或卵狀圓柱形,頂端截平,無毛,長約0.4毫米。冠毛絹毛狀,粗糙,污黃色,易脫落,長3-4毫米,基部分離。花期8-12月。[1]
秋鼠麴草介紹
根:須狀根。
莖:直立,粗壯,基部通常木質,徑5畫,上部有斜升的分枝,有溝紋,被白色厚茸毛或於花期基部脫落變稀疏,節間短,長6~10mm,上部的節間通常長不及5mm。株高30~70cm。
葉:基生葉通常花後凋落。下部葉線形,長4~8cm,寬3~7mm,基部略狹,稍抱莖,頂端漸尖,全緣,上面綠色,有腺毛,或有時沿中脈被疏蛛絲狀毛,下面被白色綿毛,葉脈1條,上面明顯,下面不明顯,無柄。中部和上部葉較小。
花:頭狀花序多數,徑4mm,無或有短梗,在枝端密集成傘房花序。總苞球狀鐘形,徑4mm,長4~5mm。總蓓片4~5層,全部金黃色或黃色,有光澤,膜質或上半部膜質,外層倒卵形,長3~5mm,頂端圓或鈍,基部漸狹,背面被白色棉毛,內層線形,長4~5mm,頂端尖或銳尖,背面通常無毛。緣花管狀,多數,花冠絲狀,長3mm,頂端3齒裂,無毛,雌花,結實。盤花管狀,較少,長4mm,兩端向中部漸狹,檐部5淺裂,裂片卵狀漸尖,兩性,結實。
果實:瘦果冠毛絹毛狀,粗糙,污黃色,易脫落,長3~4mm,基部分離。
種子:卵形或卵狀圓柱形,頂端截平,有細點,無毛,長0.4mm。[2]
秋鼠麴草秋鼠麴草生長環境
生長於空曠沙土地或山地路旁及山坡上,海拔200-800米,在西南地區海拔較高。
秋鼠麴草分布範圍
產我國台灣、華東、華南、華中、西北及西南各省區。也分布於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中南半島及印度。
鼠麴草本種提示
四川西部(馬爾康至康定)及雲南西北部(德欽)的植物,葉闊線形,寬4-10毫米,基部耳較大,抱莖,頂端鈍或驟然緊縮成芒尖狀,邊緣背卷呈波狀;頭狀花序較緊擠,果有雅致的腺點。
秋鼠麴草變種
同白秋鼠麴草
莖基部通常草質。葉質較厚,線狀倒披針形,長2-4厘米,寬2-6毫米,兩面密被白色棉毛,但上面無腺毛。
產台灣、福建、廣東、湖南、江西、浙江及安徽南部。生於荒坡乾燥地或路旁草叢中,海拔約800米。模式標本采自福建。
亮褐秋鼠麴草
頭狀花序多數,球形,密集成復球狀;總苞亮黃褐色,總苞片短尖。
據文獻記載此變種產雲南東部(東川),但未見標本。模式標本采自雲南。
秋鼠麴草功能用途
秋鼠麴草
醫藥:【彝藥】阿委:全草主治咳痰,肺結核《彝植藥》。
醫藥:全草(下白鼠麴草):甘、苦,涼。祛風止咳,清熱利濕。用於感冒,肺熱咳嗽,痢疾,瘰癧,下肢潰瘍。
防治方法:用闊葉枯、捕草淨、百草枯等除草劑防治。[3]
不可過量食用,過食有可能損害眼視力。宜和款冬花配伍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