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千古龙蟠并虎踞
《渔家傲·千古龙蟠并虎踞》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元丰年间在金陵(今南京)为送别江宁知府王胜之而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概要地叙述了金陵的地理形势与历史变迁,着重描绘金陵百姓在蒙蒙细雨中送别王胜之的难舍难分之情;下阕用游仙的比喻来称赞王胜之的高洁,以金陵算不得理想居地来宽慰王胜之。全词用语戏谑,笔意轻灵,充满奇幻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
目录
作品原文
渔家傲[1]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⑵。王守金陵⑶,视事一日移都⑷。
千古龙蟠并虎踞⑸。从公一吊兴亡处⑹。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⑺。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⑻。却讶此洲名白鹭⑼。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渔家傲:词牌名。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双调六十二字,前后阕相同。
⑵王胜之:即王益柔(1015—1086),字胜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龙图:王胜之曾任龙图阁直学士。
⑶守:任知州。
⑷视事:任职。南都:今河南商丘南。
⑸龙蟠并虎踞:形容地势险要。相传汉末刘备使诸葛亮至金陵,谓孙权曰:“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蟠,或作“盘”。
⑹从:与、跟。兴亡处:古时有数代帝王在金陵建都,故有“兴亡处”之喻。
⑺“江南”句:因王益柔为官清廉,有声望,所以说“留公住”。江南父老:南京百姓。
⑻“公驾”二句:用夸饰的手法写王胜之的离去。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骖(cān):指在车两侧驾御。驭(yù):指在车中驾御。因王益柔为龙图阁直学士,所以作者有此比喻。
⑼讶:吃惊。白鹭:即白鹭洲,在金陵城(今南京市)西门外,被秦淮河与长江围着。此处代指南京。
白话译文
在金陵赏心亭送别王胜之龙图。王胜之任金陵知州,到职一天后即转任南都知州。
“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千古金陵引起人怀归的思绪。难得陪同你凭吊这历经沧桑的兴亡之地。斜风渺渺,细雨濛濛,弥散着一片别情离愁。难忘这芳草渡口,江南父老依依惜别,恳切地把你挽留。
且莫伤怀,在我的想象中,你驾着飞车穿越多彩的云霞,仙游似地以鸾鸟为陪乘者,一路凌风驭虚而来。却讶异这里的沙洲,居然名之为白鹭,并不是适宜的栖居地。于是翩翩然未曾歇翅,还是向别处飞去。 [2]
创作背景
根据此词题序可知,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被贬调湖州,后又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因此案,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奉诏调往汝州。同年七月(一说八月),苏轼自黄州赴汝州途中,经过金陵,恰逢江宁知府王胜之调任,因作此词送别。傅藻《东坡纪年录》:“元丰甲子七年,赏心亭送胜之作《渔家傲》。”王文诰《苏诗总案》:“甲子八月,与王益柔游蒋山作。”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词题材虽属普通的登临送别,表达方式却颇为独特。上阕先用数句点明地点与环境,概要地叙述了金陵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变迁,是古代许多帝王看中的都城;再写金陵父老对王胜之的挽留,着重描绘百姓在蒙蒙细雨中送别王胜之的难舍难分之情,从而引出下阕对其离任的描写,抓住其刚到任即离职的特殊情况,发挥想象,用游仙的比喻来称赞王胜之的品德高洁,说其离去时乘飞车,凌彩雾,以青鸾驾驶,有红鸾陪乘。这尚不足奇,更奇特的是,在此想象的基础上再度想象,说他竟惊鸿一瞥就要离开金陵。不是他愿意离去,而是为他驾车的青鸾和护航的红鸾看到了金陵的白鹭洲,神奇的鸾鸟不愿与白鹭为侣,所以振动翅膀,载他翩然而去。词以用戏谑的语言、轻灵的笔意作结,说明金陵算不得理想居地,其用意是宽慰王胜之。词作采用这种方式,既是为王胜之的匆匆离去开脱,也是在恭维他的度越恒流,同时未尝不是在于这位年长的朋友开玩笑,反映了游戏为词的一面。词作充满奇幻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令人神往。[3]
在这首词中,词人送别酬唱的生活实景以及情感体验成为词作着力表现的主题。词人个体的生活体验进入词作表现的领域。与此同时,景物在词作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作用明显弱化。一方面,词中的景致不再是晏词中泛化、类型化的水乡风物,而是词人身之所历、眼之所见的现实的风景;另一方面,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景物不再是作品中的主导性部分,而是人物眼中之景、心中之景,带有鲜明的人物活动的印记和影响。
名家点评
作者简介编辑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中国古代大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