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瓦崗軍
原圖鏈接瓦崗軍

中文名:瓦崗軍

戰鬥力:農民

成立時間:隋末

首 領:翟讓

潰散時間:618年

成 就:被宇文化及軍和王世充軍前後夾擊

瓦崗軍起義是隋朝末年最大的一支農民起義軍,從611年到618年瓦崗起義軍在中國的大地上轟轟烈烈,浴血奮戰了八年之久,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在當時直接威脅到了隋朝腐敗的統治,並且對後來唐朝的統治者的統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

瓦崗軍是隋末農民起義軍隊中戰鬥力最強的隊伍。早在大業七年(611年),東郡韋城縣(今河南滑縣)人翟讓因畏罪逃亡到瓦崗寨(今滑縣南),繼而聚眾起事。不久後,同郡的王伯當單雄信徐世績紛紛加入,勢力漸強。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發生嚴重的內訌,李密殺翟讓,並堅持在東都城外與隋軍相峙的錯誤戰略。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引兵西歸,在洛陽城下與瓦崗軍相遇,瓦崗軍被宇文化及軍和王世充軍前後夾擊,大敗。九月,李密西走,降於唐朝,瓦崗起事軍隊終於潰散。


目錄

瓦崗軍簡介

徐世績建議西上鄭、宋(今鄭州商丘一帶)發展。 瓦崗軍 大業十二年(616年),王伯當引薦曾參加楊玄感起兵反隋的李密加入瓦崗軍。李密有膽略,多智謀,在他的策劃下,瓦崗軍很快就壯大起來,並成為中原地區起事軍隊的主力。及後瓦崗軍攻克了滎陽(今河南鄭州)諸縣,又戰死了前來鎮壓的隋將張須陀,聲威大振。大業十三年(617年)二月,瓦崗軍攻克了興洛倉,並將貯存的大批糧食分給民眾。隋留守東都的越王侗急忙派劉長恭、裴仁基兵分兩路合擊瓦崗軍。李密先擊破劉軍,後又招降了裴仁基。由是李密成了瓦崗軍首領,統眾至數十萬人,幾乎控制了河南全境。四月,瓦崗軍進逼東都,煬帝遂派王世充堅守之。但這時瓦崗軍卻發生了嚴重的內訌,李密殺了翟讓,並堅持在東都城外與隋軍相峙的錯誤戰略。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引兵西歸,在洛陽城下與瓦崗軍相遇,瓦崗軍被宇文化及軍和王世充軍前後夾擊,大敗。九月,李密西走,降於唐朝,瓦崗起事軍隊終於潰散。

瓦崗軍起事

 
原圖鏈接翟讓李密

翟讓出逃 率眾起義

大業七年(611),東郡法曹翟讓因犯罪而被下獄,獄吏黃君漢私自釋放了他。於是,他逃亡瓦崗(今河南滑縣東南)聚眾起義。同郡的單雄信、徐世績也都前往參加。他們在永濟渠沿岸劫奪來往船隻,以致「資用豐給,附者益眾」,起義隊伍逐步擴大起來。


李密投奔瓦崗軍 戰殺張須陀

大業十二年(616),貴族出身的李密,在參加楊玄感起兵失敗後,投奔瓦崗軍。李密較有政治眼光,他建議翟讓積極發展勢力,擴大影響。翟讓重視李密的建議,首先攻取了滎陽。


滎陽是中原的戰略要地,向東是一片平原,向西是虎牢關。虎牢關以西的鞏縣有隋的大糧倉洛口倉。取得洛口倉不僅可以得到大量的糧食,而且已逼近東都洛陽。可見,奪取滎陽是瓦崗軍發展勢力的重要一步。


面臨強大的瓦崗軍,滎陽太守楊慶無可奈何,隋煬帝特派「號為名將」、「威振東夏」的張須陀為滎陽通守,鎮壓瓦崗軍。李密認為張須陀勇而無謀,遂建議翟讓與張須陀正面接戰,佯敗而北走。李密率精兵埋伏在滎陽以北的大海寺附近,張須陀緊跟翟讓十餘里,到大海寺以北的林間時,李密伏兵四起,隋軍陷入重圍。張須陀為了救被瓦崗軍包圍的部下,幾度殺回重圍,最後,力竭而死。張須陀戰敗,隋軍「晝夜號哭,數日不止」。可見,這次瓦崗軍的勝利是對隋煬帝政權的沉重打擊。

瓦崗軍開倉放糧

大業十三年(617)二月,瓦崗軍攻取洛口倉,並開倉放糧。洛口倉也叫做興洛倉,是隋王朝建造的最大的一個糧倉。倉城周圍二十多里,城裡挖了三千個大窖,每個窖里貯藏着八千石糧食。這都是隋王朝的戰略儲備糧。翟讓、李密兩人帶七千名精兵攻打興洛倉。這些兵士原是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農民,一聽得攻打糧倉,個個摩拳擦掌,勇氣百倍。他們向興洛倉發起猛攻。駐守在興洛倉的隋軍雖奮力抵抗,但是怎麼也抵擋不住像插翅猛虎一般的瓦崗軍。興洛倉被攻破了。瓦崗軍攻破興洛倉以後,立刻發布命令,開倉放糧。兵士們打開一口口糧窖,讓老百姓盡情地拿。受飢挨餓的農民從四面八方擁向糧倉,從頭髮花白的老人,到背着孩子的婦女,前來領糧。大夥對瓦崗軍的感激心情,就不用提了。貧苦農民大量參加起義軍。隋朝在洛陽的越王楊侗派遣虎賁郎將劉長恭率軍二萬五千人前往鎮壓。翟讓、李密預先偵知了隋軍的動向,作了周密的部署。劉長恭對瓦崗軍的情況則一無所知,表面看到瓦崗軍的人數不多,遂麻痹大意起來,瓦崗軍乘隋軍初來乍到,餓飢疲憊之時,大舉進攻,隋軍大敗,死者十之五六。劉長恭倉皇逃回東都。瓦崗軍得到大量的輜重器甲,力量壯大,聲威大振。


攻破回洛倉與黎陽倉


四月,瓦崗軍逼近東都城郊,攻破回洛倉(在今河南洛陽東北),致使東都糧食缺乏,陷入困境。九月,瓦崗軍又攻破黎陽倉 (在今河南濬縣東南),開倉放糧,起義軍增加了二十多萬。這時,瓦崗軍有數十萬之眾,控制了中原廣大地區,達到了鼎盛時期。瓦崗軍還公開宣布了隋煬帝的十大罪狀,表示要推翻隋朝政權。

瓦崗軍瓦崗兵敗

翟讓被殺 內部矛盾激化

正當瓦崗軍日益強大的時候,領導集團內部的矛盾激化了。


由於李密在屢次作戰中所發揮的作用較大,其威望也就越來越高,翟讓遂主動把領導權讓給了李密。後來,翟讓的哥哥翟弘以及王儒信等人又勸翟讓奪回領導權,這樣一來,矛盾日益激化,以致最後李密殺了翟讓。


全面潰敗 李密降唐


瓦崗軍內部的分裂,削弱了自己的力量。義寧元年(618)六月,宇文化及率江都隋軍北上,瓦崗軍雖然對宇文化及作戰取得勝利,但也損失嚴重。九月,東都隋軍乘機發動進攻,瓦崗軍全面失敗,李密走投無路,於十月奔赴長安,向新建的唐朝投降,瓦崗軍是當時最強大的一支農民軍隊伍,在中原消滅了大量的政府軍,割斷了江都與洛陽的聯繫,迫使隋煬帝陷入江都孤島,不能控制全國。最後雖然也走向失敗,但僅有的洛陽隋軍殘餘勢力也已面臨末日了。


義寧元年(公元618年)十月,瓦崗軍在王世充率領的隋軍打擊下全面失敗,李密走投無路,奔赴長安,向新建的唐政權投降.不久被殺。


瓦崗軍首領李密

李密,字玄邃,京兆長安(今西安)人,隋末瓦崗軍首領。李密曾擴修、占據金墉城,並以此作為與隋朝廷對抗的大本營,金墉城位於今洛陽城東北大約15公里、孟津翟泉村東、漢魏洛陽故城西北角。多年來,考古工作者已多次進行重點發掘,部分夯土城牆仍保留在地面之上,最高者可達6米。


李密為官宦世家,曾在朝廷任親衛大都督一職。後對隋朝廷不滿,於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參與楊玄感起兵反隋。他曾向楊玄感獻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襲據涿郡,扼臨榆關,使隋軍潰散關外;中策是攻占長安,占據關中和隋煬帝對抗;下策是攻打洛陽。楊玄感恰恰採取了必敗的下策,攻打洛陽。失敗後李密被監禁,不久在押送途中逃脫。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翟讓在東郡(今河南滑縣東)發動農民起義,因以韋城瓦崗寨(滑縣南)為根據地,故稱瓦崗軍。李密投奔於翟讓軍中,向翟讓進獻「攻取滎陽,爭雄天下」之策。在李密的全力幫助下,翟讓很快實現了奪取滎陽的目標,李密也因此深得翟讓的賞識和重用,他的實力和威望在起義軍中大增。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春,李密率精兵七千,攻取興洛倉(即洛口倉,因地處洛水入黃河之口而得名),占據倉城,打開糧倉,賑濟災民,百姓紛紛歸附義軍,李密的隊伍很快壯大,並多次打敗隋軍,步步逼近東都洛陽。不久,在洛口倉城建立了政權。由於眾望所歸,李密被翟讓和眾將領擁戴為主,稱「魏公」,年號「永平」。接着,李密率兵攻克鞏縣(今鞏義市境),輕取回洛倉(在隋唐洛陽城北七里),兵臨洛陽城,雙方戰於東都郊外。在此期間,李密大量起用隋朝的降官降將,並殺害了翟讓,從而取得了瓦崗軍的絕對領導權,然瓦崗軍的軍事實力也因此受到重創。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正月,李密率三十萬大軍,進占金墉城,加緊修復城門、城牆和其他防禦設施,並兵屯邙山,直逼上春門(隋東都城東垣北門),洛陽城告急。正在這時,政局突變,宇文化及在江都用練巾勒死隋煬帝,立秦王浩為傀儡皇帝,自率十萬大軍北上,這對當時在洛陽城內的隋朝殘餘勢力和李密領導下的瓦崗軍都是嚴重的威脅。李密為避免兩面作戰,腹背受敵,決定暫時放棄洛陽城,集中兵力對付宇文化及領導下的北上大軍。


正當李密和宇文化及竭力拚殺之時,王世充趁機滅掉了異己,取代了宇文化及。當年九月,王世充趁李密戰後疲憊之機發動進攻,率精兵兩萬、戰騎兩千,威逼偃師,在通濟渠南岸安營紮寨,在洛水上架設浮橋,準備決戰。


李密命王伯當據守金墉城,邴元真守洛口倉城,親率精兵到偃師迎戰。王世充強渡洛河,雙方大戰於邙山腳下。李密兵敗,東逃虎牢關,王伯當退守河陽。再後李密西逃長安,投奔李淵。當年瓦崗軍的戰將秦叔寶、徐懋功、羅士信、程咬金等也都先後降唐。


李密歸唐,被封為邢國公。不久,奉命東征,行至桃林(今靈寶),李密在被逼無奈、進退兩難之時,決定率眾叛唐,自立為王。在陸渾(今嵩縣境),李密大軍遭到李淵追兵的夾擊,全軍覆沒,李密也走上了不歸路,年僅三十七歲。


視頻 

百家講壇: 隋朝末年,瓦崗軍是如何成為最強起義軍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