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玉蘭與紅杏》是中國當代作家郭沫若寫的文章。

目錄

作品欣賞

在大覺寺的玉蘭花下,遇着一群紅領巾。他們圍上來,向我說:「郭伯伯,你寫首詩吧!」我便口占了這詩的開頭四行。繼又往妙高峰看紅杏,在林學院又遇到很多在那兒實習的同學,附近四十七中的同學們也有不少人趕來了。有的老師也趕來了。他們的歡笑聲,比滿山的紅杏還要笑得響亮。歸途,把這詩補足成了十六行,獻給那群紅領巾小友和林學院、四十七中的師友們。

兩個月前,在廣州,看見了玉蘭開花;

兩個月後,在北京,又看見玉蘭開花。

「玉蘭花呀,」我說,「你走得真好慢哪!

費了兩個月工夫,你才走到了京華。」

滿樹的玉蘭花,含着笑,回答我的話:

「同志,你可不知道,我們走得多瀟灑。

我們走過了長江大橋,走過了三門峽,

我們一路走,一路笑,一路散着鮮花。」

「是呀,是呀!」滿山的紅杏都露出了銀牙:

「玉蘭姊說的話,當真的,一點也不虛假。

我們從東到西,從南到北,走遍了天下。

我們把東風親手送到了城鄉的每戶人家。」

今天我偶然來到了大覺寺和妙高峰下,

看見了北京的玉蘭開花,北京的紅杏開花。

「多謝你們呀,紅杏和玉蘭,東風的使者!

我雖然是個聾子,到處都聽到春天的喇叭。」

1962年4月8日

導讀

詩人於1962年4月8日游北京西山大覺寺,巧遇少先隊員及林學院、四十七中的同學們,在孩子們歡聲笑語的感染下,詩人喜悅開懷,即興賦詩。大覺寺乃千年古剎,玉蘭花開是春季寺院的盛景。詩人採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與玉蘭和紅杏對話。詩人歌頌了玉蘭與紅杏的獨特之美,玉蘭花朵大、清香、脫俗,紅杏花小、純美、典雅,二者都是先花後葉,是將春的信息帶向人間的使者。[1]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歷史劇《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完成論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1年12月,寫成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1943年,完成歷史劇《南冠草》。1944年寫《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3年,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59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歷史劇《武則天》;同年,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1969年,完成論著《李白與杜甫》。1973年,論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