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永靖乡

图片来自chcg

永靖乡位于台湾彰化县中部偏东南,北、东北邻埔心乡员林市,东邻社头乡,南邻田尾乡,西邻溪湖镇。乡内地势平坦,无山岳、湖泽,人口约3.6万人,密度每平方公里多达1,760人,是台湾本岛人口密度最高的乡,也是全国人口密度第二高的乡。[1]

目录

地名的由来

永靖地名自1813年(嘉庆18年)由杨桂森命名后,曾经历数次改动,除历史可稽外,还有不同于历史记录的说法:

一、广东省潮州府的垦民于1813年(嘉庆18年)在地建立街市,当时的垦民命名为永靖,意在期勉本地区与附近居民能和平共处(当时闽粤械斗事常发生),久安。永靖二字本为永靖街市的名称,大约是今日的永东、永西村,后来以街市名为乡镇名。

二、日治时代初期改为关帝厅,代表本区之地名。关帝厅之名在1813年(嘉庆18年)与道光年间均有文献(道光版《彰化县志》第十一卷/杂记志/兵燹:“员林一带粤人(潮州人),纷纷搬入大埔心庄关帝厅等处...”)提及。

三、1920年(大正9年),日本实行地方行政区域改革,将三字地名改为二字,命名回旧名永靖,但寓意已改为“水患频仍,以求止息水患,永保安宁”

四、本地区以前火灾频繁,旧屋常被烧毁而盖新屋。当地居民苦于火灾之患,故改地名为“永靖”,其意为“永久安靖”,并于永靖街与中山路的交叉口种榕树,以及在永靖街中间建“永安宫”两端则建立“永奠宫”及“永福宫”,火灾才逐渐减少。

五、据长者听说在火灾频繁尚未命名为“永靖”前,地名为“新厝”。

历史

  • 清领时期,永靖在行政区域上属于武西堡
  • 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广东省潮州府的垦民于此地建立街市。
  • 日治初期,永靖大部份归属关帝厅区;永靖西区归属罗厝区或海丰仑区。
  • 1920年,重新划分区域为台中州员林郡永靖庄’,永靖的行政区就此定型下来。
  • 1945年,改为台中县员林区‘永靖乡’。
  • 1950年,改为彰化县永靖乡至今。

地理

地形

彰化县北边为彰化隆起海岸平原,南边为浊水溪冲积平原,北边为坡度5%至55%的八卦山脉,永靖乡居于这三者之中的彰化平原。地势与八堡圳溪流流向相同,由东南向西北缓降。永靖乡平均海拔约在二十公尺上下。土壤以粘板岩老冲积土为主,少部份为粘板岩新冲积土。土质呈中性反应。

水文

因浊水溪冲积平原地下水丰富,饱和层离地面甚近,地面与地下水位的深度只二至四公尺,致使乡内较低洼的地区有涌泉现象,往往土质过于松软,农民双足陷入泥中,深及至膝盖或大腿,耕作不便。

水利发展

永靖乡主要灌溉的水源是十五庄圳,于1721年(康熙六十年)由武西堡大埔心庄(今埔心乡)黄仕卿倡筑。源头在二水鼻子头附近(八堡圳口左侧),引浊水溪入圳,使水顺势西流,灌溉圳岸两侧的村庄。流经永靖乡的村落有湳港西庄、关帝庙(厅)庄、独鳌庄、同安宅庄、仑子尾庄、福兴庄及竹仔脚庄等。

1862年(同治初年),民众出资抢修十五庄圳,并推举代表人吴郡山、魏尚莹(日治时期曾任永靖庄长)、魏精仁(魏尚莹之子)轮流管理。

1907年(明治四十年)十五庄圳并于八堡圳,原八堡圳改称为八堡圳第一圳,十五庄圳改称为八堡圳第二圳。现今永靖乡内主要的水道,如:湳港旧圳、浮圳、陈厝厝排水路、湳港西排水路、仑子尾排水支圳、四块厝支圳等均属于第二圳。

永靖乡的水源来自于合欢山南麓的浊水溪,水流含有多量的“粘板岩”,故溪水呈黑灰色。

教育

交通

旅游景点

参考文献

  1. 永靖乡,ch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