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钙土
灰钙土是中国科技名词,属于科技术语。
汉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古老文字系统[1],直到现在我们仍在使用。其不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记录者、传承者。可以说,汉文字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目录
名词解释
灰钙土(sierozem)是暖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荒漠草原下,弱腐殖质累积,腐殖质含量低·土壤剖面分化不明显,但有弱结皮层的干旱土。它的钙积层没有棕钙土明显,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而具有荒漠土层,有机质含量较低。
成土特征
在旱生植被下和干旱少雨条件下,腐殖质累积过程较弱,但由于有季节性淋溶及黄土母质的特点,其腐殖质染色较深而不集中,腐殖质层一般可达50~70cm,整个土体都有石灰反应,碳酸钙在剖面上出现的层位高,但分布曲线比较平滑底部可能有石膏淀积。灰钙土的植被主要以荒漠旱生植被为主。
分类
根据主要成土过程表现程度及有关附加过程的影响,灰钙土划分为三个亚类,即普通灰钙土、淡灰钙土与草句灰钙土。
普通灰钙土亚类为灰钙上的典型代表,其表层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1%一2.0%之间,腐殖质染色层厚达50—70cm,由普通灰钙土亚类向淡灰钙土亚类过渡,由于气候逐渐变干旱,有机质的积累也逐渐削弱,使淡灰钙土亚类表层有机质含量一般不超过1%,腐殖质染色体厚度也比灰钙土亚类薄,约为40—60cm;草甸灰钙土亚类表层有机质含量变动于1.1%一1.6%,腐殖质染色层厚度大于60cm,它一般同时伴随有盐化现象。
形成过程
弱腐殖质积累过程。由于灰钙土是荒漠草原的地带性土壤,地面植被以半灌木蒿属植物为主,其腐殖质积累过程已明显减弱。但由于其具有季节淋溶及黄土母质特点,其腐殖质染色较深,腐殖质层扩散而不集中,一般可达50~70cm。
CaCO3在土体中的移动与聚积。灰钙土的水分状况比较干旱,在西部地区的降水分布比较均匀,加以黄土母质的特点,所以CaCO3在剖面中分布曲线表现平缓,一般在剖面30~50cm处能观察到假菌丝状的CaCO3聚积。
分布与形态特征
分布
主要分布区灰钙土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分东、西两个区,其间为荒漠土壤所间断。东区主要分布在银川平原、青海东部湟水河中下游平原、河西走廊武威以东地区。在毛乌素西南部起伏丘陵、宁夏中北部一些低丘和甘肃屈吴山垂直带也有分布。西区仅限于伊犁谷地。
形态特征
灰钙土的全剖面颜色、质地、结构均较均一,但也出现表土层有砂,粘、壤土覆盖,还有夹层型,如腰砂、腰粘、夹砾等土层变化,这些均是冲积扇末端交互沉积所形成。灰钙土的剖面可分为腐殖质层,钙积层及母质层三个发生层段。腐殖质层厚度平均为26.4厘米,呈灰黄棕色或淡灰棕色,亮度值较高。块状或碎块状结构,少数粒状结构,植物根系较多。
地表常有2-3厘米厚的土质结皮,色泽灰暗,有较多的海绵状孔隙。钙积层位于腐殖质层之下,平均出现部位在31.7厘米左右,平均厚度为39.1厘米。土壤侵蚀较重地段,腐殖质层厚度减小,钙积层部位升高,甚至接近地面。部分平坦地段,钙积层可在地面下50厘米或80厘米的部位出现。钙积层比腐殖质层及母质层紧实,块状结构,植物根系很少,在结构面或孔壁可见到白色假菌丝状或斑块状石灰质新生体,有时还有少景雏形砂姜。母质层因母质类型不同,形态各异。黄土母质的比较疏松,有时可见少量的盐结晶。洪冲积母质的则呈不同粒级的洪积冲积物叠加出现。
灰利用与改良
灰钙土有三种利用方式: (1)作为天然放牧场。这在新疆伊犁地区十分普遍,主要于春秋季节放牧用(以牧羊为主); (2)开垦为旱作农田,这在兰州1地区常见。为保持水分和提高地温,兰州地区还创造有“沙田”的利用方式,即在土壤表层铺上粗沙和小卵石或碎石,以减少土壤表面蒸发,抵抗风蚀和提高地温等,并有特殊的土牢耕作工具与耕作施肥制度。 (3)在有水源条件地区开辟为灌溉农田。
用作天然牧场的灰钙上当前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放牧利用过度,从而引起土壤侵蚀和土壤退化,应适当限制载畜量。作为旱作农田的灰钙土主要种植春小麦。由于降水不足,一股产量不高,且极不稳定,近年来有些已“迟耕还牧”。作为灌溉农田的灰钙土虽然获得较高生产力,但由于长期连作,耕作粗放,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应当增加牧草及豆科作物比重,合理轮作,增施肥料,精耕细作,以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参考文献
- ↑ 最古老的五种文字,搜狐,2019-11-09
- ↑ 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书将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搜狐,202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