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
白英學名為Solanum lyratum Thunb。又稱山甜菜、白草、白幕、排風、排風草、天燈籠、和尚頭草、望冬紅、酸尖菜、排風藤、土防風、耳墜風、金線綠毛龜草、葫蘆草、毛見藤、毛老人、紅道士、毛和尚、野貓耳朵、胡毛藤、羊仔耳、生毛稍、龍毛龜、毛燕仔、紅麥禾、蜀羊泉、毛相公、望風藤、毛千里光、毛秀才、鷹咬豆子、毛道士、毛葫蘆、葫蘆藤。
目錄
形態
茄科草質藤本,葉互生,多數為琴形,聚傘花序頂生或腋外生,疏花,花期夏秋,果熟期秋末。多年生蔓生草本,高達5m。基部木質化,上部草質,莖、葉和葉柄密被具節的長柔毛。葉互生;葉柄長1-3cm;葉片多戟形或琴形,長3-8cm,寬1.5-4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上部全緣或波狀,下部常有1-2對耳狀或戟狀裂片,少數為全緣,中脈明顯。聚傘花序頂生或腋外側生;花萼5淺裂,宿存;花冠藍紫色或白色,5深裂,裂片自基部向下反折;雄蕊5,花絲極短,花葯頂孔開裂;雌蕊1,花柱細長,柱頭小,頭狀,子房卵形,2室。漿果球形,徑約1cm,熟時紅色。種子近盤狀,扁平。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產地
喜生於海拔600-2800米的山谷草地或路旁、田邊。白英喜溫暖濕潤的環境,耐旱、耐寒、怕水澇。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有機質的沙壤土為好。重粘土、鹽鹼地、低窪地不宜種植。分布於中國大陸的華東、中南、西南、山西、陝西、甘肅、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及台灣等地。[1]
藥用
性味
苦,微寒。有小毒
歸經
功效
清熱解毒、祛風利濕、抗癌等作用;用於治療感冒發熱、黃疸型肝炎、[[膽囊炎、膽石病、腎炎水腫、子宮頸糜爛、癌症等疾病。
主治
清熱,利濕,祛風,解毒。治瘧疾,黃疸,水腫,淋病,風濕關節痛,丹毒,疔瘡。
- ①《本經》:主頭禿惡瘡熱氣,疥瘙痂癬蟲。
- ②陶弘景:葉作羹飲,甚療勞。
- ③《本草拾遺》:主煩熱,風疹,丹毒,瘧瘴,寒熱,小兒結熱。
- ④《開寶本草》:別本注,莖葉煮粥極解熱毒。
- ⑤《百草鏡》:除骨節風濕痛。
- ⑥王安卿《採藥志》:活血追風生血,治鬼箭有效。
- ⑦《綱目拾遺》:止血淋,瘧,疝氣。汁滴耳中,止膿不干。治癧癖,用煮牛肉精者食之。清濕熱,治黃疸水腫,小兒蛔結腹痛。
- ⑧《植物名實圖考》:治腰痛。
藥用部位
茄科草質藤本植物,白英以全草及根入藥。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15~30g,鮮者30~60g;或浸酒。
- 外用:適量,煎水洗、搗敷塗。
注意禁忌
《閩東本草》:體虛無濕熱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