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海底地貌海水覆蓋下的固體地球表面形態的總稱 。海底有高聳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綿延的海嶺,深邃的海溝,也有坦蕩的深海平原。縱貫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綿延8萬千米,寬數百至數千千米,總面積堪與全球陸地相比。大洋最深點11,033米,位於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超過了陸上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8,844.43米)[1]

海底地貌是海水覆蓋下的固體地球表面形態的總稱 。深海平原坡度小於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過大陸平原。整個海底可分為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單元,及若干次一級的海底地貌單元。

目錄

大洋盆地

位於大洋中脊與大陸邊緣之間,一側與中脊平緩的坡麓相接,另一側與大陸隆或海溝相鄰,占海洋總面積的45%。大洋盆地被海嶺等正向地形分割,構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軸狀,水深約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窪地,稱海盆。寬度較大、兩坡較緩的長條狀海底窪地,叫海槽。海盆底部發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長條狀的海底高地稱海嶺或海脊,寬緩的海底高地稱海隆,頂圖面平坦、四周邊坡較陡的海底高地稱海台

大陸邊緣

為大陸與洋底兩大台階面之間的過渡地帶,約占海洋總面積的22%。通常分為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又稱被動大陸邊緣)和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又稱活動大陸邊緣)。前者由大陸架大陸坡、大陸隆3個單元構成,地形寬緩,見於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緣地帶。後者陸架狹窄,陸坡陡峭,大陸隆不發育,而被海溝取代,可分為兩類:海溝-島弧-邊緣盆地系列和海溝直逼陸緣的安第斯型大陸邊緣,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周緣地帶,也見於印度洋東北緣等地。

大洋中脊

海底地貌與陸地地貌一樣,是內營力外營力作用的結果。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內力作用的直接產物,與海底擴張、板塊構造活動息息相關。大洋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中心。深洋底缺乏陸上那種擠壓性的褶皺山系,海嶺與海山的形成多與火山、斷塊作用有關。外營力在塑造海底地貌中也起一定作用。較強盛的沉積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嶇的火山、構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海底峽谷則是濁流侵蝕作用最壯觀的表現,但除大陸邊緣地區外,在塑造洋底地形過程中,侵蝕作用遠不如陸上重要。波浪潮汐海流海岸和淺海區地形有深刻的影響。

地球上最長最寬的環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總面積的33%。大洋中脊分脊頂區和脊翼區。脊頂區由多列近於平行的嶺脊和谷地相間組成。脊頂為新生洋殼,上覆沉積物極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嶇。脊翼區隨洋殼年齡增大和沉積層加厚,嶺脊和谷地間的高差逐漸減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積物充填成台階狀,遠離脊頂的翼部可出現較平滑的地形[2]

視頻

海底地貌 相關視頻

海洋科學專業導論 | 第二講--海底地貌

參考文獻

  1. 海洋科普知識,福建煤田地質博物館,2016-3-8
  2. 高中地理地貌複習:海底地貌,查字典地理網,2016-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