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勿略
聖方濟·沙勿略(San Francisco Xavier,另譯聖方濟·四維、聖方濟·薩威、聖法蘭西斯·沙勿略、聖方濟各·沙勿略等;1506年4月7日-1552年12月3日)是西班牙籍天主教傳教士,巴斯克人,耶穌會士,曾於馬六甲、日本傳播天主教。後欲至廣州,惜於澳門附近之上川島病逝。葬於果亞。部份臂骨原先藏於澳門路環,現藏聖若瑟修院。
方濟各·沙勿略,出生於西班牙的一個貴族家庭,1540年出發東方傳播宗教,1542年到達了東南亞,後於1549年到達日本,1551年達到中國,但是由於當時明朝政府實行海禁,最終沒有進入中國內地,死在了海島之上。後來被安葬在印度,1662年被教會列為聖徒,他的墓地也成為朝拜的聖地,享年46歲。在教會的近代史上,沒有其他福音信使像他這樣,深刻影響著天主教傳教事業。[1]
目錄
生平
聖方濟·沙勿略生於1506年,原籍西班牙北部諾畢省,屬於西班牙納瓦雷(Navarre)的沙勿略家族。十八歲到巴黎大學讀書,入巴巴拉學院。在1528年時獲得了博士學位。24歲即開始在巴黎大學任教。橫擺在聖人眼前的,是大學教授的優渥生活保證,是成功、尊榮、極富聲望的遠景。在巴黎偶然機會下認識了聖依納爵‧羅耀拉(St. Ignatius of Loyola),1534年時加入了依納爵的團體(草創階段的耶穌會)。[2]
獻身宗教
1534年,以依納爵為首的第一批耶穌會士七人在蒙馬特集合,許願獻身事主。1537年,方濟各在威尼斯領受鐸品。
1540年,聖依納爵派沙勿略隨洛德利神父去東印度傳教。聖方濟·沙勿略奉命到里斯本與洛德利會合出發。洛德利當時寄宿在一家醫院,給病人講解要理。方濟各到了里斯本,也住在這家醫院裡。二人常到城內各區講道。國王若瑟三世很欽佩這兩位傳教士的聖德,每星期日召他們入宮聽告解。結果洛德利被國王苦苦挽留,無法啟程。
啟程傳教
1541年4月7日,聖方濟·沙勿略以教宗特使的身份,揚帆啟程,前往東印度傳教。若瑟三世臨別饋贈許多禮物,沙勿略原物奉還,只收了幾本書。人們勸他帶一個僕人去,路上方便一些。沙勿略不肯,他說:「一個人必須親手洗衣服,煮飯燒菜,方能受眾人的尊敬。」
與沙勿略同船往東印度傳教的司鐸有二位:意大利籍的保祿神父和葡萄牙籍的馬希拉神父。
沙勿略搭的那艘船,是東印度總督蘇沙的船。蘇沙曾到東印度接任,船上有許多船員、旅客、士兵。他沒有放過傳教的機會,他給眾人講解要理,每主日在甲板講道,侍候病人,將自己的臥室改成診療室。海上風浪大,沙勿略常暈船,使得他的工作倍感吃力。船上的人形形色色,常有爭吵口角,沙勿略就給他們排解,勸說他們戒絕發虛誓和賭博的惡習。
漫長的航程中,幾乎全體旅客都患了壞血病。沙勿略一天到晚忙著侍候病人。經過了五個月的海上生活,船舶繞過了好望角,在莫三比克過冬,然後繞著東非洲海岸,經過馬林田和沙各大,1542年5月6日到達印度西岸果阿(Goa)。總計這次的海上航程,歷時十三個月。[3]
在印度馬來西亞
果阿自1510年由葡萄牙管理,當地教務很發達,有教堂及修院。可是許多人對宗教沒有深刻的認識,領聖事不大踴躍。沙勿略到了果阿,第一件工作是灌輸宗教知識,激勵教徒熱心敬主,過標準的教友生活。他每天上午往醫院、監獄探視病人和囚犯,下午在街頭召集兒童和奴僕,給他們講解要理。他手裡拿著一個鈴鐺,大家一聽見鈴聲,就出來圍住他。沙勿略就給他們解釋信德道理,教他們誦念經文。他每主日召集痲瘋病人,舉行彌撒聖祭。他也向印度人傳揚福音。除了公開講道外,還常到他們家裡作個別探訪。
為了使不識字的文盲易於記憶聖教基本教理,他將要理用通俗的文字編成詩賦體的歌曲,教大家唱。這種新的教授方法,非常成功。在街頭、在家庭、在田野、在工廠,到處都能聽到沙勿略編唱的「要理歌」。
沙勿略在果阿住了五個月,就轉換目標,開始向巴拉華族傳教。巴拉華族在錫蘭附近的寶魚海岸,大部分都已領洗入教,但對教義一無所知,仍保持著舊日的迷信習慣。方濟各開始學習巴拉華方言,搭船出發,到了寶魚海岸,一面給已領洗的土人講道,一面勸化異教徒歸正。異教徒聽了他的講道,紛紛領洗入教,數量龐大。每次沙勿略付洗完,手臂都酸得提不起來。沙勿略在那裡顯了許多神蹟。
沙勿略每到一個地方,就和當地的人過同樣的生活。他吃的食物和窮人完全相同,是清水和粗米,夜間睡在地上。天主厚賜他豐富的神慰神樂,酬報他的辛勞。他說:「我常常聽見在這葡萄園工作的人(指他自己而言)說道:主呀!請你不要在現世賞賜我這麼多快樂!」
沙勿略對巴拉華族傳教,收獲豐富,超出了一般的理想。不久,他感到人手不足,必須增添工作人員。他到果阿去請來了兩位印度籍司鐸,一位輔理修士,還有那位和他同船到達的馬希拉神父。
沙勿略順利地對巴拉華族開展傳教工作,足跡所到之處,人們成群結隊地聽他講道,領洗入教。沙勿略常用已領洗的兒童做他的助手,這些兒童常將他們所學習的要理轉講給別人聽,這樣互相傳述,一般人都普遍認識教義的內容。
沙勿略最痛心的是:在高木林和杜田,那些接受福音真光的巴拉華人,被鄰族攻擊,除了財產被洗劫一空外,一部分人還被擄為奴。有一次沙勿略手持苦像,隻身喝退暴徒。信德的種子深深地種入巴拉華人的心田,任何暴行,任何打擊,都不能動搖他們的信仰。
沙勿略一面勸化異教徒接受信德的真光,一面勸勉冷淡的教友悔罪改過。他的態度溫和而誠懇,很容易感動罪人。
沙勿略寫信給葡萄牙國王若瑟三世:「我已準備死在印度,今世不會與陛下見面。請你為我求天主,賞賜我們將來在天國相會。」
1545年春季,沙勿略啟程前往馬來亞海峽的馬六甲,在那裡住了四個月,全力傳揚福音。他又到安波諾、德諾帝、祁六祿等地進行傳教,一路上遭遇了許多困難。可是沙勿略有的是勇氣和救靈的熱火,他勇往直前,甚麼都不怕。他寫信給聖依納爵道:「這幾個月來,我遭遇的危險,執行的工作,都給予我很大的神慰神樂。我到了這些島上,不禁狂喜流淚,身體越疲勞,越覺得快樂。」
十八個月後,沙勿略回到馬六甲,他第一次聽到日本的名字。有幾個葡萄牙商人到過日本,他們講起在海洋的另一端,有這樣的一個國家,福音的真光還沒有傳到。沙勿略的腦海裡就馬上有了遠涉重洋,在這塊肥沃的土壤上,播撒福音種子的計劃。
1548年1月,沙勿略回到印度。以後十五個月,他在果阿、錫蘭、高木林海灣來往,鞏固他的傳教事業,同時進行前往日本傳教的準備工作,在他之前還沒有任何一位歐洲傳教士到過日本。[3]
在日本傳教勸化
1549年4月,沙勿略啟程向日本進發,他帶了一位耶穌會司鐸(多列神父),一位輔理修士(佛南田修士),和三個日本籍的教徒(其中一名叫保祿)。這年聖母升天節時,沙勿略在日本九洲登陸。
沙勿略學習了日語,編寫了一本日文的要理書。十二個月內,在日本加果勸化了一百多名日本人。當局對傳教士開始注意,禁止他們的活動,沙勿略將新奉教的人托日籍教徒保祿照管,自己帶了別的傳教工作人員去長崎一帶傳揚福音。沙勿略臨行時,到依喜堡屋,勸化了男爵夫人,男爵府的總管和當地的一些居民。十二年後,耶穌會輔理修士到依喜探視那些孤獨的教友,他們雖然一天到晚在外教圈子內生活,但還是熱心保守信德,和十二年前一點也沒有變化。
沙勿略在喜拉多受到知府的歡迎,傳教工作順利展開。一個星期內的收獲比加果一年內的收獲還要多。沙勿略將本區教務委託多列神父管理,自己帶了佛南田輔理修士和一個日本人又到了洪州的斯木。當地的人對沙勿略講道的反應很冷淡,他就決定向京都進發。
沙勿略在十二月動身,一路上風雪交加,道路泥濘難行,經過了兩個月的旅程,才抵達京都。可是京都的人民對福音並不表示熱烈的歡迎,沙勿略改變計劃,回到了野木和知府磋商。知府特許他城內傳教,並撥了一座神廟給他作宿舍。沙勿略在野木勸化了許多人領洗入教。
那時候,有一艘葡萄牙商船到日本九洲,沙勿略決定搭這艘船回印度視察教務,同時準備來中國傳教。他將日本的教務委託多列神父和佛南田輔理修士管理(其時,日本教徒的總數達兩千人,後來日本大教難期內的殉道者就是他們的後裔),自己返回印度。[3]
前往中國
沙勿略在印度住了四個月,擬定方案,整頓教務。1552年4月25日,他又踏上旅程,帶領了一名耶穌會司鐸、一名修士及一名中國譯員到了馬六甲。總督選派畢萊托為駐中國欽使,沙勿略隨同欽使前往中國。這樣入境時可以獲得便利。不料馬六甲的海港司令和畢萊托有宿怨,不准畢萊托搭船出發。方濟各一再解釋,海軍司令堅決堅持他的決定,最後畢萊托決定放棄到中國的計劃,將自己的船借給了方濟各。可是畢萊托既然不去,方濟各只能以普通外僑身份來中國。依照當時法例,中國當局嚴禁普通外僑入境。方濟各決定在中國附近的島嶼上岸,尋找機會偷渡入境。1552年8月,為了減少入境時的困難,方濟各將那位耶穌會司鐸送往日本,自己帶了中國譯員乘坐船舶「聖十字」號到了上川島(距中國大陸海岸僅有六哩,距香港約一百哩)。
在這個荒涼的上川島上,方濟各寫信給畢萊托說:「這次我能夠到這裡,完全靠你的幫助。天主一定要重重地賞報你。」他和一隻中國商船商量好,在黑夜帶他入境。方濟各立誓保守秘密,決不向任何人泄漏他的姓名。11月21日,方濟各突發寒熱,島上還有一艘船是馬六甲海港司令的,司令和方濟各的感情不大融合,船員不敢和方濟各太接近,以免司令不悅,所以他們就暗暗開船走了,讓方濟各孤零零地躺在海灘上。時值冬季,朔風怒號,發高熱的方濟各躺在海灘上發抖。後來有一個葡萄牙商人將聖人接到他的茅屋裡去。方濟各的病一天比一天重,放了幾次血,但絲毫沒有效果,有時體溫太高,失去知覺。可是一清醒,他就念經祈禱。這樣一直到了12月3日。那一天是星期六,方濟各的中國譯員安多尼怕他要去世,就點了一支蠟燭,放在他手裡。方濟各口誦耶穌的聖名,瞑目安逝,享年四十六歲,他在遠東傳教共十一年,星期日下午安葬了遺體。
十個星期後,方濟各的棺柩從土裡掘出。迎往別處安葬時,人們啟棺檢視,見遺體完整不腐。人們將方濟各的遺體迎到馬六甲,數日後,又迎到果阿耶穌堂。經過數百年來的多次檢視,方濟各的遺體始終沒有腐爛。
現代傳教精神的起源
2016年12月3日,梵蒂岡萬民福音傳播部部長費爾南多·斐洛尼樞機按照慣例在羅馬市中心的耶穌堂主持隆重彌撒聖祭強調,「聖方濟各•沙勿略是現代傳教精神的起源,在十五世紀和十六世紀向着新世界全面敞開的傳教事業」。
「他的書信、他的關係以及他的行動在歐洲大陸引起了巨大反響,以至於那個時代的教宗們對傳教士們的傳教旅程予以了特殊的關注,不僅資助他們的傳教之旅,還承擔起了傳教責任」。[4]
參考資料
- ↑ 方濟各·沙勿略是何人?為何被稱為「傳教士的主保」?_中國. 大中國. 2018-11-22 [2019-04-04] (中文).
- ↑ 聖方濟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 - 1506-1552 ). [2019-04-04] (中文).
- ↑ 3.0 3.1 3.2 3.3 聖方濟各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 天主教華人宗徒事務處. 2018-12-03 [2019-04-04] (中文).
- ↑ 梵蒂岡 - 斐洛尼樞機指出「聖方濟各•沙勿略是現代傳教精神的起源」. agenzia fides. 2016-12-05 [2019-04-04]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