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與雲
作品欣賞
碧波伸出無數次的皓手,
向天上的白雲不斷追求。
白雲高高地在天上逍遙,
只投下些笑影不肯停留。
白雲轉瞬間流到了天外,
雲影已被吞進波的心頭。
波的皓手仍在不斷伸拿,
動盪不會有止息的時候。
郭沫若《波與雲》原文欣賞
作品賞析
波濤翻滾,擊起千重浪,朵朵浪花,潔白如雪;皓皓晴空,流轉萬里雲,白雲朵朵,雲捲雲舒。詩人採用對比兼擬人的修辭手法,在水波與流雲之間展開互動,充滿詩情畫意。水波嚮往追求具有無限自由的白雲,然而雲不會為誰停留,只將暗影投下,水波的內心更加動盪,激烈翻滾,將雲影擁入懷中。[1]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歷史劇《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完成論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1年12月,寫成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1943年,完成歷史劇《南冠草》。1944年寫《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3年,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59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歷史劇《武則天》;同年,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1969年,完成論著《李白與杜甫》。1973年,論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