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音洞
潮音洞位於普陀山島東南紫竹林庵前,龍灣之麓,不肯去觀音院下人海處。
中文名:潮音洞
所屬景區:普陀山
地理位置:普陀山島東南紫竹林庵前
縱 深:30米左右
主要景點:禁止捨身燃指碑
捨身戒:光明池
傳 說:觀音菩薩在此屢現靈相
建議遊玩時間:40分鐘
目錄
簡介
洞半浸海中,縱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約10餘米,洞內怪石交錯,犬齒森然,不可容足[1] 。此處海岸曲折往復,巉岩峭壁,怪石層層疊疊。洞底通海,頂有兩處縫隙,稱為天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書「潮音洞」刻於洞壁。
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張口狀。日夜為海浪所擊拍,潮水奔騰入洞口,勢如飛龍,聲若雷鳴,故名潮音洞。漲潮時倚岩俯視,仿若蛟騰足下,險怪百出。若遇大風天氣,浪花飛濺,浪沫直衝「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內七彩虹霓幻現,嘆為奇觀。
潮音洞左側上方的岩壑中有一天然小型石泉,石壁上刻有「光明池」三字,此處舊名「甘露潭」,山民稱「慧泉」,佛家信眾常在此祈求聖水以療眼疾。據說明正德年間,皇太后遣使取此池水治療眼疾,得以康復,遂改名為「光明池」。潮音洞旁還有一小洞,名善財龍女洞,相傳是觀音身邊的善財、龍女所居之處。
石崖上刻有"現身處"三大字。據載,宋元時期來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薩現身賜福。明以後則多去梵音洞叩求觀音大士顯靈。香客中常有縱身躍下山崖,捨身離世,藉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時,如此「捨身」現象愈演愈烈,於是定海縣令纓燧在岸上建亭,並親書《捨身戒》立碑以禁捨身。現在亭已毀壞,碑猶在。
傳說
紫竹林東海隅百步沙以南,有一古洞名「潮音洞」。傳說唐大中元年,有一印度僧人在洞口焚燒十指,禮拜觀音,洞內忽放異彩,觀音大士現身,並授以七色寶石。自此,潮音古洞就被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並不斷有信徒前來仿效,自殘禮佛。現在,洞上還依然留存着明萬曆年間都督李分、參將陳九思樹立的「禁止捨身燃指碑」,可見歷代信徒們的篤信和虔誠。
潮音古洞東臨滄海,洞口崖壁間的「潮音洞」三字,是1699年清康熙帝所書。洞頂巉岩間的裂隙如窗,傳說觀音菩薩曾在此屢現靈相。而自從唐代日本僧人惠鍔和新羅商人一起留觀音像於洞側後,這裡一直被視為海天佛國的發祥地,每年都有來自日本、韓國和成千上萬的海內外遊客前來朝拜。
地理位置
旅遊交通:1號線到紫竹林下。
視頻
普陀山:潮音洞 康熙皇帝的手書 十二景之一的「古洞潮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