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澧縣博物館位於湖南省澧縣城西區,以澧縣文廟古建築為主,占地面積8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分前後兩院,前院為辦公、文物修復、接待區,有仿古建築樓房兩棟。

目錄

發展歷史

1983年成立縣文物管理所後着手籌建博物館。並於1985年正式建成開放。博物館[1]文物管理所合署辦公,隸屬澧縣文化局。

澧縣博物館成立於1986年,位於澧縣澧陽鎮古城路128號,是省博物館學會會員單位。

1994年被常德市授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被省評為全省文明博物館。澧縣博物館自成立以來館址設澧州文廟內。收藏各個歷史時期的館藏文物5020件(套),其中珍貴文物408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7件,國家二級文物41件,國家三級文物[2]340件。

建館以來,累計接待觀眾120萬人次,其中我館接待國家級領導人近20人次,考古和博物館學專家60人次,原全國政協副主席王首道還為我館題寫了「澧縣博物館」。舉辦各類展覽60餘個。其中《澧縣出土文物展》、《館藏書畫展》、《澧水流域精品文物展》、《出土金銀器展覽》、《城頭山出土文物展覽》、《孔子圖片展》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肯定與好評,同時在當地也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另外配合各類政治教育舉辦的「對越自衛反擊戰」、「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人民公僕鄭培民」、「禁毒——預防青少年犯罪」、「永葆先進性」等展覽在當地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澧縣民間剪紙藝術家陳章武作品展》、《澧縣老幹部書畫展》、《澧縣攝影展》等充分展現了地方色彩,博物館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2008年根據有關精神,澧縣博物館已於10月1日免費開放。

該建築群始建於宋代,現存殿宇均為清道光時重建。在南北軸線上依次有頭門、狀元橋、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東西配以廂房、鐘樓、鼓樓等,所有建築均蓋黃綠色琉璃瓦和朱漆彩繪。高聳的大成殿,是文廟主體建築,占地600餘平方米,高22米,重檐歇山頂,翼角高翹,飛椽下斗拱交錯,加上雕樑畫棟,蔚為壯觀。

大成門東西耳房和東西廂房為基本陳列室,展出本縣出土文物400多件。陳列共有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石器時代,以舊石器時代的大型三棱尖狀器、手斧、砍斫器等石器和本地新發現距今8500年彭頭山文化的原始陶器和稻穀遺蹟最具特色;第二部分為商周時期,有商代大型青銅鐃、西周青銅編鐘及具有土着特色的各種陶器;第三部分為東周時期,展出楚墓出土的部分青銅器、漆木器及玉器、琉璃器等裝飾品和陶器;第四部分為秦漢至明清,以唐至明清的瓷器引人矚目。崇聖祠東西耳房,長年陳列着古今字畫等文物。

澧州文廟始建於宋代,明初遷建於此,現有建築建於清道光二十一年至道光二十四年(1841~1844年),共占地8千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699平方米,全體建築採用中國古建木構架系,建築群沿軸線南北縱深發展,對稱布局,從南往北依次有頭門、狀元橋、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六進,大成殿前設有露台、東西廂房和鍾、鼓樓亭,其布局嚴謹,廊廊相通,檐檐相連,木雕、石刻工藝精湛,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1959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成立博物館以來,先後有曹傳松、柏祖菊、王中心、任愛平、黃艷紅、曹毅、封劍平擔任過館長。特別是曹傳松為澧縣文博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首次提出長江流域最早的一種新型考古學文化——彭頭山文化,已得到國內外學術界認可。以他為課題組長的土遺址窄槽注漿防滲技術是國內領先水平,並填補了國內空白,被評為常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因此,他先後獲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全國文博系統先進個人金牌獎、省勞動模範及20多次被評為省、市、縣先進工作者,科技拔尖人才,3次立功。

館藏文物

曾展出《馬王堆出土文物》、《軍魂》、《秦始皇兵馬俑(複製)》、《向雷鋒學習》等10個臨時展覽。做到本地與外地展覽、歷史與思想教育展覽相結合。

大成殿內置放孔子及曾子、孟子、顏子、子思子等賢儒的塑像和孔子的生平事跡圖片簡介。館內有藏品近萬件,以新石器時代文物、楚文物、古今字畫居多。

視頻

澧縣博物館 相關視頻

「5.18國際博物館日」走進澧縣博物館
澧縣博物館《文物》第1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