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韞芬
沈韞芬院士,1933年1月29日出生於上海,1953畢業於南京大學生物系,此後一直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1956年至1960年留學蘇聯並獲副博士學位。1983年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動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動物學會原生動物學分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國際原生動物學會理事,國際原生動物學家協會名譽會員。沈韞芬因病於2006年10月31日在漢逝世,享年74歲。[1]
目錄
簡介
沈韞芬,原生動物學家。1933年1月29日生,2006年10月31日去世。上海人,漢族。中國共產黨黨員。1953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生物系,同年7月進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1956-1960年赴蘇聯留學,獲蘇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博士學位。1960年10月回國後,一直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員。先後當選為中國動物學會理事、副理事長,中國原生動物學會秘書長、副理事長、理事長,國際原生動物學會理事。。 沈韞芬院士師從中國原生動物學研究的奠基人王家楫院士,畢生致力於原生動物的分類學和生態學研究工作。她帶領助手調查了我國22個省、自治區的原生動物區系與分布,並在《西藏水生無脊椎動物》一書中,描述了原生動物458種,包括新種、新亞種12種,80%為新記錄,這也是我國第一本淡水原生動物地方志,被國內外同行評為"原生動物領域的經典"。沈韞芬院士還開展了我國從南到北不同溫度帶土壤原生動物調查,獲得種類組成特點和季節變動規律,填補了我國土壤原生動物學研究領域的空白。她通過30餘年的長期觀察,揭示了東湖富營養化過程中原生動物群落的結構與功能的演變過程。在對多種水體近10年的實踐研究基礎上,在分類和生態的交接點上發展和建立了《水質-微型生物群落-PFU法》國家標準,拓展了生物監測新領域。該標準是我國生物監測領域自行制定的首項國家標準,被國外同行譽為"建立微型生物群落評價的世界領導者之一"。 2005年8月,沈韞芬院士和武漢地區60多位兩院院士及知名教授聯名上書國務院,為中部崛起長江流域經濟產業帶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獻計獻策。2005年7月,她還抱病出席了在武漢舉行的第七屆亞洲纖毛蟲生物學會議。沈韞芬院士一生共發表論文219篇,並著有7本專著和1本譯著。
沈韞芬是我國原生動物研究領域的開拓者,畢生致力於原生動物的分類學和生態學研究工作,創造性地把原生動物的分類學和生態學緊密結合,使之更好地為國民經濟服務。主持我國22個省、自治區的原生動物分類和區系研究,帶領助手鑑定近2000種,發現35個新種。在《西藏水生無脊椎動物》中,描述原生動物458種,80%為新記錄,含12個新品種,被國內外同行譽為該領域經典。經30餘年觀察,揭示東湖富營養化過程中原生動物群落結構與功能的演變過程。對微型生物群落監測方法不斷改進和推廣,使之成為一種準確、經濟、快速的水質評價方法。1991年,由國家技術監督局、國家環保局首先頒布為國家標準--《水質-微型生物群落監測-PFU法》。共發表論文219篇,出版專著7部、譯著1部。
科考人生
27歲副博士學位
沈韞芬出生在上海的一個小康家庭,20歲大學畢業時,沈韞芬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水生所。在水生所,沈韞芬師從王家輯院士,並很快嶄露頭角。1956年,沈韞芬獲得了去蘇聯留學的機會。蘇聯導師初次見面就交給沈韞芬十幾本俄語專業書籍,足有三尺厚,限定她一年讀完。之後的日子裡,沈韞芬成天泡在圖書館,一直自修到凌晨兩點,實在困了,她用削得尖尖的鉛筆猛刺自己的腿。一年之內,沈韞芬便弄通了那十幾本原著。在面試中,包括無脊椎動物在內的四門課程,沈韞芬都取得了滿分。27歲她獲得了副博士學位。
微小朋友
沈韞芬喜歡把原生動物稱作自己的"tinyfriends"(微小朋友),大學畢業之後,她一直與這群特殊的"tinyfriends"打交道。原生動物在動物界中出於最原始的地位,由單細胞構成,體形微小,一般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沈韞芬的研究就是為這些生物分門別類。
沈韞芬帶領其助手們調查了我國22個省、自治區的原生動物區系與分布,已鑑定近兩千種。在《西藏高原的原生動物》中描述原生動物458種,80%%為新記錄,首次探討地理分布,得出了優勢種隨水平地帶氣候變遷而有更迭特點的結論,這也是我國第一本淡水原生動物地方志被國內外同行評為"原生動物的經典"。[2]
乾淨水
1980年,沈韞芬來到美國弗吉尼亞州立立大學環境中心,很快她加入PFU法實驗室。PFU法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凱恩斯教授於1969年創立的,PFU法就是將聚氨酯泡沫塑料塊放在水中,讓水生生物進入其中,然後擠出來以評價水質。
沈韞芬覺得這種方法在中國應該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於是下定決心要學會PFU法。沈韞芬親自來到野外取樣實地考察,而這本應是實驗員做的事。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沈韞芬的研究奠定了PFU法預報化學品的危害性安全濃度的基礎。合作成功後,沈韞芬和凱恩斯教授共同撰寫了論文,在國際上產生了很大影響。學成之後,1983年沈韞芬放棄了留在美國的機會,毅然回國,她決心將PFU法用於國內受水污染的地方。回國之後,她北上首都,西赴重慶,並結合武漢本地的調查數據,讓有關決策部門可以放手治理水污染了。
2000年5月,浙江舟山海域出現大面積赤潮,綿延80公里,面積達7000平方公里,成為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近海海域最大一次赤潮。在"2000海洋科技與經濟發展國際論壇"上,沈韞芬報告說:"人類經濟活動中產生的污染物質無論來自大氣,還是來自土壤,最終將歸為水污染。沿海海域作為河流的最終歸宿,被認為是水污染的最後一道防線。全國的污染通過河流向沿海集中的結果,使得赤潮頻頻發生,顯示出我國水污染的最後一道防線已被衝破。"
車禍
2003年8月,沈先生去雲南採集水生物樣本。已經70高齡的沈韞芬一路風塵僕僕,一個月內分別去9大湖泊、瀾滄江、怒江、金沙江取水樣,走過大理、麗江、德欽、寶山等地,行程超5000公里,幾乎踏遍了雲南所有的山山水水。 結束工作後從大理返回昆明途中,發生了車禍。當時沈韞芬傷情最為嚴重,幾根肋骨撞斷,顱內出血,臉部縫了十幾針。 從1953年大學畢業到因為車禍停止野外考察,50年的歲月,沈韞芬度過了她的野外科考人生。
學術領域
沈韞芬的研究特色是創造性地把原生動物分類學和生態學緊密結合,使之更好地為國民經濟服務。(1)40餘年來系統研究原生動物分類區系,調查了我國22個省區系分布,已鑑定近2千種,新種35種,論著10餘部。代表作《西藏高原的原生動物》被國外同行評價為"原生動物領域的經典"。開闢了我國從南到北不同溫度帶土壤原生動物調查,獲得種類組成特點和季節變動規律。(2)創造性地研究原生動物生態學。闡明武昌東湖浮游、着生、底泥原生動物生長規律和富營養化過程中原生動物結構與功能三十年來的變遷。(3)在分類和生態的交接點上發展和建立《水質--微型生物群落監測--PFU法》國家標準。該標準系國際首創;美、韓、英、德國同行表示讚賞,譽為"世界領導者之一"。她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00多篇,出版專著6本。有5項研究成果獲獎。
成就榮譽
主持我國22個省、自治區的原生動物分類和區系研究,帶領助手鑑定近2000種,發現35個新種。在《西藏水生無脊椎動物》中,描述原生動物458種,80%為新記錄,含12個新品種,被國內外同行譽為該領域經典。經30餘年觀察,揭示東湖富營養化過程中原生動物群落結構與功能的演變過程。對微型生物群落監測方法不斷改進和推廣,使之成為一種準確、經濟、快速的水質評價方法。1991年,由國家技術監督局、國家環保局首先頒布為國家標準--《水質-微型生物群落監測-PFU法》。共發表論文219篇,出版專著7部、譯著1部。
1997年,在第十屆國際原生動物大會上榮獲Corliss獎。同年,被國際原生動物學家協會授予名譽會員稱號。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逝世
沈韞芬因病於2006年10月31日在漢逝世,享年74歲。11月2日17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天津市委書記張立昌通過中國科學院辦公廳轉達對沈韞芬院士的逝世表示哀悼,對其家屬表示慰問。
溫家寶、張立昌並以個人名義送了花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也以個人名義送了花圈。
沈韞芬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將在武昌殯儀館舉行。
本段評價
"我一定會指出您已是建立微型生物群落評價的世界領導者之一,我十分懷疑是否還有哪個國家有人能比得上您在中國所做的努力。"
1992年1月23日,一封來自美國的信件寄到了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前總統里根的環境顧問凱恩斯教授在信中這樣評價沈韞芬。
參考資料
- ↑ 沈韞芬 ,名人簡歷
- ↑ 她以原生動物為朋友——記原生動物學家沈韞芬院士 ,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