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清清文瀾向北流(唐凱)

清清文瀾向北流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清清文瀾向北流》中國當代作家唐凱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清清文瀾向北流

帶着山野百花的芬芳,帶着岸邊橡膠乳汁的乳香,帶着山坡甘蔗的甘甜,清悠悠的文瀾江水流過山崗,流過坡地,流過田洋,一路歡歌向北部灣流去;帶着祖祖輩輩臨高人披荊斬棘艱苦創業的傳說,帶着兩岸頑強的臨高人與強敵英勇博斗的故事,帶着兩岸嘹亮婉轉的木偶戲「啊囉哈」唱腔的韻味,清悠悠的文瀾江水從往昔的崢嶸歲月流到欣欣向榮國泰民安的今天。

文瀾江不長,長度不到一百公里。它從相鄰的儋州市的馬鞍山發源,從臨高大地的正中穿過,從南到北,把臨高縣分成東西兩部分。

文瀾江是臨高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它用甘甜乳汁哺育着兩岸的臨高兒女。文瀾江是臨高歷史的見證者,它見證着臨高人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的艱苦歷程和不屈精神,它見證着臨高這片土地從荒涼走向繁榮昌盛的過程。讓我們由南向北,順着蜿蜒曲折的文瀾江,細細地感受河岸邊英雄的土地上不散的英雄氣息,細細地欣賞它兩岸欣欣向榮的新貌,細細地品味它身邊曾經發生的可歌可泣的動人事。

在文瀾江上游東岸,離河不遠的和舍鎮的海岸嶺邊,曾經發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一九四九年初,我瓊崖縱隊在海岸嶺伏擊國民黨軍,瓊崖縱隊戰士們英勇頑強,敢打敢拼,把千幾百敵人全部消滅,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為了紀念海岸嶺戰鬥英勇犧牲的戰士,解放後,縣人民政府在和舍墟上修建一座紀念碑,永遠紀念為革命獻身的革命先烈,永遠弘揚革命先烈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距離海岸嶺不遠的文瀾上游西岸,有一塊丘陵連綿的地方,叫做木排地區(現屬儋州市管轄)。抗日戰爭時期,木排地區是一塊著名的抗日根據地,人稱海南西部的「小延安」,當時的臨儋抗日政府和瓊崖縱隊部隊在此駐紮,抗日政府領導人民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殊死博斗,瓊崖縱隊從此地出發,攻打海南西部重鎮那大鎮,多次神出鬼沒地伏擊日偽軍,木排抗日根據地讓日偽軍膽戰心驚,在海南抗日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

木排地區旁邊的文瀾江邊一個叫做堯龍的地方,一條大壩把文瀾江攔腰截住,形成了一座煙波浩渺的水庫,名叫堯龍水庫。上世紀的1957年,幾萬臨高兒女雄赳赳氣昂昂,從全縣各地匯集到荒坡野嶺的堯龍地區,用鋤頭挖,用畚箕挑,硬是用手挖肩挑築起了一座高29米長1160米的攔水大壩,形成了一座容量較大的水庫,灌溉周邊十個鄉鎮的農田,英勇頑強的臨高兒女在此譜寫了一曲驚天動地的改造大自然的頌歌。如今的堯龍水庫湖光山色,景色優美,成了一處遊覽勝地,周邊的荒坡野嶺變成了橡膠樹果樹遍山坡的新天地。這一切都是堯龍水庫管理所所長劉漢勇帶領全所幹部職工用辛勤汗水換來的,劉漢勇也因為出色的工作於1995年被評為臨高縣第一個全國勞動模範。當時,我正從事新聞工作,我為劉漢勇撰寫全國勞模申報材料,我將堯龍水庫新貌和劉漢勇帶領大家改天換地的感人事跡見諸各種新聞媒體,為弘揚先進 出了一份力。

文瀾江繼續向北流,從堯龍水庫流出十來公里,眼前的河兩邊是一片片開闊的田地,西邊是南寶鎮的南寶田洋,東邊是加來鎮的加來田洋。春夏之交,平展展的田洋上,稻浪起伏,稻穀飄香,一派豐收景象;冬春時節,這裡又是另一番景象:初冬到來,一片片碧綠的瓜菜鋪滿田野,冬末春初,收穫瓜菜,一片繁忙。南寶和加來成了臨高縣最重要的冬季瓜菜基地,尤其是加來鎮,這裡的人們利用地利條件(海榆西線從加來經過),政府把加來鎮建成了臨高縣最大的冬季瓜菜聚散地。春節前後,高潮迭起,瓜菜商紛至沓來,瓜菜堆積如山,瓜菜車輛絡繹不絕,好一派熱鬧繁忙的景象!當地老百姓得益於冬季瓜菜帶來的效益,一個個摸着日漸鼓起的腰包,臉上現出越來越燦爛的笑容。

文瀾江向北流過了小小的抱美水庫,又流過了波蓮水壩,就進入了臨高兩個最大的田洋——城東洋和美珠洋。這兩個大田洋在文瀾江一東一西,東邊的城東洋一萬多畝良田,西邊的美珠洋良田上萬畝。得益於抱美水庫和波蓮水壩的清清河水,兩個大田洋歷來是臨高的兩個大糧倉。

寬大的美珠洋,墟鎮和村莊大多數排列在洋田的邊上,四周的村鎮圍着一個大大圓圓的田洋,我的家鄉座落在美珠洋南邊上,從小到大,我目睹着大田洋年年呈現出來的優美景象,今日田洋風光尤甚:春天,春風吹綠了田洋,碧綠的秧苗隨着春風,蕩漾着綠色的波浪,在人們的辛勤呵護下,夏季到來時,田洋翻動金黃的稻浪。當人們在小暑大暑時節把又一茬秧苗插下剛回過神來不久,轉眼間,晚秋到來,偌大的田洋上,收割機往來穿梭,四處歡唱,人們的臉上又一次蕩漾起年豐人歡的笑容。

美珠洋靠着文瀾江,江邊聚集着近十個村莊,這一帶地勢低平,颱風到來就暴雨成災,那裡首當其衝成為縣裡抗洪救災的主戰場。1996年9月,罕見的颱風襲擊臨高,天空像漏了洞似的傾泄雨水,那些村莊很快被淹沒了。縣委縣政府關心群眾疾苦,領導分頭下各災區指導抗洪。作為記者,我跟着縣委許書記在那片重災區,度過了一天一夜。至今, 當年夜宿洪水的情景還時不時在我腦海顯現。

江東邊的城東洋,顧名思義就是縣城東邊的田洋,田洋邊上地勢較高處是縣城。這塊寶地,古稱莫村,想當年,縣令謝渥慧眼識寶地,於宋高宗紹興壬子年(公元1132年)把縣治從北部灣邊偏僻的臨機村遷到莫村(現稱臨城鎮)。謝渥愛民如子,治理有方,臨高快速發展,一時間,臨高境內,四處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人丁繁衍生息,他成為臨高歷史上最受人擁戴的縣令。屈指數來,至今已千年有餘。

城東洋依託縣城,一馬平川,土地肥沃,田洋上,村莊眾多,人口密集,是臨高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農閒時節,臨高人偶戲(木偶戲)在各村莊到處演出,一時間,鑼鼓陣陣,嗩吶聲聲,「啊囉哈」腔調四處飛揚。人偶戲(木偶戲)是臨高人的最愛,千百年來,一直是臨高人最重要的精神食糧,所以,豈止是城東洋上的村莊呢?文瀾江兩岸,到處都呈現出臨高人偶戲(木偶戲)演出的熱鬧景象。

城東洋靠着文瀾江,颱風時節,易發洪災。2016年9月,全縣又發生了比1996年更嚴重的五十年一遇的洪災,縣委縣政府帶領人民奮起抗洪救災。抗洪救災中,一位武警戰士捨身救落水村民,獻出了寶貴生命。悲壯故事激盪人心,天地為之悲戚。我一時激情涌動,提筆寫下長詩《抗洪之歌》發在刊物上,再現抗洪救災的悲壯過程,深切緬懷捨身救人的英雄烈士。

文瀾江流到臨城(縣城),成為最美河段。臨城鎮是臨高最大的市鎮,作為土生土長的臨高人,我從小到大,真真切切地見證了臨城由破爛小墟鎮發展成現代化美麗城市的全過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縣城裡土路縱橫,晴天滿城灰塵,雨天遍地泥水,最高的建築物是河邊的臨高旅店,樓高四層。當時,每個學期開學,我們村裡的一幫孩子在學校報名註冊後,一定要結伴步行八九公里到縣城遊玩一番。遊玩的重要內容是登上臨高旅店,登高望遠看風景,一解鄉下孩子上樓之奢望。

看如今,全城到處是高樓大廈,二十五層的高樓比比皆是,數一遍,脖子要仰痛兩回。一個個滿是高樓大廈的商品住宅區展示着小縣城的現代化氣息;一條條街道縱橫交錯,兩旁綠樹成蔭,店鋪連片,高樓林立,一塵不染的大街和往昔滿是污泥濁水的土路,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文瀾江兩岸,幢幢新潮高樓盡顯時尚風情,入夜,華燈璀璨,霓虹燈閃爍,江水緩緩流淌,燈光倒映水中,水上水下,流光溢彩;一座座大橋更顯臨城現代化氣派,已從過去一座建於元朝的小石橋(舊稱九眼橋,現已拆除),變成了如今的六座現代化大橋;文瀾江邊的文化古蹟更是顯示出臨城作為臨高縣文化中心深厚的文化底蘊。茉莉軒(已毀,尚余石碑),臨高最早的官學,「被貶海南五公」之一的胡銓曾在那裡講學。

位於古老九眼橋北面的文瀾塔,儘管有毀譽相反說法,卻也是臨城一大文化景觀。臨高師範學校(現已合併到瓊台師院)是臨高人引為自豪的存在,這所座落在文瀾江畔的書香勝地,從成立到合併,歷經百餘年歷史。想當年,臨高有識之士為了振興臨高教育,東奔西走,振臂高呼,贏得上級官方重視,建起臨高農村簡易師範學校。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國家恢復高考,我有幸考上臨高師範學校。當時,我們「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心懷祖國,放眼世界,為實現中華民族崛起而日夜苦讀。多少年來,臨高師範學校培養了幾萬師資,走出校門的臨師學生在各個崗位上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為母校爭了光。

文瀾江西岸,歷經上千年的臨高文廟面江巍然聳立,這斗拱飛檐富麗堂皇莊嚴肅穆的文廟是臨高人神聖的精神高地,亦是臨高古八景之一「東橋春漲」,是瓊島規模最大的孔廟之一。千百年來,人們在這裡向孔夫子頂禮膜拜,現在,臨高文廟(臨高學宮)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臨城文瀾江岸還留下了中國文化名人田漢的足跡和墨跡,1962年5月,田漢到臨高考察文化,在江邊的臨高縣木偶劇團駐地,感受着椰子樹的挺拔氣質,面對着清悠悠的江水,耳聽着木偶戲「啊囉哈」悅耳腔調,他情不自禁,揮筆寫下了動人詩篇:「椰子林邊幾曲歌,文瀾江水裊新波。此間亦有劉三妹,唱得臨高生產多。」

離開縣城,文瀾江往北往下游流到臨高古八景之一的百仞灘景區。「百仞灘聲」是臨高古八景之一。因灘頭河床亂石累累,散布水中,故又稱為「老人頭灘」。由於流水衝擊,看上去石頭似在轉動,有如群鳧戲水,有的像老翁對弈,有的狀如垂釣的漁翁,有的宛如揚蹄欲奔的駿馬,有的形同鍾磐,因水流作用,不斷發出「咣當咣當」的響聲。此處河床彎曲,坡度陡降,有九級灘石阻擋,水勢異常湍急,形成連瀉而下的九層瀑布,有如銀河落九天,洪水時節,水聲震天,吼聲如雷,響徹十里八里之外,遂得名「百仞灘聲」。

「百仞灘聲」美景自古以來吸引了眾多的文人墨客前來遊覽並觸景生情吟詩作對,很多詩作鐫刻於灘頭岸邊大石頭上,留下了琳琅滿目的摩崖石刻,如清朝邑人拔貢陳公賢題詩:「百仞灘頭結伴遊,煙波無際望中收。岩懸萬丈波濤急,水逐重洋日夜流。樵牧成群頻唱和,酒詩隨處任勾留。此間風景今猶昔,爭奈江河下不休。」明清嶺南四大愛國詩人之一的臨高舉人王佐亦有多首《百仞灘詩》,其中一首寫道:「策馬東門道,尋芳百仞灘。自翻波底石,青點海中巒。對局臨江水,急杯下急湍。公餘此乘興,隨意倚岩看。」1962年5月下旬,中國文化名人田漢到臨高考察文化,遊覽百仞灘時,詩興大發,即時賦詩一首:「百仞灘頭一駐鞭,層岩飛瀑萬雷喧。文江過此波瀾闊,電站將來壩堰堅。漳里愁村成往事,移山填海看今天。他時兩岸芳林滿,秋榭高吟出水蓮。」「瀟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時代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在旅遊大發展的今天,百仞灘景觀更是遐邇聞名,各地遊客紛紛前來遊覽,感受懾人心魄的百仞灘聲,品賞往昔文人騷客的優美詩篇。

江水奔下百仞灘,腳步放緩,出海口漸近,江水慢悠悠地流淌。臨近海邊,江岸上聳立着一片片商業往宅樓盤,高樓參差錯落,休閒度假設施和高樓大廈相輝映,遮天蔽日的木麻黃海防林給一片片樓盤圍成綠色的屏障,海岸細膩潔白的沙灘,猶如青春少女的迷人胴體,給周邊增添一抹亮麗色彩,休閒度假的人們三三兩兩走動,一片閒適景象。寬闊的江面上,一座嶄新的大橋橫跨兩岸,上面通過的是海南沿海旅遊公路。橋上,一輛輛載着遊客的車,慢悠悠地在海邊旅遊公路上行駛着,也許是車上的遊客在慢慢行駛的車上,從車窗往外欣賞着優美的海景,時而,車停下了,人們走出車外,湧向海邊,去領略大海的風光。

沿海旅遊公路在向前延伸,這一段是海南沿海旅遊公路最美路段之一。從文瀾江出海口向西走出不遠,就是著名的旅遊勝地臨高角。臨高角也是臨高「古八景」之一,稱為「南海秋濤」。那裡是海南解放主要的渡海登陸點,現在已建成海南有名的紅色景區,稱為解放公園

走進公園,一座電腦操控聲情並茂真實再現七十多年前渡海大軍登陸解放海南戰鬥情景的紀念館,走進紀念館,人們仿佛置身於七十多年前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前面的海邊岬角上,一座高大的解放海南紀念塑像巍然聳立,塑像上,瓊崖縱隊戰士和渡海大軍戰士精神抖擻,歡呼勝利。看着塑像,我們的思緒會被帶回炮火連天千帆競發的渡海戰役,讓我們再一次回想起木船打軍艦的戰爭奇觀,我們會為英勇獻身的先烈感到肅然起敬。

公園裡,當年的戰壕保存完好,世界百座百年文物燈塔之一的臨高燈塔高高聳立,瞭望着北部灣,讓人驚嘆。東邊的泳場,海底平緩,沙灘潔白,游泳安全。熱天裡,長長的海邊,游泳的人們紛至沓來,岸上,海里,人如潮湧,好一個遐邇聞名的游泳勝地。

……

清清文瀾江日夜向北流,融入浩瀚無垠的北部灣,勤勞勇敢聰明智慧的臨高人像文瀾江水一樣,不斷融入日新月異的精彩世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2024.6.15 [1]

作者簡介

唐凱,海南臨高人,先後從事中學老師、新聞記者、文化工作,愛好文學,熱愛寫作,曾在海南日報及其他刊物上發表新聞作品二百多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