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法隆寺地區的佛教古蹟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法隆寺地區的佛教古蹟法隆寺地區的佛教古蹟位於日本本州的奈良縣,是成功吸收絲綢之路[1]文化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1993年作為世界文化遺產[2]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描述:在奈良縣的法隆寺地區,約有48座佛教建築,其中有一些建於公元7世紀末至8世紀初,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這些木結構建築傑作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於它們展現了中國佛教建築與日本文化的藝術融合歷史,還在於它們標誌着宗教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因為修建這些建築的時候正是中國佛教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時期。

目錄

遺產概況

法隆寺位於日本本州的奈良縣,占地面積約187000平方米,代表了日本最古老的建築形式,是木質建築的傑作。法隆寺全名為法隆學問寺,別名斑鳩寺,公元607年,推古天皇根據先帝用明天皇的遺命與聖德太子一起修建了法隆寺。建築設計受中國南北朝建築的影響,寺內有40多座建築物,保存着數百件7~8世紀的藝術精品。

修建歷史

推古天皇九年(601年),聖德太子在斑鳩地區建立斑鳩宮,在其附近建立了法隆寺。金堂「東間」內安置的銅造藥師如來坐像(國寶)的光背銘記有如下的記述:「用明天皇為祈禱自己病癒而起誓建立伽藍,但是用明天皇不久之後去世,繼承其遺志的推古天皇和聖德太子在推古天皇十五年(607年)完成了佛像和寺院的建立」。但是,正史「日本書紀」上雖然載有其後的670年火災的紀錄,關於法隆寺創建卻沒有任何的記述。另外相傳是百濟工匠把來自中國的佛塔和木結構傳到日本,並修建了法隆寺。

從寺內佛像的樣式及鑄造技法上推測,實際的製作年代應該是7世紀後半葉。當時(607年),日本是否存在藥師如來信仰存在疑問,銘文中的用語也存在疑點。由此推斷,造像並非銘文所記607年鑄造。另外,金堂中央安置着記有「623年止利為聖德太子求冥福所造」等內容的光背銘的釋迦三尊像,比這更為古老的藥師如來像卻沒有被安置為主佛,而是在「東間」被設為側侍佛也不合常理。

雖然存在諸多不明之處,但是法隆寺的創建時代卻可追溯到7世紀前半葉聖德太子在世時這一點,通過發掘調查等已經得到了肯定。皇極天皇二年(643年),蘇我入鹿襲擊山背大兄王之際,斑鳩宮被焚,法隆寺卻倖免無事。

另外,通過發掘調查以及建築用材的採伐年代的科學的調查推斷,現存法隆寺西院伽藍是670年火災後重建。

建築特色

法隆寺分為東西兩院,西院保存了金堂、五重塔等建築。東院建有夢殿、中宮等。

法隆寺西院的金堂,上層沒有設房間將屋頂設為二重是為了外觀的氣派。金堂的斗拱稱為雲斗、雲肘木,是多用曲線的獨特款式。此外,二層的卍字形高欄(扶手)、將其支撐起來的「人」字形束也很獨特。這些特色是僅能在法隆寺金堂、五重塔等處才能見到的樣式,是日本7世紀建築的特色。金堂內供奉着中國北魏風格的釋加牟尼青銅佛像和藥師如來像,這是日本最古老的佛像。

法隆寺西院的五重塔,是類似樓閣式的塔,但塔內沒有樓板,平面呈方形,塔高31.5米,塔剎約占1/3高,上有九個相輪,是日本最古老的塔,屬於中國南北朝時代的建築風格。塔的特色是底層到頂層的房檐的遞減率高,第五重頂層房檐的一邊只有底層房檐的約一半左右。第一層內部東西南北四面各自安置著稱作「塔本四面具」的塑造群像,其中80尊塑像為國寶。東面是「維摩經」中文殊菩薩與維摩居士問答的場面,北面是釋迦涅槃,西面是分舍利、即印度諸國王分配釋迦遺骨的場面,南面是彌勒之淨土。其中,北面為釋迦圓寂而悲傷的佛家弟子像尤為出名。

另外,法隆寺西院寺中用木刻版壓成花紋的土牆大道,是法隆寺的一大特色

法隆寺東院的夢殿,是739年為供奉聖德太子而建造的八角殿堂。殿堂里安放着一尊高178.8厘米的救世觀音像,這尊像一直以來作為秘佛(因宗教信仰的問題,通常不讓人看到的佛像)進行供奉,長年用白布包裹着,幾乎沒有任何損傷。現在,只在春秋兩季的規定時間向公眾開放。

法隆寺東院後面的中宮寺珍藏着一尊木刻彌勒佛像,這是奈良雕刻的登峰造極之作。彌勒佛一腿繞在另一腿上,頭微微側向一邊,一手太至腮邊,顯出莊嚴、泰然、若有所思的神情。

歷史地位

法隆寺是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時修建的最早的一批寺院之一,成為其後日本佛教興盛的基礎,是眾多日本佛教徒的朝聖之地。法隆寺在伽藍配置上,可以稱得上創造出了日本獨自的新的美學意識。法隆寺地區佛界古蹟,被普遍認為是日本文化和宗教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些建築展示了從早期到現在的日本佛教歷史,展現了中國佛教建築與日本文化藝術融合的歷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