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氣候圖
生態氣候圖是Heirich Walter1985年發展出用以呈現地域植被與氣候關係的一種工具。指以某地的氣溫及降水資料,依月份繪製之長期曲線圖。由本圖可以判斷此地屬於何種植被氣候帶。[1]
目录
原理
Walter (Walter, 1985) 自早期(1973年起)即對降雨的有效性進行研究,發現,地表的蒸發量隨著土壤、風等因素有所不同,但各地溫度的曲線與蒸發量曲線常為平行,故地表的潛在蒸發量可以以溫度曲線做為代表。
在一張圖上同時放上降雨量,及用以估算蒸發量的溫度線,即可得知當地大概的乾濕季變化。根據 Gaussen (1954) 的研究,溫度及降雨量刻度設置成 10℃ = 20 mm 十分符合地中海型氣候實際之狀況。但草原地區則建議設成 10℃ = 30 mm,以更清楚的顯示乾季的狀況。以附圖(右圖:深圳的生態氣候圖)為例,深圳在每年的11月至隔年的一月之間是缺水的季節,4月至10月之間則可利用水多屬於重濕季,其他的部份則是濕潤季,降水與蒸發的水量約略相等。
應用
生態氣候圖可以呈現許多有用的氣候資訊:
- 溫度及降水的季節變化
- 乾季及濕季的長度及強度
- 一年中有多少時間是在攝氏0度以上
- 降水的種類(例如植物可利用的水或是無法利用的冰雪)
參考文獻
- ↑ 鹿谷鄉初鄉村「廢耕檳榔園復育森林」初探,e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