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海珠橋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區跨越珠江的第一座橋樑,連接越秀區及海珠區,北連廣州起義路,南接江南大道北。

2013年12月6日上午,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2013年第三次會議審議並通過《廣州市歷史建築(第一批)推薦名單》,海珠橋成為300餘處首批被認定的歷史建築之一。

目錄

大橋簡介

1938年日軍派遣飛機轟炸廣州,把橋體的開合器震壞,日軍還把整套設備盜走。

1949年,中孔鋼樑被國民黨政府炸毀。

1950年,由衡陽鐵路局廣州分局負責修復通車。修復後,仍為鋼桁架梁,中孔不再活動開啟。

海珠橋是當時廣州市區唯一跨江大橋,它的建成方便了珠江南北兩岸人民的生活,促進了兩岸的交流,加快了廣州的城市建設與發展,並以「珠海丹心」的名義入選了1963年的羊城八景[1]

歷史沿革

海珠橋是廣州市第一座跨江橋,於1929年12月動工,1933年2月建成通車,由美國馬克敦公司承建。由馬克敦公開承建稱之為:「珠江大鐵橋」。

  • 1933年2月,大橋落成通車,當時的橋長180米,寬18.3米,為簡支拱形下承鋼桁架梁。以其臨近「海珠石」改名為「海珠橋」,為當時廣州市區唯一一座跨過珠江的橋樑,舊海珠橋為開合式橋樑,方便只通過;值得一提的是,在落成時海珠橋的落款是曾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胡漢民
  • 1938年日軍侵占廣州,派遣飛機轟炸廣州,把橋體的開合器震壞,日軍還把整套設備盜走。從此大橋不可以開合,只能讓小船通過,大船則泊於黃埔碼頭。後雖經修建,中段橋面開合部分已無法復原。
  • 1949年,國民黨當局在敗退廣州前夕,提出「總撤退、總罷工、總破壞」的行動口號,妄圖變廣州成為廢墟,並以破壞海珠橋為主要目標。10月,廣州衛戍司令李及蘭派遣軍隊和便衣特務,以汽車運載黃色炸藥近100箱,置於橋墩、橋樑接合部。14日下午5時50分施爆,由於時間緊迫,竟未通知橋上人員撤離,造成400多名市民死傷,沉毀民船100多艘,震損房屋數百間,受災居民3000多人,海珠橋被炸毀。
  • 1950年3月25日,市政府開始重建海珠橋,由衡陽鐵路管理局技術員卓觀培帶領有關技術人員日夜奮戰,僅用六個月時間便把海珠橋修復並通車,橋長486米,正橋182米,橋寬33米,重建後的海珠橋橋面不能開合,橋上來回設有三線行車,兩邊亦設有行人路及自行車道,外觀與原橋大致相若。
  • 世紀70年代,海珠橋上交通日趨繁忙緊張,1974年12月海珠橋擴建工程正式動工,在原橋兩側加寬各11米的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橋跨與原橋一致組合成一新的橋面體系。經擴建的海珠橋,新舊橋既獨立又聯體。現橋長486米,正橋182米,橋寬33米。
  • 1995年5月至1996年9月,海珠橋在原橋上進行加固、維修。工程採用自錨式吊索方案,將中孔恆載轉嫁到吊索上,原橋變為三孔連續自錨式懸索吊橋!
  • 2012年2月28日,海珠橋正式封閉,進行為期18個月的大修;途經海珠橋的22條公交線路改道繞行解放大橋江灣大橋及人民橋。
  • 2013年8月,海珠橋大修基本完成,此次大修拆除重建了兩端地面上的引橋,並更換了主橋的鋼材。而包括1995年加建的吊塔在內的加固結構也完成了使命全部拆除,基本恢復1950年原始結構。
  • 2013年8月31日,經過18個月漫長的等待,下午2∶00到晚上9∶00,開放海珠橋的主橋和引橋,行人單方向自北向南通行。
  • 2013年9月1日,修復後的海珠橋正式恢復通車[2]

視頻

海珠橋 相關視頻

廣州海珠橋
1949年廣州海珠橋被炸毀,解放後僅用6個月修復通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