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椎龙属
外观特征
分类与命名
模式种是B. suffossus,是由理查·欧文在1875年命名。属名意为“被挖掘的脊椎”﹔种名则意为“被挖开”,意指脊椎侧面的侧腔状态。某些文献把种名误植为“suffosus”。
正模标本(编号BMNH R44592-5)是4节背椎,发现于英格兰的威尔特郡,地质年代属于侏㑩纪晚期的启莫里阶。此外,还发现三节未愈合荐椎。
理查·欧文还命名沟椎龙的三个种。强壮沟椎龙(B. robustus) 的化石是一节背椎(编号BMNH R22428)。
B. elongatus的化石是一节脊椎(编号BMNH R2239),发现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原本是赫克氏鸟面龙的综模标本。
B. magnus的化石(编号NHM 28632),也是赫克氏鸟面龙的一个综模标本。但是,欧文在同份研究补遗中,将强壮沟椎龙取名为大理石椎龙。
20世纪初,Friedrich von Huene将部分化石改归类于畸形龙。由于鸟面龙的命名时间较早,von Huene将沟椎龙改归类成鸟面龙的一个种。
在1902年,法兰兹·诺普乔(Franz Nopcsa)将发现于阿根廷的一节脊椎,归类于沟椎龙;目前被建立为诺普乔椎龙。在法国发现的破碎骨头、葡萄牙发现的牙齿,也曾被暂时归类于沟椎龙,直到2017年才另立为蝰神龙属。
在19世纪末,发现于马达加斯加的化石,被理查德·莱德克(Richard Lydekker)归类于沟椎龙的新种,马达加斯加沟椎龙(B. madagascariensis)。这些化石大都是脊椎,另外还有发现一些臀部及四肢化石。在1986年,约瑟·波拿巴(Jose Bonaparte)将这些化石建立为新属拉伯龙。此外,当地还有个化石(编号MNHN MAJ 289)也被编入沟椎龙,被标名为“"Bothriospondylus" madagascariensis”。
在2010年的沟椎龙重新研究,支持马达加斯加化石是独立属的理论,并认为沟椎龙本身是个疑名。
另一研究提出,大部分蜥脚类恐龙有五个腕骨,而沟椎龙只有三个腕骨。
沟椎龙曾经被归类于不同演化支。最初被归类于个别的沟椎龙科(Bothriospondylidae),而大部分书籍则归类于腕龙科。
由于沟椎龙的化石稀少、被侵蚀过,缺乏可供鉴定的共有衍征,无法确定是否属于腕龙科、或是新蜥脚类。在马达加斯加的脊椎标本,则可能是真蜥脚类的基础物种,不属于新蜥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