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開森
福開森,加拿大安大略省人,1886年畢業於美國波士頓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190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886年來華,先在鎮江習華語,次年來南京。1888年南京干河沿創辦匯文書院(1910年與宏育書院合併為金陵大學,1952年併入南京大學),福開森任首任院長。1896年出任南洋公學(即上海、西安交通大學前身)監院。他先後在上海辦《新聞報》、《英文時報》、《亞洲文薈》。福開森離校後,一直與金陵大學保持密切聯繫並擔任校董會的董事。1934年,福開森將全部個人收藏(多為名貴文物)捐贈給金陵大學,現保存於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福開森 | |
---|---|
教育家、文物專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 | |
出生 | 1866年 |
國籍 | 美國 |
別名 | 約翰-福開森 |
職業 | 教育家、文物專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 |
知名作品 |
匯文書院首任院長 個人收藏全部捐獻給金陵大學 南洋公學監院 金陵大學校董會董事 |
目錄
工作經歷
1866年,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城,父為教會牧師。[1]自幼隨家移居美國。
1886年,畢業於波士頓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旋婚。福開森夫婦信奉「社會福音」(The Social Gospel),在自由主義神學的感召下到中國。先在江蘇鎮江學習漢語。
1887年,到南京,在估衣廊居所辦校開課。1888年,美國美以美會創辦匯文書院(The Nanking University),受傅羅(Flower)之邀出任院長(president)。匯文書院教職主要來自美國,書院設博物院、醫學館、聖道館,並設附屬中學;後於1910年與宏育書院合併為金陵大學。
1896年,李鴻章幕下重臣盛宣懷在上海創建南洋公學,受聘出任監院之職,參與創建工作;翌年辭彙文書院校長之職,出任南洋公學監院(president,校長),直至1902年。初致力校舍建設、設備選定、課程設置、教師聘用,並親手設計該校最早的兩幢建築物,中院和上院;南洋公學後改為南洋大學、交通大學。與匯文書院不同,南洋公學為中國人自辦的學校,故聘用了許多著名的中國學者任職任教,如吳稚暉、鈕永建、章太炎、蔡元培、張元濟等;藉此擴展了與中國學人及士紳的交往。
1898年,受聘為兩江總劉坤一幕僚。
1899年,辦《新聞報》。
1902年,參與修訂中國對日對美條約。
1908年,到北京任郵傳部顧問。曾出任華洋義賑會會長。
1910年,中原大旱,募得賑災金約100萬美元,被清廷封賜為二品頂戴。
1921年,奉派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與顧問參加以遏制日本在華擴張為重要議題的華盛頓會議。
1938年10月,福開森夫人在北平居所病故。
1943年,福開森被日本遣送回美國。
1945年,在波士頓去世。
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
福開森在華57年,對中國社會頗具影響,對中西文化交流卓有貢獻。
福開森對中國文化興趣濃烈,能說一口極流利的南京話,特別熱衷鑑別與收藏中國古董字畫。後居北京,專門研究中國文化,且著書立說,專論中國藝術品和古代文物。一生收藏許多中國文物珍品。部分收藏品陳列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1934年,捐贈家中數十年全部收藏品給金陵大學。1952年,金陵大學和南京大學合併,陳列於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福開森利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即文化基金會資助,聘請多位中國文物專家共同編纂了《校注項式歷代名詞瓷圖譜》(1931年)、《歷代著錄畫目》(1933年)、《西清續鑒乙編》、《歷代著錄吉金日》(1938年)、《藝術綜覽》、《紫瓷出土記》、《得周尺記》等專著。這些專著既為研究中國文物提供方便,也為西方國家了解中國文物提供導向。福開森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收藏古物
文物收藏與研究
福開森來華後先在南京居住多年,能說一口極流利的南京話,且對中國文化興趣濃烈。後因出任郵傳部顧問而移居北京(平),自此更專心研究中國文化,特別熱衷鑑別與收藏中國古董字畫,且著書立說,專論中國藝術品和古代文物。
福開森對中國文物研究之深,使他成為故宮博物院文物鑑定委員會中惟一一位洋委員。
福開森也是北京(平)琉璃廠古玩店的常客。遇有所好,往往不惜重金收購。所獲金石書畫瓷器等古玩甚豐。在其東城喜鵲胡同3號大宅,歷代中國文物琳琅滿目。
1934年,福開森無償地將自己個人家中數十年的收藏全部捐贈給了自己一手創辦起來的金陵大學(匯文書院的後身),總數計有上千件之多,其中多為名貴文物,包括商周青銅器、殷墟甲骨、古陶瓷和古書畫等。[2]這批文物曾一度保存在故宮博物院,50年代初交回南京大學。
2002年,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成立,福開森的贈品正式展出。展品中70%以上均為福開森所贈。一幅南唐畫家王齊翰(晉卿)的「挑耳圖」,價值連城,成為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主要收藏品
福氏最重要的收藏古物是:
1、殷墟甲骨 即從劉鶚的《鐵雲藏龜》,約有幾十片。商承祚教授研究後寫成《福氏所藏甲骨文字》一書。
2、王齊翰《挑耳圖》 又名《勘書圖》,畫面鈐有南唐李後主的「建業文房之印」,有宋徽宗趙佶的親筆題字,還有蘇東坡及蘇子由兄弟及王晉卿四人的題跋。此畫清末屬於端方,辛亥革命後,轉入福氏手中。
3、王右軍《大觀帖》?搖 此帖為北宋徽宗大觀年間,將淳化閣帖中王羲之的書法,重刻於石上所拓,此石已毀於宋金戰爭,拓本又少。清代翁方綱進行了考證,張謇寫有題跋。故馬衡先生曾有「王右軍的大觀帖,故宮雖有,但確實不如福氏所藏」的贊語。
4、小克鼎 為西周青銅器,原為一套,計有大鼎一件,小鼎7件,是西周孝王時的禮器。大克鼎及一小克鼎存於上海博物館,南大現存一小克鼎,上刻銘文70餘字。
5、周尺 為1933年在洛陽周墓中發現的銅尺,福氏進行考證。 1949年10月,原已寄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福開森贈金大的上千件文物,於此時由金陵大學圖書館館長李小緣一行四人到北京正式接受古物運回南京清點收藏,且作了公開展覽。
2002年南京大學百年校慶時,這批福開森捐贈的古物已安然的保存與陳列在南大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總之,福氏是喜歡中華文化的收藏家,是創建金陵大學的校長,且對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不朽的貢獻。至於1924年,端方後人所收藏的二十器(及一件觶),經當時政府許可,由福氏買了,歸於美國紐約中央博物館,這當然是古物外流的一個遺憾。但瑕不掩瑜,福氏於三十年代慷慨捐贈了上千件的文物與金陵大學(南大前身),這顯然是空前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慷慨壯舉,值得稱讚與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