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
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簡稱玫瑰堂,俗稱前金天主堂,是位於台灣高雄市苓雅區的天主教教堂,[1],創始於1859年(清咸豐九年),是天主教會在台灣重新開教以來建立的第一座教堂,為現代台灣天主教會的發源地,現在亦為天主教高雄教區之主教座堂。於2001年在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票選中榮獲全國第一。
目录
建築風格
玫瑰堂現在為天主教高雄教區主教座堂,也是亞洲三大聖堂之一。由道明會玫瑰會省之會士自西班牙引進,至今已有140年以上的歷史,主教堂的整體建築造型仿歐洲歌德式教堂風格,並混合部分羅馬風格,參天聳立的尖塔,拱型窗櫺與玫瑰花窗,呈現出哥德式建築風采,優美而華麗;內部以七對柱子分成中殿及兩側通廊,而兩側夾層之間及天花板以交叉拱筋構成,聖壇以八角環形的方式處理,別具特色美感。正門上方有清領時期奉旨碑,其左右兩側有教宗、樞機主教的牧徽。 玫瑰聖母堂也是亞洲三大聖堂之一,外觀典雅,內部莊嚴的特殊景緻,在現代都市化建築中,顯得風格獨具,更在2001年在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票選中榮獲全國第一。不論在宗教地位或建築的藝術價值上,都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歷史年表
- 1858年:中國簽訂天津條約後,禁教解除。西班牙屬地菲律賓的道明會派遣郭德剛(Fernando Sainz)及洪保律(Angel Bofurull)二位神父到台灣傳教。
- 1859年5月15日:道明會神父郭德剛和洪保律,和四名中國籍傳教員:楊篤、蔡向、嚴超及修生瑞斌,自廈門起航,5月18日抵達打狗港。同年12月,以龍銀六十二圓在當時前金靠海區域的教堂現址購置一筆土地,並以稻稈茅草簡單的搭蓋了臨時傳教所。
- 1860年:以「土角磚」改建傳教所並命名為「聖母堂」。
- 1862年:第一次改建,再以紅磚、咾咕石及三合土重新改建成聖堂。
- 1863年:聖母堂完工,自西班牙迎奉聖母像供奉,並更名為「玫瑰聖母堂」。
- 1874年:船政大臣沈葆禎奉命為欽差大臣到台灣辦理海防兼處理各國商貿海事,並受當時的神父萬金本堂所託向清廷請奏准予傳教自由。清穆宗納奏,賜照准「奉旨」和「天主堂」兩塊聖石,命沈葆禎親筆以剞石。
- 1875年:沈葆禎再度到台灣,送予玫瑰聖母堂及萬巒萬金天主堂聖石。
- 1928年:李安斯神父再次籌備改建聖堂,隔年正式施工,即今日所見之聖堂。但在拆除舊教堂時,「奉旨」碑被埋於土中。
- 1948年:道明會士陳若瑟神父出任天主教高雄監牧區監牧,並指定該聖堂為主教座堂。
- 1961年3月:高雄監牧區升格為教區,鄭天祥神父為第一任主教,並指定該座堂為主教座堂,為全台灣建築規模最大的主教座堂。
- 1972年:教友捐獻興建聖母亭挖掘地基時,挖出「奉旨」碑。
- 1995年:教廷提升玫瑰聖母堂為宗座聖殿。7月1日起開始大規模整修。
- 1998年:舉行落成典禮及冊封聖殿晉陞隆重大典。
- 2001年:被列入高雄歷史建築十景。
- 2001年: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的全國「臺灣歷史建築百景」活動中獲選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