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真名,即一个人的真实姓名,一个人身份证上的唯一真实姓名,其它的都是假名。在此类似于我国的生辰八字说法。西方神话体系中,任何一位谨慎巫师都把自己的真名实姓看作最值得珍视的密藏,同时也是对自己生命的最大威胁一旦巫师的对头掌握他的真名实姓,随便用哪种人人皆知的普通魔法都能杀死他,或是使他成为自己的奴隶,无论这位巫师的魔力多么高强,而他的对头又是多么虚弱笨拙

真名

同时,"真名"是日语中汉字的代称,与"假名"相对。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真名 [1]

发音 zhēn míng

释义 一个人的真实姓名

属性 词语 [2]

真名理论

真名理论是欧美奇幻中的一个概念,这个理论认为: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有一个隐匿的由上苍给予的真名,只有高深睿智的法师才能查看到事物的真名,或者接近真名。

真名作用

最初起源于欧美的【恶魔学】,把它发展到万物皆真名概念的是《地海传奇》系列。奇幻设定一般认为,真名的作用,是记录并贮存着这个事物的真正力量,同时真名也是这个事物的关键之处。掌握一个事物的真名则意味着完全掌握了这个事物。

日本习俗

日本回避真名的习俗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不习惯让别人称呼自己的真名。而用场所宅邸、方位、官职作为真名的代称。直到今天,有些日本人称呼自己尊崇的人时仍使用"大讥的阁下"、"目白的令夫人"、"掘之内的先生"等等称呼法。战后,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这种习惯已有所减少。

穗积陈重在他的《真名敬避俗研究》中指出:"真名敬避习俗是一种禁忌。禁忌是人类共有的普遍现象。日语的禁忌包括一、接触禁忌;二、观视禁忌;三、称呼禁忌。而真名敬避习俗与第三条有一定的关系。"

在日本真名敬避习俗可分为三种。一、秘名俗;二、避讳呼俗;三、避讳书写俗。其中秘名俗最为典型。君主的姓名对人民历来是保密的,所以特设尊号取代名字。避称俗禁止普通人称呼君主或者有身份的人的姓名,否则就要受罚。随着文字的发展,这种避讳又表现在书写文章、书信方面,出现了错字、缺画、平出、抬头等书写形式。这种习俗不仅限于对君主和首长,在民间也十分普及。这些都是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世界上日本人的名字大概是最多、最复杂的。下面顺便介绍日本人姓名的知识。栗田宽在他的《古人名称号》中将古代日本人姓名非为十六种。1、伦理名;2、住处名;3、禽兽鱼虫名;4、染色及方位名;5四季风雷雨雪名;6、由官职名引申的;7、日用器具名;8、国郡乡里山川名;9、形体性质类名;10、大小宽窄长短上中下类名;11、金钱五石名;12、草木稻粮名;13、详瑞年寿类名;14、儒佛类名;15、工匠类名;16、氏类名。

渡边三男修正以上分类,提出二十种分类法。下面简单介绍他的《日本人的姓名》。

一、有关人际关系的姓名:巨势人、父麻吕、弟雄、三郎、比壳、虾夷、韩子等等;

二、有关住处的姓名:家麻吕、大宅、御室、仓梯麻吕、石庭。

三、有关动物的姓名:比良夫、虏、蜂麻吕、蚁臣、赤猪、鲸、坚鱼、入鹿、龙、真鹫、赤鸠、凤子等。

四、于植物有关的姓名:菅麻吕、福草、罢葛、木实、乔木、松子、温雄、橡姬、小梨、夷姬等。

五、与矿物有关的姓名:金、银、磐、石麻吕、坚石、真水等。

六、与天象有关的姓名:高天、日之媛、朝日雄、星雄、雷、雪麻吕、春子、秋生、真冬、朝雄。

八、与方位有关的姓名:东人、西子、南麻吕、贵多雄、奥麻吕等。

九、与官职有关的姓名:马饲、鹈甘、猪养、禾守、园守、船公、土师、史、军等。

十、与职业有关的姓名:萁造、鞍作、船人、衣缝、鹰取等。

十一、与日用具器有关的姓名:幡媛、铠、佩子、小戈、锥麻吕、梁麻吕、墨绳、财等。

十二、与服饰、色彩有关的姓名:衫子、蔓麻吕、裙代、紫女、黑麻吕、阿椰等。

十三、与地名、地形有关的姓名:国麻吕、牟罗、难波麻吕、吉备人、伊势子、吉野、伊贺彦、淡海、富士麻吕、秋原、笙、泷雄、春江、凑、大海、小岛等。

十四、与身体有关的姓名:乳、娘、长发媛、额、毛人、丑麻吕、兹麻吕、偶偻等。

十五、与动作有关的姓名:真足、继麻吕、手柏、蹶速、声姬、旅人、抱、好、弼、融、舒、开、光、胜、盈、站等。

十六、与存在有关的姓名善麻吕、与麻吕、愚麻吕、真秀、高子、弥高、真永、明、常、直、弘、精等。

十七、与数量、顺序、位置有关的姓名:数子、小数、万千足、千寻、八千代、五百国、百村、百子、三成、真仲、仲子、仲麻吕、上子等。

十八、与神儒佛有关的姓名:久奈都、琼窑、训儒麻吕、孟子皇女、阿弥陀、僧麻吕、君子、五常、中庸、文雄等。

十九、抽象类的姓名:德足、道德、吉祥、磨心、真事、礼麻吕、吉事、真福。

二十、与氏有关的姓名:柿木猿、橘诸兄、蓑笠麻吕、船小乩、淡海三路、加茂大川、石川鱼麻吕、橘干枝、花山花麻吕。

从姓名看日本人的女性观:日本古代女性将自己的姓名告诉男人,就等于将自己的身体许配给对方。提到女性的名字就如同接触女性身体一样。可见这是名、物一体的原始心境的反应。

看一看北家藤原氏的家谱,就可以发现古时日本贵族女子的姓名如高子、顺子、明子、多美子、赖子、温子、庆子、安子等同今天普通日本女子的姓名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日本平安朝时期,在名字中加"子"是贵族女子的专利。

寿岳章子的《从姓名话妇女的历史》从分析江户时期丹波渔村一马路村妇女的姓名入手,将古代与现代日本女性姓名中与动物有关的姓名占多数,与植物有关的姓名也很多。其比例同现代日本妇女的姓名不相上下。植物类姓名中与喜庆有关的植物名居多。二、江户时代平民妇女姓名中见不到一个"子"字。另外,名字全部用假名书写,不用汉字。由此可见,江户时期庶民妇女的名字均为两个假名,而且没有使用**子的姓名。到了明治时代,取消了所有的身份、阶级差别,所有人都可以用汉字起名,也可以使用"**子"了。当然,着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明治十年(1877)庶民女子起名**子的还很少见。明治二十年(1887)年达总数的20%。明治三十年(1897)年达40%。大正十年(1921)达75%。昭和十(1935)年达85%。这种现象说明日本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则更加自由,生下女孩子,完全可以按照自家人的心愿自由地起名字。

孩子本位称呼法与日本人的儿童观

今天的日本已进入核心家庭(夫妻与孩子为单位的小家庭)时代,新婚家庭夫妇之间称对方"暧"、"你"、"喂喂"的十分普遍。但是,一旦夫妇俩有了孩子,夫妇之间的称呼马上就改变了。妻子一般称丈夫为"爸爸"、"父亲"。丈夫一般称妻子"妈妈"、"母亲"、这种变化对日本人来说十分自然。老年夫妇之间也十分自然地以"爷爷"、"奶奶"相称、这种称呼上的变化,在欧美国家很难找到,这种"孩子本位称呼法"是日本人固有的传统习惯。

B、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首次提出"孩子本位称呼法"的概念。原始社会中一旦孩子出生,双亲及双亲的亲戚从此不再使用原来的称呼法。而是以出生的孩子的父亲、母亲、伯父、伯母的身份相称。例如,一位名A的男子同一位名B的女子结婚,部落里的人仍按以前的习惯称A和B,一旦A、B的孩子Y出生以后,部落里的人不再用以前的称呼,而是用"Y的父亲"、"Y的母亲"的称呼法称呼A、B。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部落里的人仍按以前的习惯称呼A和B的话,就意味着对A与B的一种蔑视。

在日本最初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是河村只雄,他曾在与那国岛调查"孩子本位称呼法"。他在后来写的《探索南方文化》(1939)中介绍了那里的情况。"与那国在夫妻结婚后还没有孩子的时候,丈夫对妻子的父母,妻子对丈夫的父母仍然使用原来的称呼。一旦有了孩子,旗子对丈夫的亲兄弟的称呼,丈夫对妻子亲兄弟的称呼都以孩子为中心,发生很大的变化,即妻子称丈夫的父亲及父亲的兄弟为"祖父"。称父亲的姐妹为"祖母"。称丈夫的兄弟为"小父亲",称丈夫的姐妹为"小母亲"。与此同时,丈夫对妻子的兄弟、姐妹的称呼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孩子出生后,夫妻间对彼此的亲兄弟、姐妹的称呼变的十分有趣。这时妻子称丈夫"新丈夫",丈夫称妻子"新母亲"。妻子的亲兄弟也称她的丈夫"新父亲"。丈夫的亲兄弟也称他的妻子"新母亲"。其意是新出现的父亲、新出现的母亲。这就是所谓的站在孩子的立场的"孩子本位称呼法"。与那国的这种称呼法与其说是夫妇中心主义,倒不如说是父母子女中心主义。除了与那国地区以外,河村只雄还去过宫古群岛,调查了伊良部岛地区用长子本位称呼法称呼父母的习俗。河村认为,同与那国相比,伊良部岛的长子本位称呼法要单纯的多、明快得多。河村假设了这样一个家庭,父亲名朝教、母亲名松。长子名朝敬、长女名鹤,次子名朝元,次女名灶。如果母亲松外出,村里的人绝不会说:"松去哪里?"而一定会说:"朝敬他妈去哪里?"父亲朝教参加村里的聚会,村里人敬酒时一定会说:"朝敬他爹喝一杯吧!"这种称呼法至今在日本内地还保存着。实际上日本各地(以关西以西为主)均保持着这种习俗。在山口县地区,还保留着"朝敬的父亲"、"朝敬的父亲们"的说法。

日本的这种习俗是"水稻种植民族儿童观"的具体表现。它与欧美各国的"夫妇本位称呼法"有很大的区别。日本的祖先视婴儿的诞生为"神的诞生",孩子生下来,全村的人都要集合起来为他祝福。日本民间 有许多产儿、育儿的仪式。今天日本的七五三仪式就是童子开始由"神"变为人的庆祝仪式。

日本的乡土意识

恋乡,爱乡的感情决不是日本人独有的。但是,其强烈程度却十分罕见。在外国人看来,它甚至达到了异常的程度。日本移民在国外只同本国人聚在一起,绝不与异民族融合。即使有人在外获得成功,他们也会归心似箭地返回家乡。日本人的故乡往往不是风光明媚、物产丰富的地方,而是贫寒的、自然条件比较落后的地方。这些海外游子依恋故乡山河之情,并不取决于自然风貌,他们回来寻找的,往往是孩童时代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某些象征。在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中,时而残酷,时而温和的自然风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掘一郎的《热爱乡土之心》分析日本独特的乡土意识、爱乡心。在人格形成过程中,自然环境、遗传、社会遗产、集团(社会)四个方面起决定作用。而"故乡的山河、家乡的象征"无意识地集中体现了这四个决定方面。故乡的"故"代表古、旧、昔的意思,同时也包涵经过的成分。也就是说它既是起源的、原始的,同时又是历史的、经历的。

从很久远的历史时代开始,日本人就形成了强固的定居农耕生活。这一历史事实使得日本人同乡土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他们产生了人与乡土的一体感和不可分割感。游牧民族则不同,他们往往根据猎物和牧草的情况迁移。所以这些民族往往善于根据水草自然条件及季节变化调节自己。然而农耕民族的生活是以占有一定的区域为基本条件的,他们不能通过自己的意识及生活上的方便改变自然环境,顺应自然规律。这种生活状态与植物十分相似即不能离开土地,必须与土地共同生活。对于日本人来说,自然水土与人类生活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生活的大前提。在他们看来,自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生活的自然,社会的水土

。这种意识始终是日本人自然观中的特殊成分。

掘一郎还对乡土及乡土意识进行了如下解释:山河、森林、四季变化、老家、神社、寺院、墓地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们同人们的生活、劳动、交谈、感情、家族、同族、亲戚、村人以及有关的春秋祭祀、年节仪式、冠婚葬祭、礼仪、人情、联络、共同劳动、共同习惯以及与土地有关的传说、禁祭、有着不可分的联系。由此引申出来的传承、文化活动称"乡土复合"。它们是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人格、心性的感情表现。长期居住在村子里的人往往不会自觉地意识到这种感情的群在。但是,他们一旦知道、了解了异乡的时候,这种感情才开始形成。脱离乡土社会、置身于不同的社会环境、通过比较,认识到自己的故乡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于是人们对生活在异乡的同乡人表示好感,并根据这种同类意识组成特定的集团。人们称它为"乡党"。当然,永久居住在村子里的人也有"乡土意识"。在同其他地区的人交涉的时候,竞争意识急剧上升。这种竞争意识的产生往往是以强烈的优越感为基础的。人们常说的"爱乡心"也是乡土意识的一种表现。

竹内利美认为,日本人的乡土意识最初出现在中世纪的武士阶层当中。武士政权的建立使武士不得不经常离开家乡,到其他地方执行任务。近代由于交通日趋发达,更加激发了身居异乡的人们对故乡的思念。此外,近代流入城下町的町人们(城市人)多为农村出身。这些人一般都是农家的二子、三子,为了经商,学手艺才到城市来生活。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憧憬故乡,希望有一天能回家乡光宗耀祖。他们正是坏着这种美好的愿望,对待严酷的现实的。不少人的商店竟是以故乡命名的。明治以后,日本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为了立身出世,许多农村青年涌入城市。他们结成乡党集团,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介绍职业,内部形成了按先辈、后辈顺序排列的"主从关系"。在热爱乡土的同时,结党营私,只为小集团谋利益的弊病也应运而生。一直到今天,在国会议员的选举中,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