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火把節
楚雄火把節 |
中文名稱: 楚雄火把節 別稱: 東方狂歡節 節日時間: 農曆6月24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法定節日 流行地區: 中國楚雄彝族自治州 |
楚雄火把節是彝族文化的象徵,是彝族的年節,是彝族傳統中最為重要、最盛大的節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中國的兩個彝族自治州之一,也是中國火把節最流行、最隆重的地區,2005年,"中國楚雄彝族火把節"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1981年 5 月 25 日,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通過議案,確定"火把節"為彝州的法定節日,1986年,"火把節"作為彝州的法定節日正式列入《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條例》。從1983 年起,正式由州、市政府主導每年輪流在楚雄鹿城舉辦歡慶火把節活動,自此,以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火把節成了楚雄州最隆重、最盛大和最富有民族特徵的傳統節日。[1]
目錄
基本介紹
火把節是彝族文化的象徵,是彝族的年節,是彝族傳統中最為重要、最盛大的節日。楚雄火把節的盛況可與過年媲美,世界各地的眼光都被吸引了過來,隨着火把節的知名度穩步提升,在弘揚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將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1981年5月2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通過議案,確定"火把節"為彝州的法定節日,1986年,"火把節"作為彝州的法定節日正式列入《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條例》,2005年,"中國楚雄彝族火把節"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從1983年起,正式由州、市政府主導每年輪流在楚雄鹿城舉辦歡慶火把節活動,自此,以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火把節成了楚雄州最隆重、最盛大和最富有民族特徵的傳統節日。辦好彝族火把節,目的是為了弘揚和傳承彝族文化,展示楚雄魅力,繁榮節慶文化,推動楚雄經濟社會科學和諧跨越發展。
習俗風情
在改革開放、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的今天,火把節賦予了更新的群眾性、娛樂性、多樣性的內容。人們不僅繼承和發揚光大其優秀傳統文化的部分,而且溶進了時代的氣息,構成新的景象。例如節日期間,國外遊客,省內外遊客大量湧來,做買賣的人大量湧來,外來者遠遠超過本地人,火把節成為吸引各方人土前來觀光旅遊和貿易洽淡的手段和機會。
各種群眾性的文藝體育表演節目也一年比一年更豐富多彩,民間節日也自然成了地區性的節日,從鄉村節日走向了城鄉節日,從單一民族節日成為了多民族共同的節日。真正知道和了解彝族的人不多,但一說"火把節"和'阿西跳月",人們便不會感到陌生了。不過話又說回來,要了解原汁原味的火把
節還是在鄉村中,特別是遠離城區的偏僻的村寨才具備民間地道的習俗風情!
火把節不僅是每個家庭傳統的節日,也是各家各戶親戚朋友交往歡聚的節日,豐富了生活,促進了鄰里友誼。
過節民族
節期為三天。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節慶期間,各族男女青年點燃松木製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或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還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楚雄火把節飲食
火把節也是一年中吃的節日,雖然楚雄各地彝族關於火把節的組織形式和活動內容有所不同,但一戶人、一村人做出最好的飯菜,合家共宴、全村共宴或邀請四方親朋好友、賓客共宴的習俗卻是普遍的。
楚雄彝族由於居住環境的原因,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習俗,動物類食物主要有豬、羊、牛、雞、昆蟲;植物類食物主要以野生菌類、植物花、葉為主,主食有大米、包穀、小麥、洋芋、蕎等。製作方法有燒、炸、蒸、煮、醃、舂、剁等。飲品主要有小灶米酒,火罐酒、茶,南瓜、芭蕉、蕎等均能製成甜酒。
楚雄彝族的食譜有很多,如羊八碗、炒核桃花、干炸芭蕉心、蕎粑粑、泡椿、玉米飯、涼拌芭蕉、豬肉煮伏苓、水芹菜、涼拌樹花、豆腐腸、魚心草、煮野山藥、菌類、蛙類、涼拌青剌頭、涼拌羅漢松枝頭、炒皂角牙等等。
參考來源
- ↑ 雲南楚雄2024年彝族火把節將舉行 人民網 2024年0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