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和種業管理處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和種業管理處起草種植業、農作物種業發展政策、規劃並組織實施。指導糧食生產、種植業結構和布局調整及標準化生產,發布農情信息。組織實施農作物[1]種質資源保護和管理。組織實施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與防治、植物防疫檢疫工作。承擔發展節水農業、抗災救災、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相關工作。承擔農作物種子種苗、肥料有關監督管理以及農藥生產、經營等監督管理。
目錄
相關資訊
種植業和種業管理處2019年工作總結與2020年工作思路
2019年,我處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和局黨委的決策部署,較好底完成了各項年度工作目標任務。現總結如下:
一、加強部門協調,分解落實責任,抓好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工作
以保障糧食安全為目標,以綠色生態為導向,堅持產量品質效益並重,加強責任考核、加大政策扶持、創新發展方式,着力推進生產技術集成化、生產過程機械化、生產投入減量化、糧食產品優質化,全市糧食生產保持穩定發展,較好地完成了年度目標任務。據國家統計局衢州調查隊統計,2019年全市糧食生產面積131.89萬畝,總產量54.04萬噸,同口徑分別比2018年增0.3%和1.2%,與上年基本持平、產量穩定,全市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完成32個糧食高產示範區的創建,6.12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的提標改造,7個省級旱糧優質高產示範基地的建設,推廣水稻主導品種種植面積達83.69萬畝,主要糧食作物主推技術到位率達到95%以上。
二、參加展覽展銷,擴大衢州產品影響力,引領產業健康發展
積極參與第三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全力以赴參與做好本屆茶博會的各項籌備工作和展會期間現場管理工作。本屆茶博會規模大,展館面積216平方米,標準展位24個,進駐了19家各縣市區茶葉企業,通過實物展示、圖片和視頻宣傳等方式,展示我市茶產業發展成就,營銷推介知名茶葉品牌,弘揚茶文化,同時促進貿易洽談和現場銷售等。另有72平米茶葉機械館一個,展示展銷衢州茶葉加工新設備、新技術,宣傳「中國茶機之都」稱號。
三、開展「五園」創建,促進主導產業提質增效
以集聚區、規模主體為重點,推進「放心菜園、精品果園、生態茶園、特色菌園、道地藥園」建設,優化種植品種,改善生產條件,提升生產能力,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按照省廳《浙江省種植業「五園創建」實施方案》(浙農專發〔2018〕85號)和《浙江省農業農村廳關於切實做好2019年度種植業「五園創建」工作的通知》(浙農專發〔2019〕79號)要求,2019年組織創建了21個「五園創建」省級示範基地,其中放心菜園3個、精品果園7個、生態茶園5個、特色菌園4個和道地藥園2個。強化質量安全生產管理,保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充分挖掘產業文化內涵,推進生態旅遊、休閒觀光、創意農業、健康養老等新型業態與種植業生產有機結合,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今年我市種植業主導產業總體上呈現良好發展勢頭,產量穩中有升,品種結構改善,產值增加。其中,據業務部門統計,2019年全市茶園總面積25.55萬畝,比上年增加0.45萬畝,增長1.8%;茶葉總產量達9771噸,比上年增產4%,總產值達13.7億元,與上半同口徑相比,增加1.08億元,增值8.5%,產值均創歷史新高。其中,名優茶產量4851噸、產值達12.4億元,同比增產6%、增值7.7%。2019年全市蔬菜複種面積71.14萬畝,產量134.58萬噸,產值22.75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0.34%、0.92%、4.19%。全市新發展果園1.3萬畝,比上年增2.5%,預計柑桔37.9萬噸,增產4.6%,獼猴桃2.57萬噸,增產7.1%,枇杷0.79萬噸,減產8.1%,葡萄1.3萬噸,減產18.8%,桃0.69萬噸,減產6.7%,梨1.5萬噸,基本持平,楊梅產量0.34萬噸,減產17.1%。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19.65萬畝,總產量1.81萬噸,總產值7.01億元,基本保持穩定。全市食用菌總產量為13.1萬噸,總產值11.7億元,分別比去年減8.3%和4.4%。
四、做好種植業抗災救災工作
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在自然災害來臨前及時提出種植業生產應對技術措施,指導農民開展抗災救災,及時恢復生產,減少因災損失。今年我市農業自然災害主要經歷了7月的強降水、9月颱風以及下半年連續幾個月的乾旱,一是7月3日下午開始衢州市出現大範圍強降雨過程,部分地區中到大雨局部暴雨,降水過程持續時間長,降水量大,據統計,全市農作物受災11.39萬畝,成災3.77萬畝,絕收1.19萬畝,直接經濟損失7123.2萬元;二是今年第 9 號颱風「利奇馬」在我省登陸後,帶來的大風和強降雨,給我市農業生產造成了一定影響,主要以衢江區和龍游縣為主,以及江山碗窯鄉的部分魚塘,全市農業受災面積1.02萬畝,成災面積615餘畝,直接經濟損失約391萬元;三是一直持續到11月份的乾旱天氣,造成全市上報受災面積34.17萬畝,成災15.3萬畝,絕收3.72萬畝,直接經濟損失1.64億元。針對各類自然災害,我們及時提出了種植業生產災害性天氣應對措施和災後恢復措施,期間派技術骨幹到生產一線實地了解災情、開展技術指導。針對今年第9號「利奇馬」颱風災害,在颱風來臨前及時提出種植業生產抗台救災應對技術措施,颱風過後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生產基地開展技術指導。
五、開展「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行動「回頭看」,堅決遏制農地非農化亂象
一是深入自查自糾,全面整治整改到位。針對市級驗收發現的整治整改不到位問題,要求各縣(市、區)及時報告市級驗收反饋意見整改落實情況,並再次進行逐一核查核實,確保嚴格按照省要求整治整改到位,全市排查出的163個「大棚房」問題均已整治整改到位。二是抓住春耕時節,切實提高復耕質量。抓住三四月份春耕生產的有利時節,指導各縣(市、區)結合當地產業發展情況和區域產業布局,在新復耕的耕地上種植了一批油菜、西瓜、柑桔等農作物。三是注重幫扶服務,努力較少業主損失。一方面及時完善設施農用地審批手續。尊重各項目實際發展需求,對實際用於設施農業用途且符合補辦手續的,積極幫助項目業主做好設施農業用地補批手續。另一方面抓緊完善建設用地補辦工作。嚴格按照省里精神,要求龍游縣於6月30日前完成龍游花海項目的建設用地補辦工作。同時,出台一批幫扶政策,對整治後閒置的溫室大棚重新複種,並應用標準化生產技術、改善生產條件等新技術的項目,給予一定比例的資金補助。四是完善台賬檔案,確保資料齊全完整。完善全市「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工作檯賬,並梳理了「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行動台賬檔案清單,要求各縣(市、區)建立完善「大棚房」問題排查台賬、「一案一檔」清理整治台賬、疑似圖斑現場核查台賬等。五是加強工作巡查,強化設施農用地監管。指導各縣(市、區)做好網格化管理、常態化巡查,加強設施農用地監管,確保「大棚房」問題不回潮不反彈。
六、完成其他相關工作
一是完成市人大政協建議提案答覆。今年共完成4件市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的辦理,其中人大建議主辦件2件;政協提案主辦件2件。涉及鄉村振興2件、智慧農業1件、新型農業主體培育1件。所有主辦件均由局領導帶隊與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進行了面商,對辦理態度和結果都表示滿意。
二是完成農情信息統計。今年,我市向省種植業處上報農情報表55張;在梅汛期、颱風及突發氣象災害等災害性天氣期間,上報災情動態10餘次。同時,及時發布抗災救災和災後生產自救技術。
三是完成農藥生產風險檢查相關工作。為貫徹落實國務院、省政府關於安全生產工作部署要求,深入實施《農藥管理條例》[2]及農業農村部配套規章,加強農藥生產、經營和使用中安全風險防範工作,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同時結合做好中秋、國慶「雙節」期間安全生產工作,我市自9月上旬開始,市縣兩級均開展了農藥安全風險防範工作情況調研和安全生產檢查,全市共出動606人次,檢查了包含農藥生產企業、農藥經營網點和蔬菜種植大戶等在內的465家主體,責令整改和隱患提醒84家,發放宣傳資料1980份,媒體宣傳31次。
七、2020年工作思路
2020年種植業和種業管理處將圍繞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農村重點工作,針對種植業生產實際,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農業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提質增效為目標,多措並舉,着力推進種植業高質量發展。
(一)保能力、穩產能,切實抓好糧食生產
一是研究出台糧食生產政策意見。強化責任落實,切實做好省、市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有關工作。研究起草全市發展糧食生產扶持政策。二是管好用好糧食生產功能區。進一步改善糧食生產基礎設施,堅決守住糧食生產能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生產總量。繼續提標改造糧食生產功能區5.7萬畝。三是繼續化解糧食生產功能區「非糧化」問題。向上加強與省廳對接,向下加強部門協調,竭力為「非糧化」問題找到一個較為適合的化解方法。
(二)創品牌、擴影響,積極組織參加各類展示展銷活動
積極參與第四屆中國國際茶博會展示展銷活動,組織做好產銷對接、品牌推介、貿易洽談等,配合做好展會的現場管理和服務工作。積極參加浙江精品果蔬展銷會。展示我市各類時令瓜果、蔬菜、食用菌等時鮮產品,擴大我市水果和蔬菜的影響力。積極參加浙江綠茶博覽會,組織相關推介活動,提升我市茶葉的知名度,開拓全國市場。
(三)創五園、提質效,促進種植業主導產業高質量發展
繼續開展種植業「五園」省級示範基地創建。堅持高效生態和綠色發展導向,以綠色增產增效增收為目標,以現代農業園區、特色農業強鎮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重點,新創建放心菜園、精品果園、生態茶園、特色菌園、道地藥園省級示範基地19個。
(四)修規劃、促推廣,提升產業振興技術支撐能力
一是探索修訂全市種植業發展規劃,為全市種植業產業結構、布局、技術支撐、政策配套、品牌打造、營銷推廣等做一個全面精準的規劃和定位。其中重點依託中藥材產業協會等力量,制定我市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為打造「康養之城」提供物質基礎。二是試點和推廣稻魚綜合種養技術,為解決糧食生產功能區「非糧化」問題和種糧效益不高等矛盾探索一條可行之路。三是開展技術指導服務。依託各農業技術推廣團隊,組織團隊專家科技下鄉服務。抓住關鍵農時,深入生產一線開展實地指導。
(五)抓規範、重預防,提高種植業安全生產和抵禦風險能力
繼續深化農藥購買實名制工作成果運用,規範種植業產業基地農藥、化肥等使用環節的生產記錄,提高種植業產業安全生產意識和能力。同時,增加物資儲備,制定應急預案,完善各類基礎設施,強化技術支持,竭力提高全市種植業產業抵禦災害的能力,加強對抗災救災和災後恢復生產的指導。
參考文獻
- ↑ 地理科普之農作物分類,搜狐,2020-12-24
- ↑ 劃重點!《農藥管理條例》中你必須要做的事! ,搜狐,2018-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