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瑶族自治县
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湖南省永州市下辖县,位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分别与广东、广西各三个县(市、区)相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5′-112°10′,北纬24°38′-25°15′,南北长77.92公里,东西宽72.5公 ,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
截至2013年,江华瑶族自治县辖11个镇、11个乡、1个国有林场 ,是以瑶族为主、以壮族、汉族、苗族等十余个民族为辅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永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是全国13个瑶族自治县中瑶族人口最多的县,被誉为“神州瑶都”。截至2017年, 全县总人口为53.39万人,总户数15.77万户,常住人口43.88万人。
2017年全县GDP113.86亿元,同比增长8.8%。2017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49亿元。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2018年9月26日,荣获2018年“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 2019年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江华瑶族自治县等13个县市区脱贫摘帽的批复。2021年1月29日,入选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区名单。
目录
建制沿革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冯乘县,隶苍梧郡,属交州。
三国时,地入东吴,隶临贺郡,属广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590年),改隶永州总管府,属荆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分冯乘县置江华县,隶营州(道州),属江南西道。武则天执政期间(684-704年),改江华为云溪县。中宗神龙元年复名江华。唐昭宗乾宁三年,属楚国。
宋隶道州,元隶道州路,属湖广行省。
明隶永州府,属湖广巡抚。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移县治于黄头岗(今沱江镇)。
清顺治六年(1649年),隶永州府,属湖南巡抚。
民国三年(1914年),属衡阳道。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零陵专署。
1949年11月江华县和平解放,行政区划仍隶属零陵专署
1952年改属湘南专署。
1955年11月25日成立江华瑶族自治县,隶衡阳专署,县治由沱江镇迁水口镇。
1962年归复零陵专署(今永州市)至今。
1985年11月,县治由水口镇复迁沱江镇。
2001年末,全县总人口45.16万人,其中瑶族26万人。辖11个镇、11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沱江镇、桥头铺镇、东田镇、大路铺镇、白芒营镇、涛圩镇、河路口镇、小圩镇、大圩镇、水口镇、码市镇、界牌乡、桥市乡、大石桥乡、清塘壮族乡、两岔河乡、务江乡、花江乡、湘江乡、贝江乡、未竹口乡、大锡乡。共有529村(居)委会。
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江华瑶族自治县辖11个镇(沱江镇、桥头铺镇、东田镇、大路铺镇、白芒营镇、涛圩镇、河路口镇、小圩镇、大圩镇、水口镇、码市镇)、11个乡(界牌乡、桥市乡、大石桥乡、清塘壮族乡、两岔河乡、务江乡、花江乡、湘江乡、贝江乡、未竹口乡、大锡乡)、1个国有林场(江华林业采育场),共519个村(居)委会、4个社区。
2015年,根据江华瑶族自治县乡镇区划调整方案,撤销贝江、务江、花江3个乡,小圩、东田、桥头铺3个镇和清塘壮族乡建制,设立涔天河镇、小圩壮族乡;理顺江华国有林场代管建制村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调整大锡乡、水口镇、沱江镇、码市镇、涛圩镇、河路口镇6个乡镇的部分行政区划。将两岔河乡和大圩镇成建制合并设立大圩镇。
地理环境
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潇湘源头,位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分别与广东、广西各三个县(市、区)相邻。县城距南宁530公里、距长沙460公里、距广州370公里,到桂林两江国际机场220公里,到郴州高铁站170公里,码市镇距广州260公里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5′-112°10′,北纬24°38′-25°15′,南北长77.92公里,东西宽72.5公里,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
地貌: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为五岭山脉萌渚岭山系所盘亘,其支脉贯穿全县,地形南、北、东三面较高,海拔高度一般在600米以上;西面较低,海拔高度在200-400米之间。境内最高峰姑婆山海拔1703米,最低处海拔仅有227米,相对高差达1476米;大部分林地海拔为500-800米,坡度在25-35度之间。
气候:江华瑶族自治县属低纬度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寒期短,夏无酷暑,无霜期长,湿度大,晨雾多,风速小的气候特点。据江华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县年平日照时数1758小时,无霜期308天,年平均气温18℃一18.5℃,一月平均气温7.4℃,七月平均气温26.5℃。极端高温39℃,极端低温-5℃,全年10℃以上的活动积温5539.6℃,年平均相对湿度 81%,年降水量1510mm,年蒸发量1270mm,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且静风率高,平均风速1.4m/s,春季阴雨多。
土壤:江华瑶族自治县土壤以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和黄棕壤为主,山地红壤面积12.87万公顷,占山地土壤面积的54%、山地黄壤面积7.47万公顷,占山地土壤面积的31.3%,黄棕壤面积为1.87万公顷,占山地土壤面积约7.8%,其它紫色土,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山地草甸土等面积1.67万公顷,占山地土壤面积的6.90%。
水文: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大小河流289条,总长2540公里,溪河密度0.78公里/平方公里,主要水系有湘江一级支流潇水全长181.4公里,流域面积2558.7平方公里;另是湘江二级支流萌渚水(称西河)、全长111公里,流域面积856平方公里。另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湘江二级支流有5条。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依据1990年以前的调查资料和1990年以后的多次调查进行补充统计,江华瑶族自治县查明的高等植物有181科668属1382种(含变种)。根据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一级保护植物有:苏铁、银杏、南方红豆杉、水杉、伯乐树等5种。二级保护植物:桫椤、结脉黑桫椤、篦子三尖杉、福建柏、柔毛油杉、华南五针松、长柄双花木、半枫荷、中华结缕草、长喙毛茛泽泻、香樟、闽楠、花榈木、红豆树、任木、鹅掌楸、厚朴、凹叶厚朴、毛红椿、喜树、金荞麦、羽叶点地梅、香果树、榉树等26种。
根据2002年9月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修订的《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计有地方重点保护植物:福建观音座莲、中华双扇蕨、大平鳞毛蕨、黄枝油杉、江南油杉、竹柏、罗汉松、百日青、穗花杉、毛花猕猴桃、宽叶泽苔草、刺楸、八角莲、华南桦、香桦、钩栲、饭甑青冈、红椆、水青冈、金毛石栎、山拐枣、粗筒唇柱苣苔、方竹、青钱柳、广东琼楠、猴樟、沉水樟、黄樟、少花桂、川桂、竹叶楠、小叶红豆、苍叶红豆、木荚红豆、亮叶猴耳环、重楼属(共8种,通称"七叶一枝花")、尖叶紫薇、景列白兰、金叶含笑、乐东拟单性木兰、白桂木、长穗桑、灵香草、银鹊树、四川大头茶、香蒲、青檀等60种。
人口民族
2013年,江华瑶族自治县总人口51万,人口排全省第60位,其中瑶族人口34万。江华瑶族自治县是以瑶族为主、以壮族、汉族、苗族等十余个民族为辅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截至2017年, 全县总人口为53.39万人,总户数15.77万户,常住人口43.8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127人,出生率为13.12‰;死亡人口3938人,死亡率7.25‰;人口自然增长率5.87‰。
名胜古迹
江华瑶族自治县名胜古迹有:佛爷岩 、阳华岩、寒亭暖谷 、西佛古桥 、浪石寺、狮子岩、不老泉、秦岩、豸山古寺、瑶族图腾园 [33] 、秦岩旅游风景区 、黄龙山原始森林区 、江华火车站广场 、盘王殿 、码市大龙山、大圩镇宝镜古居、姑婆山等。
寒亭暖谷石刻
寒亭暖谷石刻 时代为唐至清。位于湖南省江华县沱江镇老县村蒋家山。寒亭暖谷石刻被称为“江华石刻书法之长廊”。 唐永泰二年(766),江华县令瞿令问筑亭,道州刺史元结作《寒亭记》,摩刻于亭后。宋治平四年(1067)邑尉李成凡、知县蒋祺游寒亭,于亭西见一谷,命人掘之见一洞,陪同人蒋之奇命名为“暖谷”,并作铭摩刻以记之。明,江华教谕滕元庆之摩刻为“乾坤辟混沌,洞上列亭幽,独秀云山里,清风万古秋”。故称“寒亭秋色”。自唐以来,文人学士留下石刻近70方,大多数保存完好,清晰可辨。 至今寒亭暖谷石刻已有900余年的历史,其分布较集中,大小不一,形式各异[1]
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
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这栋看似很不起眼的普通民房就是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期革命时领导的广西百色起义后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北上革命进行战略转移时在江华留下的革命旧址。当时邓小平同志任前委书记兼十九师政治部主任。这是我省仅存的两处保存较好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北上革命旧址之一(另一处在我省的武岗市),是一处珍贵的革命文物旧址,也是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29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领导的广西百色起义后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广西右江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展革命力量。由于革命热情和坚决执行党中央命令,红七军在1930年一段时间内曾执行了错误的“立三路线”,昌险攻打柳州、桂林,在广东小北江建立根据地,致使红七军离开右江革命根据地,进入白区攻打大城市。途中红七军遭受重大创伤,危难中,红七军主要领导人邓小平、张云逸等不断修正计划,改变前进路线,战胜艰难险阻,转战广西、湖南、广东、江西四省,历时9个多月,行程7000余里,于1931年7月到达江西兴国县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央红三军团胜利会师,红七军的英勇事迹在党的光辉史册上留下了世代传颂的篇章。[2]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