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海蝕地形示意圖

海蝕,即是海水對於陸地的破壞,海蝕的力量主要來自於波浪潮汐海流,可同時或個別的對海岸陸地進行侵蝕。它是海水對於海岸線陸地的侵蝕,所形成的一種作用。 一般的海蝕通常伴隨著潮汐,週期性的潮汐引起海水向陸地水平流動,進而對陸地的邊緣產生侵蝕作用,而其中又以波浪的侵蝕力最大,前衝的波浪進入陸地,而後退的波浪挾帶砂礫磨蝕海岸。 [1][2]

形成原因

海水以波浪、海流、潮汐等運動形式,持續在海岸地區進行侵蝕、搬運堆積等作用。 波浪對海岸的破壞力最強,常挾其動能拍擊海岸,然後向後撤退,在前衝後退的過程中,海水攜帶泥沙石礫磨蝕海岸地區,形成海蝕地形。

海蝕地形

主要分布在岩岸地區,波浪多沿岩石的節理或岩層軟弱處侵蝕,初期逐漸凹陷成海蝕洞海蝕凹壁。海蝕洞若發生在岬角,岬角被蝕穿後,則成海蝕門。海蝕門持續受波浪拍擊,使岬角尖端和海岸分離,就成海蝕柱。海岸受波浪侵蝕而成的陡崖,稱為海蝕崖,海蝕崖下方常被侵蝕成海蝕凹壁。如果海蝕凹壁受海浪侵蝕而持續內凹,致使上部的崖壁反覆崩塌,將使海岸後退,且在崖腳前方形成海蝕平台[3]

視頻

野柳海蝕地形

[4]野柳地質公園以海蝕地景聞名於世,野柳位於台灣新北市萬里區,為突出於北海岸的狹長海岬,經千百萬年的侵蝕、風化的交互作用下,而造成海蝕等地形。

空中看臺灣海蝕地形

[5]臺灣北部與東部主要為岩石海岸,海蝕地形發達。 臺灣東北角地區,由於軟硬岩層相間,在差異侵蝕下,形成岬角與灣澳交互出現的岬灣海岸。 灣澳由於形勢較為封閉,風浪通常較小,常形成停泊隻的避風港口和聚落;岬角則因向海突出,常設置燈塔或軍事設施。



目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