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孢子菌病
球孢子菌病 |
别称 :球孢子菌性肉芽肿 英文名称:coccidioidomycosis 就诊科室:皮肤科 常见病因:组织损伤或发生炎症时感染粗球孢子菌 常见症状:皮损处发生下疳样损害,形成结节 |
球孢子菌病,又称球孢子菌性肉芽肿,是由粗球孢子菌引起的一种疾病。常表现为急性良性无症状或自限性的呼吸器官原发性感染,偶尔播散,可在皮肤、皮下组织、淋巴结、骨骼、肝脏、肾脏、脑膜、大脑或其他组织形成局灶性病变。本病亦称圣华金热或溪谷热,是美国西南部的地方性流行病。易感者通过吸入含真菌孢子的尘埃获得感染。由于临床表现出现较晚,有时要到流行区外才出现明显的感染症状。 [1]
目录
病因
本病主要由粗球孢子菌引起,可从流行地区的土壤中分离出来,在干燥砂土中也能生存。动物如牛、羊、狗等也可被感染。此菌属双相型,在37℃组织内为酵母型,28℃培养基上则为菌丝型,它可断裂成关节孢子,其传染性很大。多数人自呼吸道传入,但少数也可从皮肤感染开始。一般男多于女,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可发生实验室内感染,但尚未见有人与人或人与动物间的直接传播。组织损伤或发生炎症时易被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也是致病条件之一,此时易发生播散。球孢子菌为双相真菌,生活在土壤中,具有极强的感染性。仅仅吸入单个孢子就可引起皮肤试验阳性。人类主要通过吸人土壤中的关节孢子或实验室中培养的孢子而感染,少数也可能通过污染物传播。 [2]
临床表现
检查
实验室检查
真菌直接镜检可见内有孢子的孢子囊。室温下真菌培养可见菌丝关节孢子。
血清学检查
诊断
本病诊断除典型临床症状外,主要根据:
皮肤球孢子菌素试验
一般于感染后2~6周即呈阳性,尤其是有皮损时更易阳性。
真菌检查
痰及皮损处找到球孢子菌可确诊,然而阴性还不能排除本病。
病理活检
血清学检查
包括沉淀反应及补体结合试验等。 [5]
治疗
未经药物治疗的弥散性球孢子菌病常是致命的,如患有脑膜炎,则预后尤其不好。在确诊后的1个月中,感染患者的死亡率超过70%,不能确定治疗能否改变这一状况。低危患者的原发性球孢子菌病不必进行治疗,高补体结合滴度表示已发生播散,需要治疗。轻、中度非脑膜肺外受累,应当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严重病例最好用两性霉素B静脉注射,根据感染程度连续用药。伴有组织胞浆菌病、艾滋病伴有球孢子菌病时要采取维持疗法,以防止复发。不能耐受唑类药物的患者可用两性霉素B静脉注射。
如用两性霉素B治疗球孢子菌脑膜炎,需经皮下通道装置从脑池鞘膜下注射或脑室鞘内注射。然而,氟康唑已替代两性霉素B用于治疗大多数的球孢子菌脑膜炎,而且可能更有效。球孢子菌骨髓炎可用外科手术切除受累骨骼。原发感染者可通过休息、加强营养等而很快恢复。变态反应性病变严重者可考虑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但应防止因而引起的病菌播散。残留的良性肺部病变,为避免发生反复咯血,可考虑予以手术切除。对继发性感染者应从速进行两性霉素B、庐山霉素、氟康唑或伊曲康唑等治疗,疗程宜长,用量必须足够。 [6]
预防
参考来源
- 高伟,张圣林,张新明,邹强. 原发性皮肤球孢子菌病1例并文献复习. 《 实用医学杂志 》 , 2008
- 刘桂霞. 球孢子菌感染1例. 《 实用医学杂志 》 , 2008
- 李永平,易玉珍. 原发性角膜球孢子菌病一例. 《 VIP 》 , 1995
- 耿艳华,苏泳元,陈培辉,周方. 骨原发球孢子菌病一例. 《 中华病理学杂志 》 , 2003
- 欧阳文献,游洁玉,祝益民等. == 婴儿球孢子菌病一例. 《 VIP 》 ,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