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三齿鲨
灰三齿鲨 |
---|
学名 Triaenodon obesus 命名者 Rüppell, 1837 英文名 Blunthead shark 别名 Triaenodon apicalis、 沙鱼、鲎鲛 观赏鱼/食用鱼 否/是 最大体长 213 cm |
分类 |
纲 软骨鱼 Chondrichthyes 目 真鲨 Carcharhiniformes 科 真鲨 Carcharhinidae 属 灰三齿鲨 Triaenodon |
灰三齿鲨,体形修长。头宽且乎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宽但极短。眼小,圆形,眼眶后缘具缺刻,瞬膜发达。前鼻瓣稍长而形成明显之管状;无口鼻沟或触须。唇沟极短,通常仅局限于口角部位。口裂宽,弧形,口闭时不露齿;上下颌齿同型,具有1中央大齿尖,两侧各1小齿尖之三尖头状,边缘光滑,齿尖直立或外斜。
喷水孔缺如或微小。背鳍2个,背鳍间无隆脊,尾柄无侧隆背;第一背鳍中大,起点远在胸鳍后角之后,后缘凹入,上角钝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后缘入凹,后角尖突;胸鳍中大型,稍呈镰刀形,后缘凹入,外角钝尖,内角钝圆,鳍端伸达不及第一背鳍基底;尾鳍宽长,尾椎轴上扬,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
体背侧灰褐色;腹侧白色。背、胸及尾鳍具黑褐色缘;腹及臀鳍缘淡色,外角则暗褐色。[1]
目录
栖地环境及深度
深海、礁区、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区。栖息深度1 - 330公尺
栖息于沿岸水域、面海礁区或潟湖区。白天成群栖息于珊瑚礁洞穴中或礁台缘,晚上活动力强。迁移的范围不大,一年内约在0-3公里左右,属于定栖性鱼种。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包括鱼类、章鱼、龙虾或螃蟹。虽然没有袭人的报导,但仍具有潜在性的危险。 [2]
分布
印度太平洋:红海和东非至印度尼西亚和阿拉法拉海,北至琉球和小笠原群岛,南至新南威尔士州(澳大利亚),新喀里多尼亚,以及南澳大利亚州和皮特凯恩群岛;整个密克罗尼西亚。东太平洋:科科斯岛和加拉帕戈斯群岛,巴拿马至哥斯达黎加。台湾分布西南部、东沙。[3]
繁殖
胎生,一胎可产下1-5尾幼鲨,刚出生之幼鲨体长可达52-60公分。 通常在妊娠期超过5个月后的2或3只幼崽。出生时的尺寸为52-60厘米TL。具有拥抱的独特配对。
保育
近危(NT) ;评估日期: 2005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