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病毒性感冒

病毒性感冒
原图链接

病毒性感冒是人们常见的一种疾病,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咽炎等,主要通过空气或手接触经由鼻腔传染。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中,在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经飞沫传染。由于其传染性强、传播途径不易控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因此较难控制,危害很大,甚至会出现重症病例(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冠状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引起,普通感冒较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要弱得多,往往个别出现,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容易患病。 [1]

英文名称 就诊科室 传染性
viral influenza 内科
常见病因 常见症状 传播途径
甲,乙,丙型流感病毒 高热,伴寒战,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 飞沫传染

目录

病因

 
病毒性感冒病因
原图链接

普通百姓通常认为“流感”和“感冒”是一种病,“流感”只不过是“感冒”流行而已。但是,“流感”不是流行起来的“感冒”,“流感”和“感冒”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流感”,是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累及上呼吸道的全身性疾病,病原分甲、乙、丙型流感病毒;“感冒”,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2]

临床症状

 
病毒性感冒症状
原图链接

病毒性感冒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咳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腹泻;少数病例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无发热。 [3]

诊断

流行性感冒具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的特点,短期内有多数人发病,或一家有多数人发病,散发病例可能漏诊。流感与普通感冒相比,全身症状重。流感还是其他病毒性感冒,综合临床及检查不难诊断。但在流感尤其甲型流感流行时要注意重症病例。 [4]

治疗

治疗原则

 
病毒性感冒治疗
原图链接

国际和国内抗生素使用指南明确规定:对于急性支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

治疗手段

 
病毒性感冒治疗
原图链接

通常以缓解症状治疗为主,包括退热药和止疼药等,一般1周后,患者可自然恢复。还可以服用增强抵抗力的药物,如在感冒早期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成人1000毫克,儿童500毫克),可以减轻感冒症状,缩短感冒病程。但并非各种剂量的维生素C都能增强抵抗力,只有大剂量的维生素C才能做到这一点。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注意营养、饮食要容易消化;注意通风和空气消毒;注意观察并发症。
药物治疗主要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和防止并发症。感冒伴发热、头疼、肌肉酸痛、咳嗽、咽痛者可选择解热镇痛药,同时应用缓解多种感冒症状的复方抗感冒制剂,如复方阿司匹林、双氯灭酚等;以鼻塞、流涕等症状为主者,可选用含有盐酸伪麻黄碱和扑尔敏的复方抗感冒制剂;咳嗽不止影响休息者,可服镇咳药;痰液黏稠者可用必嗽平、盐酸氨溴索等化痰药;除非合并细菌感染,一般不必使用抗生素。

流感确诊流感,选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磷酸奥司他韦(达菲)。

警示:抗生素的使用

 
病毒性感冒
原图链接

抗生素是用来抵抗细菌的,对病毒没有效,所以滥用抗生素在产生毒副作用时并没有带来治疗效果。此外,滥用抗生素还会导致大量耐药菌株的出现。专家建议,一般而言,感冒时除非出现黄脓鼻涕,同时伴有发热外,不宜自行服用抗生素;当感冒症状严重或者并发其他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在明确有细菌感染或者有并发症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抗生素。 [5]

预防

 
病毒性感冒预防
原图链接

由于感冒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而一旦患上感冒会对工作、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预防尤为重要。增强抵抗力,防止病原体入侵是预防的关键。主要措施有:

  • (1)平日要注意锻炼身体,合理安排户外活动,以适应环境和气候的变化。
  • (2)衣着要适宜,随气候变化要及时增减,防止受凉或过热。
  • (3)控制、治疗慢性疾患,纠正营养不良。
  • (4)注意室内通风,避免去人多拥挤及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
  • (5)避免过劳,醉酒等诱发因素。
  • (6)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6]

视频

什么是病毒性感冒?

[7]

病毒性感冒

[8]

什么是病毒性感冒

[9]

参考来源

  • 王以炳,张天民,杨玉梅等. 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病毒性感冒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观察. 《 临床肺科杂志 》 , 2008
  • 王以炳,谢艳丽,杨玉梅等. 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病毒性感冒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观察. 《 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四)——第四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 》 , 2008
  • 王浚,王永睿,王永胜. 自拟桑柴平汤治疗病毒性感冒162例体会. 《 西部中医药 》 , 2001
  • 马琳兰,景海燕. 小柴胡汤治疗病毒性感冒高热35例观察. 《 WanFang 》 , 年
  • 洪淑芳. 抗病毒口服液治疗小儿病毒性感冒的临床观察. 《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 , 2008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