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里
海里 |
中文名;海里 外文名;Nautical mile 別稱;浬、海浬、海哩 符號;n mile、nm、NM、nmi |
海里(符號:n mile)是一種國際度量單位。1 n mile ≈ 1852 m。它等於地球橢圓子午線上緯度1分(一度等於六十分,一圓周為360度)所對應的弧長。
由於地球子午圈是一個橢圓,它在不同緯度的曲率是不同的,因此,緯度1分所對應的弧長也是不相等的。[1]
目錄
基本信息
1海里=子午線長度的2倍÷360÷60≈1852.25-9.31cos(2Ωm)。通俗來說,就是地球子午線所在的地球的周長分成360度,每一度再分成60分,每一分長度就是平均的海里長度。δ是緯度。由於地球是一個赤道略鼓、兩極稍扁的橢球體,當δ=0度,即在赤道附近時,1海里的長度最短,為1842.94m;在兩極附近最長(δ=90度),為1861.56m。約在44度14分處,1n mile的長度等於1852m。這是到2019年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採用的1929年國際水文地理學會議(International Extraordinary Hydrographic Conference)通過的海里的標準長度。
1海里=1.852公里(千米) (中國標準)
1海里=1.85101公里(千米)。(美國標準)
1海里=1.85455公里(千米)。(英國標準)
1海里=1.85327公里(千米)。(法國標準)
1海里=1.85578公里(千米)。(俄羅斯標準)
最短的海里是在赤道,1海里=1843米。
最長的海里是在南北兩極上,1海里=1862米。
地球平均半徑為6371300m,以地球平均半徑算出的1海里為:
1海里=2*π*6371300/360/60=1853.3m
相關單位
中文舊時以一個雙音節漢字浬(讀音:lǐ或hǎilǐ)來代表海里,現已廢止,但台灣地區仍有使用。
節
節(knot)以前是船員測船速的,每走1海里,船員就在放下的繩子上打一個節,以後就用節做船速的單位。
1節(knot)=1海里/小時=(1852/3600)m/s 是速度單位,1海里(n mile)=1852m 是長度單位。
1節等於每小時1海里,也就是每小時行駛1.852千米(公里)
陸上的車輛,以及江河船舶,其速度計量單位多用千米(公里)/小時,而海船(包括軍艦)和空中的飛機的速度單位卻稱作「節」。
早在16世紀,海上航行已相當發達,但當時一無時鐘,二無航程記錄儀,所以難以確切判定船的航行速度。然而,有一位聰明的水手想出一個妙法,他在船航行時向海面拋出拖有繩索的浮體,再根據一定時間裡拉出的繩索長度來計船速。那時候,計時使用的還是流砂計時器。為了較準確地計算船速,有時放出的繩索很長,便在繩索的等距離打了許多結,如此整根計速繩上又分成若干節,只要測出相同的單位時間裡,繩索被拉曳的節數,自然也就測得了相應的航速。於是,「節」成了海船速度的計量單位;相應地,海水流速、海上風速、魚雷等水中兵器的速度計量單位,國際上也通用「節」。現代海船的測速儀已非常先進,有的隨時可以數字顯示,「拋繩計節」早已成為歷史,但「節」作為海船航速單位仍被沿用。
「節」的代號是英文「knot」的簡寫,採用「kn」表示。1節等於每小時1海里,也就是每小時行駛1.852千米(公里)。航海上計量短距離的單位是「鏈」,1鏈等於1/10海里,代號是英文「Cable」的詞頭,用「Cab」。此外,艦船上錨鏈分段製造和使用標誌長度單位也用「節」通常規定錨鏈長度27.5米為1節;中國艦艇的使用標誌以20米為1節。
鏈
1鏈為十分之一海里。
參考來源
參考資料
- ↑ 海上為什麼要用海里不用公里? ,知乎 , 2016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