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
法鼓山(縮寫DDM;或Fagushan),為中華民國的大乘佛教團體,在台灣佛教四大山頭裡面評價優等。創辦人為釋聖嚴法師,他對人類與宗教有不可抹滅的影響力,也曾代表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發表宗教大同的世界和平宣言。
法鼓山的祖廟是釋東初老和尚創建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建造於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於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當時,東初老人推動台灣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並每年皆舉辦冬令救濟活動。
1977年,聖嚴法師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住持,除承繼東初老人之志業之外,更將佛法簡化為國人能夠理解、接受與運用的觀念及其修行法門,接著展開弘法利生的大菩薩行儀。隨後由於農禪寺與中華佛學研究所信眾與學生與日俱增,遂於1989年因緣購得今新北市金山區三界裡的一塊土地,聖嚴法師將之命名為「法鼓山」,故以「法鼓山」為名之成立財團法人,從事社會教化,心靈輔導及關懷弱勢等公益活動。
2006年,聖嚴法師傳方丈之位予果東法師。2018年,果東法師傳位予果暉法師[1]。
目錄
理念
眾願成就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說:「法鼓山沒有大資金,但產生的影響力卻深遠廣大,這就是我們的特色。法鼓山為社會帶動良好風氣,提供有利的修行方法,這是我們的貢獻。」
1989年法鼓山正式揭櫫其理念——『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此後,便循此主題而舉辦的各項弘化活動。
1992年提出『心靈環保』之觀念,並將該年訂定為「心靈環保年」。
1994年提出「四環」觀念,所謂的四環即是指:四種環保,是以心靈環保為主導,從心出發、由內而外,推己及人地擴大到對社會、人類、環境、自然、生態的整體關懷。
- 心靈環保—心靈環保是法鼓山所有行動的總綱,主要意義乃在於保持心靈環境的純淨與安定。
- 禮儀環保—以心儀、口儀、身儀的淨化,促進人我和諧。
- 生活環保—少欲知足、簡樸自然,落實禪宗「修行就在行住坐臥間」的觀念。
- 自然環保—知福惜福、感恩大地,體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應極力保護自然免受污染與破壞。
因此,法鼓山近年來舉辦佛教化的聯合奠祭、聯合婚禮、聯合祝壽等儀式,便是希望引導大眾將四環觀念落實於生活中。
1999年提出「心五四運動」,整合了歷年來提出的重要觀念與方法,作為廿一世紀人類的生活標竿。心五四運動是一項心靈建設工程,是法鼓山為實踐四種環保而推出的觀念與方法,它將佛法中深奧的名相與學理轉化為一般人都能的觀念與方法。
總計五大項,每一項內各有四種「心」的觀念和方法,因此稱之為「心五四」。
-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為提昇人品,建立新秩序主張。
- 四要—需要的才要、想要的不重要、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為面對煩惱,安定人心的主張。
- 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為解決人生困境的主張。
-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為增進全人類福祉的主張。
- 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
- 感恩——使我們成長的因緣;
- 感謝——給我們試煉的機會;
- 感化——教化自己;
- 感動——用心體會生命,用行動影響他人。
因此,法鼓山則由創辦人聖嚴法師提出了一個共識:
- 從理念上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 在精神上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
- 在方針裡—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化。
- 最後,落實的方法為—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
1990年聖嚴法師寫下「四眾佛子共勉語」,期許能夠為普世帶來和平共修的力量。 其內容如下:
歷史
創辦人
聖嚴法師承東初老和尚之遺志,於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接掌佛教弘化事務。1989年,聖嚴法師購地創辦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2006年9月2日,果東法師接任法鼓山第二任方丈住持。
開山
法鼓山第一期工程動土典禮於1993年舉行。其後為了進一步落實教育的理念,在同年,法鼓大學籌備處正式成立。其後隨著建設的展開,法鼓山也取法中國古道場,在大殿正下方設一地宮,於1996年舉行奠基大典及地宮安寶儀式,將三百多件台灣佛教典籍、文物保存於內,並註明在西元三千年時才能開啟,此舉則為台灣佛教文化傳承寫下歷史新頁。
經過了十多年的努力與經營,法鼓山第一期工程終於在2001年正式落成啟用,並將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陸續遷入,一步步地將構築中的佛教教育園區具體地呈現在世人面前。2002年舉行大殿上樑安寶典禮,意寓著園區工程將進入另一個階段。
命名
「法鼓」一詞,佛典中有多處提及。如《妙法蓮華經》云:「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及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所謂「擊大法鼓」,就是敲響佛法淨化心靈的鼓聲,使人心獲得安樂與平靜。由於法鼓山的地理形貌,猶如一個縱臥的大鼓,故引經典之喻,取其似鼓之形,「法鼓山」之名遂由此而得也。
鎮山物
2006年12月23日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舉行法鼓山鐘樓的落成儀式。鐘樓上立有「法華鐘」,為法鼓山之鎮山物。法華鐘,其材料是用青銅鑄造而成,重量為25噸、高4.5公尺、直徑2.6公尺,最厚的地方為29.6公分,鐘型為唐式。2004年5月委由日本「老子株式會社」鑄造,直到2005年11月完成。「法華鐘」其特別之處,在鐘的內外鐘面上鑄刻有《妙法蓮華經》一部,共六萬九千六百三十六字、《大悲咒》一卷,共四百二十四字以及「多寶塔雙佛並坐圖」一幅。
參考文獻
- ↑ 法鼓山方丈 果暉法師接任.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8-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