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金石文宇博物館
洛陽金石文宇博物館位於龍門大道1號中國國花園內,博物館建築面積1200平米,其中展館面積800平米,庫房面積400平米。
博物館主要從事文字類文物的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和交流。館藏文字類文物及標本3000餘件, 展示各門類古代文字標本及實物1000餘件。展覽採用實物資料和圖文解說等形式,內容大體按照漢字史的序次排列,主要以兩漢、魏晉、隋唐、宋元、等成熟期文字為主。現有文字類文物及標本2000餘件,主要包括河洛名碑拓片、唐宋石雕碑刻、漢晉刻文磚銘、北魏削文瓦銘、商代甲骨、秦漢印章、明清古籍、歷史文獻等文字類文物,涵蓋了中華文明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歷史地域,是研究中國古代翰墨文章、書法藝術的資料寶庫。
目錄
發展歷史
2012年10月,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進行了數字化[1]建設,與百度百科合作共建了百科數字博物館中的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該數字博物館將可以在線體驗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的近百件各種展品,集中展示各門類古代文字標本及實物。
建築布局
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是唯一一家民營資本創建的文字類專題博物館,藏品主要分為以下幾類:漢晉刻文磚銘、北魏削文瓦銘、歷代碑刻及金石學史料等。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館藏曆代金石古籍一百餘部,例如《說文解字》、《語石》、《金石粹編》、《寰宇訪碑錄》、《漢熹平石經殘字集錄》等,為了保護和傳承珍貴的文化遺產,收藏金石學史料就成了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的又一項重要任務。為了更好的保護先民們給我們遺留下來的帶文字的文物,促進洛陽文化事業的大發展,是創辦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的根本宗旨。
館藏文物
東漢刻文磚銘
系以漢代素麵廢棄城磚為材質,以某種利器自右向左單刀刻成,這種刻法使磚文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筆墨韻味,形成了一種剛勁秀挺、質樸自然的金石味。與當時碑刻上的隸書不同,它沒有蠶頭燕尾的變化,也無明顯的波磔用筆,更不具備像《熹平石經》、《禮器碑》、《曹全碑》等那種左右規矩、法度森嚴的風貌,這是一種既不同於漢代碑刻又不同於簡牘帛書的隸書書體,是一種純使用的、未加修飾的書法風貌,其唯一的書寫意識就是從簡,這也是形成這些磚銘天真質樸、自然灑脫的重要原因。
西晉刻文磚銘
西晉處於墓誌發展的初級階段,西晉上承曹魏余續禁止立碑,故形式尚不固定。西晉磚文的書法風格上承漢魏磚文遺風而又有新的發展。其書法尚不失漢魏磚豪放渾樸的氣度,並在結體和和筆法上較漢魏磚變化更為豐富。此外,西晉磚文中的別字、異體字日益增多,這也是民間書法的一個特點,而在這一時期表現尤甚。但又因為民間書工文化不高,書法未經正規訓練,而能「肆無忌憚」,隨意出天趣。這是古磚文的最基本的特點,故更為金石家、書家所珍視。
北魏削文瓦銘
北魏時期是外來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的典範,經孝文帝推行「漢化改制」後,在文化藝術上所表現的,完全是對漢文化的繼承。這時期的文字體演變並沒有出現大的突破,通常大家會以「斜劃緊結」作為北魏書法的終極描述,但這僅適用於洛陽時期的碑誌書法,不適用於當時的民間書法。北魏削文瓦銘有兩個顯着特點,其一是屬於民間的工匠書法,其二是先鍥後燒。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瓦文,以隸書、楷書、行書、草書[2]等不同字體風格出現,其中有行筆極為流暢的,也有極為生拙的,造成這些區別的原因大概與刻寫者的文化水平有關。同時可能有的工匠不會寫字,需要他人代刻,所以很多不同內容的署名,類似出自一個人手筆。「先鍥後燒」即是在未乾的瓦坯上刻劃文字後再燒制,由於瓦坯柔軟,可以運筆自如,所以形成的文字較石刻墓磚等更接近書寫者的真實水準。
歷代碑刻
東漢最好的碑刻《熹平石經》在洛陽,曹魏最好的碑刻《三體石經》在洛陽,西晉最好的碑刻《辟雍碑》在洛陽,北魏最好的造像題記《龍門二十品》在洛陽。唐代的洛陽作為中國的文化中心,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大量珍貴的碑刻文字也留在了洛陽,這些文字就是洛陽文化之都的靈魂。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碑刻類藏品主要以北朝墓誌、唐代墓誌為主,這些墓誌記載了古人形形色色的社會活動,為研究數個朝代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是證史、糾史、補史的重要佐證,既可以視為一部石刻歷史,又可以稱得上古人檔案館,同時也是研究中國古代翰墨文章、書法藝術的資料寶庫。
視頻
洛陽金石文宇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數字化?數字化的概念及內涵 ,搜狐,2021-02-01
- ↑ 【解析】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的區別,搜狐,20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