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潘文華(1886-1950),號仲三,外號潘鷂子,川軍甫系的武德勵進會第二任會長,劉湘死後替補成為川軍五行中的一人。民國二級陸軍上將。歷任川軍教導師師長兼重慶市長國民黨第7戰區23軍軍長、28集團軍總司令兼川陝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西南長官公署副長官,1949年12月率部起義;新中國西南軍政委員會常務委員。 [1]

潘文華
潘文華
原圖鏈接  圖片來源
出生 1886年
四川省仁壽縣
逝世 1950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潘鷂子
職業 軍人

目錄

人物經歷

少年從軍

1886年10月16日出生於四川省仁壽縣文宮鎮農興村二組(棕樹灣)。父名在田,清代秀才,教私塾謀生。生母江氏,生姊妹三人,在他5歲的時候病逝。後父親遷居文宮鎮下街,做小生意維持生活。不久父續娶張氏,生弟昌猷、世英。後又隨父遷高橋鎮(文宮鎮附近),就讀私塾,但迫於生活,不久輟學。1896年父病死,家中就剩一個寡婦和5個孩子,生活極其艱難。堂叔潘秀峰見其穎悟過人,資助他再上私塾,年余棄學,投拜族兄潘書堂學習武術。不到一年,另學堪輿。1900年與二叔潘貴成一道上成都,經父友賈金華介紹到華興街一家衣帽店當學徒。因年紀少,老闆只是讓他幹些雜活和幫師娘帶孩子。當時清廷廢綠營,建新軍,潘文華每天背着小孩跟在新軍後面看熱鬧。當時東教場有許多洋玩意,比如雙槓、平衡木、吊環個、木馬,他對這些很感興趣,趁當兵的休息,偷偷上去玩兩下。當兵的見他動作純熟,都感到驚訝,一個班長就勸他乾脆吃糧當兵。

1902年由賈金華擔保,離店從戎,在四川新軍第三十三混成協(相當於混成旅,駐成都東較場)當隨從,當時年僅14歲。兩年後升為二等兵。不久升為上等兵,在軍訓中,他在各項器械、槍術、劍術、擒拿格鬥、上房越脊等方面,都名列全協前茅。能在兩丈余高的城牆上躍下,然後徒手攀上,多次反覆,面不改色,由此得"潘鷂子"綽號。四川總督錫良在鳳凰山軍營召開全省運動大會,潘文華作為軍隊的代表, 在開幕式上表演器械體操,他剛健純熟的演技,受到錫良賞識,當堂破格委任為牟目隊體操助教(牟目,指陸軍低級武職),不久,四川開辦陸軍速成學堂,經四川陸軍學堂總辦陳宦同意,免試入學,仍兼體操助教。與劉湘、楊森、唐式遵、王纘緒等同窗,在速成學堂加入反滿團體,留名寫有"炎黃華胄,豈戴胡兒天子"的《金蘭譜序》,險拋頭顱。

1909年9月,陸軍速成學校第一班畢業,潘文華隨軍入藏,任副排長,在巴塘一帶作戰,生擒頭人哈巴龍,升為排長,隨部隊進藏,在波密戰役中,以"功"升任連長。1911年,在西藏江孜率領全連起義,響應辛亥革命。由於英軍扶植的藏軍不願起義,與潘率領的義軍對敵,義軍糧、彈缺乏,孤立無援,潘文華等不得不經印度緬甸雲南步行返川,在順慶(南充)李挽瀾部下任連長。

1913年至1916年間,袁世凱夢想稱帝,蔡鍔唐繼堯梁啓超發動護國戰爭,在進步黨人張瀾策動下,潘文華隨第三師鐘體道師長、李挽瀾旅長響應蔡松波號召起義反袁。袁世凱倒台後,潘文華先後升任營長、團長。1918年川滇軍閥混戰期間,李挽瀾在內江同滇軍金漢鼎部作戰陣亡,潘文華代理旅長職,退駐陝南。1919年鐘體道師被劉存厚兼併後,潘文華將全旅從漢中帶到進駐通(通江)、南(南江)、巴(巴中)。 被委任為獨立司令。此間,他為解決部隊欠珦問題而廣種鴉片,收入甚豐。倒熊戰役時,劉湘退往陝南途中,錢彈兩缺,他以速成同學之誼,以白馬八匹托白銀1.5萬兩相贈。這種雪中送炭之情,使得劉湘深為感激。1920年鴉片即將收割川軍田頌堯和劉斌為搶奪鴉片煙稅,以飢兵就食為名聯合殺向通南巴山區,潘文華自度不敵,率隊退往川東,投劉湘部,時劉湘為四川陸軍總司令,潘被任命為第二軍第二旅旅長,不久升為第四師師長 。

劉湘干將

1928年春,因為楊森收留吳佩孚,導致被國民政府免去20軍軍長職務,他到楊森屬下大舉活動,使得郭汝棟、范紹增、吳行光、賴心輝組成四部反楊同盟。雖然這次戰役最後以失敗告終,但使得范紹增投靠劉湘。這冬,劉湘和楊森為爭奪速成系的領導權而爆發下川東之戰,這時,劉湘侷促於重慶,巴山、璧山一帶,被譏笑為爬壁虎,而楊森除了自己的幾個師外,還有李家鈺、羅澤洲、賴心輝等相助,一齊殺向重慶。潘文華見劉湘處境極為艱難,乃向劉湘進言:"擊潰楊森主力,則李、羅不足懼也,並自告奮勇帶兵猛攻在長壽的楊森部主力師楊漢域部,苦戰兩晝夜,右臂負傷,終於將對方擊破。從而為整個戰爭的勝利奠定基礎。

1932年終於爆發四川最大一次內戰"二劉之戰",潘文華部約6個旅為南路軍西上,迅速占領瀘州,突破沱江防線,劉文輝在榮縣,威遠投入三萬以上兵力反擊,潘文華的南路軍首當其衝,與之激戰三日,當劉文輝實施多路突擊時,他已經態勢突出,有被圍殲的危險,便退守老君台,與追擊的劉文輝部冷寅東激戰五晝夜,官兵戰死者達3000餘人,終於擋住了敵軍的推進。迫使劉文輝罷兵談和。不但承認他開戰以來從劉文輝手中掠取的大片防地的占有權,而且還保留了今後對劉文輝與鄧錫侯等發生衝突的干涉權。1933年6月爆發的安川之戰中,他第三個突破岷江防線,進占眉山,使得劉文輝部全線崩潰。

對抗紅軍

1933年,潘文華任教導師師長,兼任劉湘部預備軍總指揮。後來,中央紅軍長征抵達川邊時,潘文華被劉湘任命為"南岸剿匪總指揮",兩人關起門來密談,劉湘心情沉重地對潘文華說:"當前形勢之嚴峻,實為前所未經,可以說是本集團危急存亡之秋。川北紅軍,正謀南下,江西紅軍,又將進入川境,倘南北合流,後果不堪設想。更令人頭痛的是薛柏林(薛岳字柏陵)十萬大軍尾隨朱毛紅軍之後,一旦進入四川,哪裡還有我們立足之處。貴州王家烈的下場,便是我們前車之鑑。問題麻煩在於他們以追擊紅軍為由,名正言順,我們根本提不同任何反對的藉口。處此危局,只有推誠爭取川軍各部團結,共圖生存。我反覆考慮,準備留置五萬部隊於綏宣一線,交唐式遵率領,與鄧、田、楊、李精誠合作,不惜一切代價扼止川北紅軍於通南巴一隅,無任其南下。另將二十一軍主力悉數南調,與朱毛紅軍周旋。"說到這裡,劉湘起身將牆上軍事地圖拉開,用手比劃着對潘文華交待:"涪陵以下,必要時暫且舍給蔣介石,交中央軍接防。我軍主力集中控制於榮(昌)、隆(昌)間機動位置,固守長江北岸地區。另外以九個旅在艦隊和空軍配合下負責敘府(宜賓)至江津長江南岸,全權交你指揮。究竟如何運用,就看你有什麼設想?"

潘文華略為考慮,說是:"沿敘府至江津千里江防,紅軍作戰飄忽不定,無法預料對方主力從何處突破,九個旅兵力實在不敷分配。我準備派得力校級軍官赴川黔邊各縣督飭修築碉堡,組織地方團隊作據險守城準備。另外以三個旅封鎖赤水河左岸渡口,阻止紅軍進入川境,以免將薛柏陵那股禍水引來。其餘部隊以瀘州為中心,沿重點縣城聚集,防備紅軍竄入川境北渡長江。"

劉湘打斷他的話說:"我不是問你具體部署,而是要聽你原則上的運用。"潘文華知道他已經胸有成竹,便表示:"甫公你有什麼安排,儘管吩咐,我保證執行。"

劉湘重新坐下,緩緩說:"我們與紅軍,固然是水火不相容,但目下同為蔣介石所要收拾的對象則一。如果紅軍真要奪取四川,僅憑南岸九個旅,當然攔他不住。但這次作戰,與跟川北紅軍打硬仗完全不同。倘朱毛紅軍只是借道他圖,我們馨香禱祝,歡送出境,免得把'瘟神'帶進門。因此只要黔北紅軍不作北渡長江之舉,我們就虛與周旋,保全實力,決不對銷,唱一台假打戲。當然,戲要演得像,決不能讓別人抓住破綻。萬一對方果真要深入四川腹地,我們別無選擇,只有拚死一搏,真打狠打以求生存。我把主力配置於長江北岸榮、隆間,就是準備逼北渡的紅軍背水與我們決戰。屆時你率南岸部隊配合,擊其後路。真打假打的分界,便是紅軍渡不渡長江,完全要靠你根據具體情況掌握。"

潘文華心領神會,受命而去。結果沒等紅軍主力渡江, 青槓坡戰役一交手,他手下的郭勛祺旅就讓朱毛紅軍知道川軍戰鬥力不低,捨棄了北渡長江的企圖,折返貴州境內。

1935年冬,為了阻止紅四方面軍南下,他駐節眉山,統一指揮天全、蘆山的兩個師。但被紅軍的突然襲擊所打敗,所部七個旅在後撤途中損失近半,直到劉湘援兵趕到,才在百丈關戰役挫敗紅軍的南下企圖。

防蔣圖存

1936年,"西安事變"後,潘文華在川康整軍會議中晉升為劉湘部第二十三軍軍長。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後,潘奉命代理二十五軍團總司令職,出川抗日。在四川各界人士歡送大會上,潘以"勝則生,敗則死"為中心的講話,深受愛國人士歡迎。

1937年12月,潘部兩個師參加了南京外圍的廣德保衛戰役,曾將日軍先頭部隊擊退,繳獲汽車20餘輛,機槍十多挺,後來日軍集中火力猛攻,所部144師師長郭勛祺負傷,147師 師長楊啟文失蹤。部隊損失很大。劉湘另一將領唐式遵為了推卸責任,誣告潘文華作戰觀望,使他得到個撤職留任的處分。

1938年1月19日,劉湘病逝,他護送劉湘的靈柩回川,從而結束了短暫的抗戰史。劉湘死後,蔣介石迫不及待的發布他的親信張群任四川省主席。遭到四川地方實力派的群起反對。只好改任王纘緒為四川省代主席。但這次反對張群主川最激烈的是武德勵進會這個組織,這個會是劉湘軍中的核心組織,全是營以上骨幹軍官,劉湘是他的會長,但劉湘死後,領導無人,故該會召集成員,舉行大會,推舉繼任會長,實際上是確定劉湘的繼承人。當時王陵基和王纘緒都想當這個會長,潘文華因為在前線遭到蔣介石處分,情緒低沉,處於閉門謝客狀態。但大會一開始,劉湘部元老鐘體乾站起來發言,建議選一個劉湘生前最信任的人來繼承劉的事業。許多人都知道劉湘的遺願,因此鐘體乾話音剛落,便一致推選潘為會長,劉湘的謀主喬毅夫和張斯可並說如有人反對,定是川奸,當共誅之。潘文華就輕而易舉的繼承了劉湘的寶座。蔣介石見木已成舟,不得不放棄打壓他的企圖,發布潘為二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川康綏靖副主任以示拉攏。集團軍下轄3個軍9個師,編制如下:

第28集團軍總司令潘文華

24軍軍長劉文輝,副軍長陳光藻(劉文輝集團)136師師長唐英 、137師師長陳光藻 。

56軍軍長郭昌明,(劉湘集團) 163師師長陳蘭亭 、164師師長彭煥章 。

95軍軍長黃隱,副軍長刁世才(鄧錫侯集團) 126師師長謝無圻 、新9師師長楊曬軒 。

集團軍直屬 。新17師師長劉樹成 、新18師師長周成虎 、新28師非川系部隊

潘文華不管蔣介石怎樣對他籠絡,牢記劉湘的遺訓:"蔣介石這個人無論嘴巴說的多甜,決不能信任,只有聯合與我利害相同的力量,與之周旋,才有活路。"因此,他在武德勵進會第二次緊急會議上提出:"團結川康,支持抗戰,聯合中共,防蔣圖存"的主張。 這時潘文華與張秀熟、郭秉義有來往,在重慶與南方局的周恩來董必武林伯渠等多次交往。又通過所部中心秘書、地下黨員甘樹人與黨長期保持聯繫。 1938年5月,周恩來在成都長發街和潘會晤後,周恩來派唐舞園到潘文華部隊建立統戰關係。(有成都電台與延安聯繫,台長金文彬)、

1939年3月,潘文華晉升二級上將,同時被發表為川陝鄂邊區綏靖主任,綏靖署設閬中,所轄56軍軍長郭昌明、 163師師長陳蘭亭、164師師長彭煥章 、公署直屬新18師師長周成虎。同時任命他的兒子潘清洲為巴山警備司令。批准新建兩個團的警備隊。蔣還扶植潘的弟弟潘昌猷作四川銀行董事長。潘對蔣的用意是清楚的,就是把他支往閬中,免得和鄧錫侯和劉文輝等地方勢力聯成一氣。所以,他到閬中駐了一段時間後,規劃好大巴山防線就回駐成都。潘文華回成都後,恰逢雲南省主席龍雲路過成都,他和鄧錫侯、劉文輝前往拜訪,共同簽訂了一個川、康、滇三省聯防協議,抵制蔣介石的滲透。但王纘緒為了討好蔣介石,便將此事密電告蔣。潘文華截獲密電後,立即約見劉文輝和鄧錫侯商量,決定由彭煥章、劉元瑄七師長聯名倒王。將王纘緒逐出四川。蔣介石召劉文輝、鄧錫侯和潘文華三個川軍巨頭到重慶,好言安撫,並說了一通時局艱難,希望大家同舟共濟,共挽危局的話。便提出自兼四川省主席,以賀國光為秘書長代理實際政務的處理方案,潘文華見事已如此,只好同意。

蔣兼任省主席之後,為了緩和矛盾,指使孔祥熙和賀國光和他義結金蘭,但在軍事上,始終對他嚴加防範,安排祝紹周為他的副手,兩個黃埔四期生給他當正副參謀長。他表面敷衍,內心不為所動,對蔣的人員採用保薦升官和送錢的辦法先後送走。

1944年底,蔣企圖以"通敵"罪,陰謀通過楊森、潘文華除掉劉文輝。潘文華不惜背着沉重的政治包袱,對蔣介石的密令明施暗抗,免卻了川康軍民可能遭受的一場浩劫。他還由川北聖人張瀾監督宣誓,正式加入民盟,成為秘密會員。中共南方局被破壞後,他就通過張瀾和中共聯絡。並長期提供張瀾的政治活動經費。

彭縣起義

對潘文華的作為,蔣介石早有不滿,抗日勝利後,遭蔣撤消第二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川陝鄂邊區綏靖主任及其子潘清洲巴山警備司令等職的打擊報復,只繼任五十六軍軍長職。其後,經過程潛活動,另任川黔湘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將其四個師駐防黔江、酉陽、秀山及湘西邊境。剿滅了巨匪彭金鏞和瞿白垓。

1946年國共和談,毛澤東周恩來到重慶。潘文華見到了毛澤東。蔣介石派特務進行搗亂,潘派人暗中保護毛澤東。其後,潘任西南行政副長官時,潘一直未接受過蔣介石的指揮。這期間與共產黨的聯繫更為密切。西康省電台、閬中電台與延安電台互通情報。

1947年底,國防部第二次整編部隊,56軍被整編為56師,由他兒子潘清洲為師長,移防宜昌,但不久所部就被分割使用,他能指揮的只是警衛團而已。他大為不滿,稱病回到四川,被發表為重慶行營副主任,處於有職無權階段。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蔣介石政權已經呈現土崩瓦解之狀況,潘文華之子潘清洲趁機在洪湖搜羅舊部,編成一個師,編號235師,自任師長,從夔門開回四川。此時國民黨敗局已定,潘為求出路,派人與民革聯繫。9月,潘的老部下郭勛祺自武漢返回,力勸他在重慶起義,他以力量太小,未付諸行動。11月中旬,他到了成都會合劉文輝和鄧錫侯,並和中共臨工部負責人呂振修聯繫上。11月30日,重慶解放,蔣介石和胡宗南30萬潰兵聚集成都,空氣驟然緊張。

蔣介石費勁心機,拉攏劉文輝、鄧錫侯和潘文華,均被三人搪塞過去。蔣認定三人不肯賣命,便脅迫三人家屬飛台灣當人質,並贈送飛機票。三人乾脆出走成都。12月9日,劉文輝以西康省主席的身份起義,潘文華和鄧錫侯以西南行政副長官的身份在彭縣龍興寺總指揮總聯名發出起義通電,宣布脫離國民黨政權,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領導。參加彭縣起義的川軍將領還有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原川軍保定系首領之一田頌堯,第95軍軍長黃隱,川湘鄂邊區綏靖副主任陳蘭亭以及四川省財政廳長、省銀行董事長鄧漢祥等。四川挺進軍總司令范紹曾亦於同月在渠縣通電起義。成都市長冷寅東亦宣布起義。此外,參與起義的還有陳克非、喻孟群、劉兆藜諸部。起義後,黨中央任命潘文華為西南軍政委員會常務委員。1950年國家處於困難時期,潘文華向志願軍捐獻寒衣款二千萬元(當時幣值)。潘文華一生愛國愛民,敬老尊賢,寬厚信守,熱愛桑梓,重視教育,關懷青少年。至今人們讚頌不已,記憶猶新。

因病逝世

惜於1950年11月12日病逝於成都,終年64歲。中央人民政府發來唁電,遺體覆蓋國旗,殯葬於成都武侯祠 。墓地在今成都市正則會計師學院內,保存完好。(遺言葬於劉湘墓旁。當時劉湘陵園周圍是一望無際的農田,潘墓距劉墓直線距離僅300米左右。) [2]

重慶市長

一、二軍大戰時候,他在合川和劉斌對壘,等到重慶丟失,二軍系大敗,他只有手下郭勛祺一個團留在四川。後來楊森借吳佩孚之力殺回四川,他隨劉湘復起,被北洋政府授予植威將軍,國防軍第三十三師師長時,奉命舉辦軍官傳習所培訓幹部。1926年北伐開始,潘文華任國民革命軍二十一軍第四師師長,兼重慶市市長。在重慶市市長任職期間,倡導開辦電力公司、自來水公司,解決居民照明用水難題,整頓街道,發展工商業,修渝簡公路,支持重慶抗日運動。對於其故鄉仁壽縣,更是不遺餘力地資助,曾捐款賑荒;指定自己開辦的補益大藥房,為仁壽免費提供防疫藥品;曾出假條據,抵任務,減輕仁壽應徵兵員;曾派一團的兵力,修築文宮至藉田鋪的公路,長達20餘公里;先後捐資11萬銀元在仁壽文宮鄉創辦"文華中學",為家鄉培養人才。

文人與軍人料理城市,優劣歷來說不清。這與尺長寸短無關,蓋緣因時因地因人而異。譬如潘文華之於重慶,便有得一說。潘文華當市長非民選,而由當時四川省長劉湘委任,乍看有同窗袍澤內舉之嫌,實則他確有才幹。

才幹便是拓城。事實上,清末民初時,重慶仍不能算一座嚴格意義的城市,其主要功能是軍事要塞。故建市伊始,全市水陸總面積僅93.5平方公里,人口28萬,主城區面積則更小,要拓城,只能衝出通遠門。通遠門是重慶主城與外界相連的陸上通 道,向西可抵成都,向北可達廣安、達縣,上了年紀的老人們還記得,那時站通遠門上遠眺,累累墳塋逶迤無盡,人稱棺山,是數百年來市民祖宗安息的墓地。

把幾十萬座墳墓撬走建新城,這事不但市議員通不過,城裡老少爺們更是不同意,他們大多嗨過袍哥,口氣很硬:"誰敢動墳, 老子就和他拚命。"行武出身的潘文華端是一條漢子,口氣也不軟:"不遷?笑話。刺刀伺候。"遂任命旅長郭勛祺出任遷墳局局長。那郭局長一上任,自持快槍在手,放出話來:誰敢阻擋,槍不認人。遂派出遷墳隊若干,大刀闊斧,僅一年,就將通遠門外墳塋全部弄走,開拓出從七星崗到菜園壩、從上清寺到曾家岩的大片地塊,是為重慶新市區。

遷墳以後,因為不斷有鬼怪作祟的謠言,潘文華在七星崗修築26米高的 ,並請西藏活佛開光。此塔今日仍在觀音洞純陽洞小區內。

遷墳同時,潘文華又修路。按《中英煙臺條約續增專款》,1929年的重慶已開埠35年,竟無一條公路,城內僅有三尺余寬供滑竿的步道。潘文華便親自規劃了主城三條公路,以渝中半島山脊為界,分中區幹線、南區幹線(沿長江)和北區幹線(沿嘉陵江),中區干 線由七星崗經兩路口、上清寺到達曾家岩(後來的周恩來公館),叫中山大道,全長3.5公里,寬20米,底層砌碎石,上層敷三合土,是為重慶第一條等級公 路。

有了路,潘文華任期9年內,重慶拓城邁開大步,向西衝破浮圖關,將一個叫沙坪壩的小鎮擴展為文化區;向北延展到江北城,向南擴大到南岸區,一座有規模的近代城市終於呈現在群山環抱的兩江之濱,以至1935年3月12日,蔣介石首飛重慶後,深感這裡有大山大水大氣候,"可作大後方首選地。"此時正值華北日軍囂張,《何梅協定》簽字前夕,蔣介石自知中日難免一戰,重慶成了他心理的最後防線。這在日前公布的蔣介石日記中有清楚記載。

愛鄉將軍

潘文華戎馬倥傯,卻不忘民。熱愛家鄉,不忘桑梓,值得讚頌。1934年,潘文華派周萬俊率領部隊修築成都至借田一段公路。1937年元月又開工修築借田至仁壽城的公路,於1939年全線通車,全長99公里,涵洞二百餘個,老百姓未攤一分錢,概由潘文華負擔。

1938年仁壽地區大旱,大、小春幾乎無收穫。潘文華與四川省政府商議,撥給仁壽救災糧"九二米"十萬石,由縣長曹葆章散發各鄉。有一年仁壽霍亂、天花嚴重傳染,死人甚多。潘文華從他在重慶開辦的補益大藥房拿出大量的藥物進行救濟。

潘文華回故里,必來文華中學向師生致意,並設慰勞筵席。

事跡陳列

潘文華還在文宮鄉捐資創辦私立文華民眾教育館一所。又發給文宮鄉農民每戶一本《農民識字課本》,促其學習。1935年,潘文華在文宮鎮朝陽山觀音閣興辦圖書館一所,供中小學生及社會民眾閱覽。潘文華劃數十畝土地作圖書館的固定資金。不僅如此,潘文華還在仁壽縣立中學設"文華獎學金",對學習成績優異者(前三名)發給獎學金,以資關懷鼓勵。潘文華胞弟潘昌猷,也曾贈給文華中學有關書籍和藥物,曾於1944年捐贈給仁壽縣女子中學圖書及勞作器械購置費十萬元(法幣)。

潘文華樂善好施。1931年建築小河橋(現文宮鄉長虹村五組),人民為了感激他,於橋頭樹一石碑,大書"脫舟遜惠"四字(碑石於"文革"初毀掉)。春秋兩季青黃不接時,對文宮鄉的貧困戶施發賑濟。對貧困致死者施以棺材。在文宮鎮街頭為乞丐修建兩處乞丐營。故文宮民眾在文宮上街進場處,為潘公樹立碑曰:"萬家生佛"(碑石於"文革"初毀掉)。

潘文華自幼家貧孤苦,對曾給以同情和支援者表示謝意,不忘酬謝。1922年他返鄉拜謁母墓時,拜見小時乳母李婆婆,並以厚禮酬謝。叔父潘貴成被他多次接到重慶休養,待之如父母。對資助他上學的潘秀峰更從重酬報。他對拳術老師潘書堂尤為敬重,只要回家都備禮拜見。對兩次保他去工作的賈金華,贈送給幾十畝土地讓其歡度晚年。

重視教育

潘文華當了將軍之後,熱愛家鄉,不忘桑梓。1934年,文宮士紳擬培植壁山廟為校址,興辦小學。一切商妥,唯差小學基金。潘文華知道後,立即捐洋一千元,於是文巷小學於1935年秋開始招生。學校的儀器、風琴等大量設備全由他捐贈。

1937年,潘文華出資在文宮場十華里許的潘家諞(馬鞍山山腳)、潘家祠(現松林鄉黎明村)開辦兩所潘氏私立小學。不分姓氏的兒童入學一律免費,潘氏子女入學還發給書籍和衣褲等,外姓困難子女入學也有照顧。

1936年,潘文華慨然捐助建校基金洋一萬元,購得馮子綏的十五廂熟地及園林計十四畝(現文宮中學校址),修建私立文華中學。學校建成後,又以重慶銀行十萬元存款折捐作私立文華中學辦學基金,報省立案。文紅中學於1939年秋季正式招生,潘文華親自贈送匾額一幅,橫額是"國家靈魂",題聯語"願天下同文同軌,教諸生立己立人"。從招生之日起,仁壽縣境及鄰縣市均有青年子弟來此求學。其成績優異和家庭貧困的學生曾享受學費減免。為了紀念潘文華辦學功德,文宮民眾在文華中學校門對面修建一亭,亭中石碑大書:"潘公仲三興學紀念亭"。

1942年春,文華中學學生因聶生明校長離職,黎懷渭繼任文華中學校長,對董事長馮子綏強烈不滿而罷課月余。雖經馮子綏及仁壽縣長軟硬兼施,但無濟於事。黎不得已以函告潘文華。潘為此事同其子潘清洲專程回家,在潘公館親自主持學生代表座談會。學生代表人人就坐,潘清洲則侍立潘文華座側,經半日不曾離去。潘文華態度和藹,虛心聽取學生意見,然後向學生曉以抗日救國大義,並表示適當時候再聘聶生明來此掌校(聶生明果於1945年春第二次掌校文華中學)。學生代表口服心服。回校後,學校正常秩序很快得以恢復。潘文華回故里,必來文華中學向師生致意,並設慰勞筵席。

潘文華一生愛國愛民,敬老尊賢,寬厚信守,熱愛桑梓,重視教育,關懷青少年。至今人們讚頌不已,記憶猶新。 [3]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