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海面上的氣旋性環流(風暴),由水蒸氣冷卻凝結時放出潛熱發展而出的暖心結構。
習慣上,不同的地區熱帶氣旋有不同的稱呼。人們稱西北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區(例如中國東南沿岸、香港、澳門、台灣、朝鮮、韓國、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地)的熱帶氣旋為「颱風」,而大西洋和東北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區的熱帶氣旋則依強度稱為熱帶低壓、熱帶風暴或「颶風」。氣象學上,則只有中心風力達到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颶風程度)的熱帶氣旋才會被冠以「颱風」或「颶風」等名字[1]。
南半球在不引致誤會時,中間會採用「氣旋」(英語:Cyclone)一字作「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的簡稱。北印度洋地區則慣用「氣旋風暴」(英語:Cyclonic Storm)及相關分級稱呼熱帶氣旋。有傳澳大利亞在1920年代或1930年代以前曾稱當地的熱帶氣旋為「威利威利」(Willy willy),但澳大利亞氣象局否定。按現今澳大利亞氣象局的用詞規範,「Willy willy」是指塵卷。
目錄
結構
一個成熟的熱帶氣旋有以下的部分:
風眼
強烈的熱帶氣旋的環流中心是下沉氣流,將形成一個風眼。眼內的天氣通常都是平靜無風,無雲,甚至時有陽光(但海面仍可能波濤洶湧)。風眼通常都是呈圓形,直徑由2公里至370公里不等。較弱的熱帶氣旋的風眼可能被中心密集雲層區遮蔽,甚至沒有風眼結構。
地面低壓
熱帶氣旋的中心接近地面或海面部分是一個低壓區。地球海平面上所測得最低的氣壓(870hPa)是在有紀錄以來最強的熱帶氣旋颱風泰培(1979)中心所測得的。
暖心
熱帶氣旋的暖濕空氣環繞着中心旋轉上升,過程中水汽凝結釋放大量潛熱,熱能在中心附近垂直分布。熱帶氣旋內各高度(接近海面例外)的氣溫都比氣旋外為高。
中心密集雲層區
圍繞熱帶氣旋中心旋轉的密集雲層區,通常是由雷暴產生的捲雲。
風眼牆(或稱眼壁)
包圍風眼的是圓桶狀的風眼牆,風眼牆內對流非常強烈,其雲層的高度在熱帶氣旋內通常是最高的,降水的強度和風力的強度在熱帶氣旋內也是最大的。強烈的熱帶氣旋有眼壁置換周期,產生新的外眼壁替代內壁。其成因為熱帶氣旋眼壁外圍的螺旋雨帶重組,然後漸漸向內移動,竊取了眼壁的濕氣與能量。在這階段,熱帶氣旋進入了一個減弱的過程。在外圍新的眼壁完全取代舊眼壁,如果環境許可,熱帶氣旋會重新增強。透過多頻微波掃描和雷達可以清楚觀測到眼牆更新周期中的熱帶氣旋出現雙重眼壁;如果熱帶氣旋眼壁置換的過程較為明顯,更可從可見光和紅外線衛星雲圖上觀測到。
螺旋雨帶
螺旋雨帶是繞着熱帶氣旋中心運動的雨雲和雷暴。在北半球,螺旋雨帶向逆時針方向繞中心運動。螺旋雨帶會為地面帶來大風雨,而在每條雨帶之間則會較為平靜。在接近陸地的熱帶氣旋,螺旋雨帶中會形成龍捲風。擁有多條螺旋雨帶的熱帶氣旋一般較強及發展成熟;但也有一些「環狀颶風」的主要特徵是沒有螺旋雨帶。
外散環流
所有低壓系統均需要高空輻散以持續增強,熱帶氣旋的輻散從所有方向流出。因為科里奧利力的作用,熱帶氣旋的高空呈反氣旋式外散環流。地面或海面的風強力向內旋轉,隨着高度上升減弱,最終改變方向。這個特點和熱帶氣旋中心的暖心結構有關,所以熱帶氣旋需要垂直風切變微弱的環境維持暖心結構,才能延續輻散[2]。
視頻
熱帶氣旋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高考地理20171231】——颱風(選擇題),偉大來源于堅持,打卡是一種態度 ,搜狐,2017-12-31
- ↑ 科學認識熱帶氣旋及颶風,個人圖書館,201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