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驛抒懷(施毅平)
作品欣賞
甘棠驛抒懷
甘棠驛,一個古老而又熟悉的名字,一個陌生而又親切的地方,一個跨越時空的美麗追思。
帶着深情的嚮往,帶着對歷史的幽思,我們驅車前往閩南漳浦境內國道北端、距離縣城25公里的官潯鎮溪坂村,探訪甘棠古驛遺址。遺憾的是,甘棠古驛遺址早已淹沒在東南花都花博園區的花海木林之中。
古道人事滄桑,歷史煙塵彌散。沿着綠樹和鮮花掩映的觀光道,我們隨導遊來到閩南文化生態走廊的第5個新建驛站——甘棠驛站。驛站背山環水,地勢高峻,東臨馬口溪,西靠探花林,占地22387平方米。此處正好是唐宋時期漳潮古道節點,也是南驛路13鋪中甘棠鋪的所在地。與甘棠古驛不同的是,如今的驛站以「漳台同根」為主題,彰顯了「開漳聖王」陳元光以及台灣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映射着血濃於水的兩岸親情。
走進驛站,猶如徜徉在「產業經脈」的黃金走廊,猶如行進在「旅遊香脈」的風景線上。驛站內的三座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清光緒皇帝賜祀台灣彰化縣阿罩霧莊人、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林朝棟父子的專祠——宮保第;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故居——燕翼宮;台灣最後一位進士、「公車上書」第一人汪春源故居——進士第。驛站的核心建築「燕翼宮」是「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府邸。「燕翼」來自《詩經·大雅·文王有聲》中的「詒厥孫謀,以燕翼子」,寓榮昌子孫之意。設計者沿襲清康熙時期「燕翼宮」三進懸山頂、燕尾式單檐的建築風格,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主殿懸山頂正脊兩端龍吻,剪粘堆貼,造型靈活威猛,體現出「王府」的莊嚴氣派。南翼「宮保第」系仿照漳州宮保第和台灣宮保第的主體原型進行復原重構,深三進面闊五開間,一進和三進燕尾脊,二進馬鞍脊,規壁灰雕、脊堵剪粘,體現了兩岸相同的建築內涵。與「燕翼宮」和「宮保第」不同的是,北翼汪春源故居樸素無華,前堂面闊五間,明間、次間為立柱步口廊,作木隔扇門,前後堂之間為天井和廂房,兩側為護厝,紅磚牆,硬山頂三川脊燕尾翹脊,穿斗式梁架,門口埕鋪設白石圍以院牆,正面開設大門,亦作硬山頂燕尾脊裝飾,堪稱晚清閩南傳統民居的典範。
三座古厝體現了漳台兩地濃濃的人緣、血緣、地緣、文緣和法緣。在閩台兩地,人們尊奉陳元光為「開漳聖王」。自唐宋以來,兩岸民眾為他立廟奉祀,至今香火如昔,僅台灣崇奉「開漳聖王」的宮廟祠宇就有300座,它們如同眼前的燕翼宮一樣,都已成為海內外族裔謁祖和信眾頂禮膜拜的場所,成為台灣同胞認同根在大陸、「兩岸一家親」的重要標誌,成為兩岸信眾敬祖尊宗、愛國愛鄉的歷史文化遺產。同樣,漳州宮保第也不僅是紀念林文察、林朝棟父子的專祠,而是閩台兩地林氏宗親共同的家園。尤其甲午戰爭之後,許多台胞誓死不當亡國奴,內渡大陸,漳州宮保第成了台胞「接待站」。民國初年,林文察之孫林資鏗就以漳州宮保第為常駐地,在大陸從事社會活動。在汪春源故居,我們可了解到清末民國初年,在國家內憂外患的背景下,以汪春源、羅秀蕙、黃宗鼎為代表的台灣學子,聯合任戶部主事的台灣進士葉題雁、翰林院庶吉士李清琦等,聯名向都察院上書,強調台灣為東南門戶,發出400萬台灣百姓誓死抗日、保家衛國的心聲。
可以說,一座燕翼宮,就是一部唐代陳政、陳元光父子從河南固始率58姓3600名府兵校尉,千里迢迢,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篳路藍縷,征戰漳潮,建州置縣的開漳史;一座宮保第,見證了台灣霧峰林氏一門三代忠烈,前赴後繼,馳騁兩岸的悲壯歷史;一座汪春源故居,就是一部《馬關條約》割台議和的血淚史,一部18省兩岸舉人上書要求「拒和·遷都·練兵·變法」,同聲發出「變法圖強」的宣言書。
伴隨着千年的時空轉換,那歲月塵封的歷史印跡,那千年的文化積澱,可謂穆如青山,靜如清水。放眼眺望,遠處青山含黛,綠水如藍,那在城市裡已不多見的紅磚白牆燕尾脊的「皇宮起」古厝,令人倍感親切;那宅前厝後植榕栽竹的清新意境,寓意閩南人事業成功不忘積德行善的傳統文化內涵;古厝周圍的園林景觀,與山林、綠野、溪流、岩石、廊橋、木亭交相融合,構成一幅純樸、恬靜的閩南山水民居圖。
這醇厚的閩南風韻,這濃濃的鄉土氣息,給人無法言喻的愉悅。啊,就讓時光倒流吧,在歷史的時空隧道里碰撞出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火花!此時,我那放飛的思緒呀,已經飄蕩在甘棠古驛到甘棠新驛這段漫漫的歷史時空!啊,我看到陳元光、林文察、汪春源在驛站相鄰而居,隔空對話;我聽見良山書院又傳來潘存實「發明媚於紫霄之際,擎彩翠於碧落之間」「下映而千岩共曉,上照而丹霞共舒」的美妙詩句;我看見昔日「自潮而漳」的三平祖師釋義中重訪甘棠溪,發出「過此溪,飲而甘之」的由衷感嘆;我看見「余昔在甘棠驛同黃石齋曾會之」的徐霞客與黃道周在驛站相約聚首,促膝長談;我看見明代探花及第的鄉賢林仕章一路吟詠着「鞋頭繡菊,朝朝踏露蕊難開;扇上畫梅,日日搖風枝不動。」的登科聯句,悠悠然然地走進「探花林」;我看到清順治年間的進士蔡而烷重返甘棠,揮毫潑墨「君子至於斯也靡及,每懷棠芾清風來驛路;憚人汔可息哉無疆,惟恤苗芄膏雨在舟車。」我聽見一代帝師蔡新陪着乾隆皇帝款款而來,君臣在驛站同唱「九龍嶺下日日冬至,六鰲海上夜夜元宵」的絕妙佳聯..
啊,甘棠,從昔日車水馬龍的古驛,到繁花似錦的海峽兩岸生態示範走廊的新驛站,那悠遠的歷史在此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承載着千年的美麗夢想與期冀。而今,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相輝映中,歷史又在這裡得到新的演繹,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讓人找到千年古邑的遙遠記憶,找到兩岸同胞共同的鄉愁。[1]
作者簡介
施毅平,福建省漳浦縣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