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核雕藝術

中文名: 核雕藝術

性 質: 中國傳統微雕藝術品之一

流行地區: 江蘇、廣東、福建等

雕刻材料: 果核

核雕藝術是中國傳統微雕藝術品之一,在江蘇、山東、浙江、廣東、福建等地比較興盛。果核原是人們食後的棄物,但是小小的果核在古代就成了藝人們發揮想象和施展刀技的載體,橄欖核、桃核、杏核都是核雕的首選材料,因其體積微小工藝精難,因此在眾多的雕刻中核雕反而顯得特別的可貴。 核雕和其他如石雕、木雕、磚雕、竹雕、角雕、骨刻等相比相對出現較晚,而在明清時,我國大型雕塑藝術並無大的發展,而核雕的發展卻生機勃勃,最富於創造性的核雕作品《東坡夜遊赤壁》就出現在明朝。[1]

明代初期核雕特別盛行,其時的文人墨客和朝廷顯貴們把它同珠金玉器掛在一起,作為身上的裝飾佩件和扇墜,顯示其特殊的身份。在民間則多以核桃雕刻,穿孔系掛在身上作為「辟邪」之物。也有製成配件、扇墜、串珠等為文人賞玩。

從明清開始,核雕在我國的江蘇、廣東、福建、山東等地比較興盛,且雕刻題材豐富。如「十八羅漢」、「八仙過海」、「關公」、「童子與壽星」、「觀音菩薩」等等,都是藝人們喜歡雕刻的傳統品種。雕刻技藝經明清發揚光大後一代代流傳了下來,目前在江蘇泗陽、蘇州吳縣的光福、東山一帶,搞核雕工藝的民間藝人不少。一般大都雕制一些八仙過海、鳳戲牡丹、熊貓食竹、群猴嬉船、猛虎上山、雙喜花籃、花鳥寶瓶等。現在市場上常可見到一些羅漢頭、觀音、松鶴童子等工藝較為簡單的核雕批量出售。而在浙江專門搞核雕的人極少,據我所知大部分是在做其他雕刻之餘附帶着做些印章或是掛件玩物,但人數也極少,杭州市陳碩先生以治印為主,但對核雕也比較關注,他曾嘗試過利用核雕治印。他的作品用刀巧妙,極其精緻。

明清時核雕工藝的興盛造就了一批民間藝人。如明代常熟的王叔遠首創以橄欖核雕制「東坡夜遊赤壁」之舟,舟上艙軒篷楫,什物俱全,鐫刻蘇東坡等五個人物,精妙傳神。魏學 的名篇《核舟記》就是反映王叔遠首創雕刻核舟之事。還有明代的夏白眼,相傳在一顆橄欖核上,雕刻了十六個嬰兒,每個只有半粒米大小,但是眉目之間,喜怒神情栩栩如生,又刻有荷花飛禽,姿態個個不同,在當時也被稱為一絕。康熙年間蘇州有位姓金的老者,亦善核舟之雕,人稱「有刻棘鏤塵之巧」;乾隆年間的陳祖章、杜士元都被人稱為技高藝絕的「鬼工」,陳祖章的代表作「東坡夜遊赤壁」核舟,舟長不及二寸,有篷有窗,人物除蘇東坡外,有客人、客婦、艄公、書僮等八人,人物神態自然、寧靜、超逸,個個刻畫精緻,在放大鏡下看光影迷離。舟底刻赤壁賦全文,其刀筆工夫令人難以置信。現在陳祖章的核舟尚有一件傳世,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民國年間,吳縣香山人殷根福以橄欖雕刻羅漢頭成為核雕名家。

明代核雕名家有王叔遠、夏白眼、邱山、刑獻之等。魏學洢的《王叔遠核舟記》一文描寫王叔遠能在細小的核桃雕刻出一條船,船上有五人、八窗,明代夏白眼在一顆橄欖核上雕刻16個嬰兒,童身只有半粒米大,「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鷥,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成於方寸小核」,人稱一時聖手。

目錄

清代核雕

清代核雕,造型精巧玲瓏,人物、動物造型注重寫實,人物臉部雕刻更着重於逼真,動物着重於動態表現,雕工剛勁有力,線條直,邊線流暢,方圓合於規矩,稜角分明,人與物連接較密,鏤雕很少留有鑽孔痕跡,浮雕地子磨得較平,略留刀痕,磨工細,核雕穿線孔比明代及現代的核雕大。

清代核桃雕藝人有丁念廷、高家俊、都渭南、張大眼、陳子和等人,屬於山東濰坊核桃雕。乾隆酷愛核雕,曾召杜士元入宮。國立故宮博物院今存有乾隆年間陳祖章的「赤壁夜遊橄欖核舟」。

雖說明清是核雕的鼎盛時期,但明清的核雕精品傳世不多。對明、清核雕的鑑別,主要是根據史書記載及選材的特點。如明、清核雕的選料多選用核大、壁厚、質地堅密細潤的核。還有製作特點可和當時竹、木、牙雕等雕刻工藝相對照來進行鑑別。因當時不少竹、木、牙雕的雕刻名匠,都是核雕高手,因此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風格特徵。

明代核雕,造型古樸渾厚,人物、動物造型注重外型而不追求細部刻畫。從雕法上看,明代核雕一般雕工剛勁有力,利落醒目,線條、稜角分明,人與物連接不緊密,鏤雕留有鑽孔痕跡,磨工較粗,留有刀痕。

核雕的鑑別

在鑑別核雕的時候也應注意核色、包漿。核雕隨着年代的推移,逐漸會產生表里如一的深橘紅色和紫檀色。但如果是做假的核色,核包漿則呈淺橘紅色和黑紅色。如果能熟記和掌握古核雕各個時代的構件、造型、工藝風格特徵,熟知各個時期其他雕刻工藝品藝術風格的沿革,那麼對於鑑別古核雕的真偽會有很大幫助。

共和國解放初期代表人物有:鍾元慶、趙林生、殷根福、須吟笙、鍾年福蘇派核雕。

核雕的材質

核雕,是指以各種果核為載體而創作的藝術品,通常是橄欖核、桃核、核桃、李子核、杏核、象牙果、緬茄或者有一定硬度的其他果核;我國傳統的核雕通常是狹義的核雕,即是指以桃核為創作載體雕刻而成的藝術品。

廣義核雕

核雕之所以能在我國民間工藝中獨成一系,獨樹一幟,不僅因為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是因為核雕這門工藝有着它自身的特點。首先是核雕創作載體的獨特性,它是以果核為創作原料,這一特點使它同玉雕、石雕、牙雕、根雕等雕刻藝術區別開來。其次,這門工藝創作的隨意性很小,創作人必須以豐富的想象將紊亂的果核紋理構思成型,核雕藝術創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果核紋理和形狀的限制。

而且核雕屬於微雕範疇。這門工藝與同是微刻的米刻、發刻又有區別。雕和刻的區別在於,前者至少是三維的,後者是一維的,所以米刻、發刻雖然是微刻,但那只是在平面上留下劃痕,而核雕至少是淺浮雕。核雕工藝的創作,真如《詩經·淇漁》詠唱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需要掌握浮雕、圓雕、透雕、線刻、磨製等技藝,創作上既需要有一定的寫實性,更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

而核雕的製作,除了要具備一般雕刻所需要的繪畫、書法以及雕刻基礎之外,還要有特選的材料、特製的刀具、特別的眼力、特有的指功、特別的毅力和獨特的構思。要選擇比較肥厚,而且可雕刻的凸起面積較大的桃核,這樣可為後面的創作提供更大的創作空間。要有合適稱手的雕刻工具,根據不同的用途,刀具也有長短粗細之分,刀口分平的、圓的、斜的、尖的、三角的、帶鈎的等等多種形狀。對手臂、手腕、手指的力氣和手指頭感覺的靈敏能力也有很高要求。核雕這門工藝屬於功夫活兒,心浮氣躁是做不出來的,桃核又小又硬,雕刻時,手指難免會被刀具銼傷,這就更需要有堅韌的毅力,否則只能半途而廢。

核雕十八羅漢

橄欖核雕十八個羅漢頭,選取佛教經典人物為題材,根據橄欖核特有外形,結合羅漢神態,所刻出來的核雕作品。神態各異,惟妙惟肖,作品的構思和雕刻都達到了極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境界,為核雕藝術品中的精品製作。

降龍羅漢:慶友尊者,傳說曾降伏惡龍。

坐鹿羅漢:賓羅跋羅多尊者,曾乘鹿入皇宮勸喻國王學佛行。

舉缽羅漢:迦諾迦跋厘隋閣,是一位托化緣的行者。

過江羅漢:跋陀羅尊者,過江似蜻蜓點水。

伏虎羅漢:賓頭盧尊者,曾降伏過猛虎。

靜坐羅漢:諾距羅尊者,又為大力羅漢,因過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無窮。

長眉羅漢:阿氏多尊者,傳說出生時就有兩條長眉。

布袋羅漢: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開。

看門羅漢:注茶半托迦尊者,為人盡忠職守。

探手羅漢: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只手舉起伸懶腰,而得此名。

沉思羅漢:羅怙羅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騎象羅漢: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馴象師。

歡喜羅漢:迦諾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辯家。

笑獅羅漢:羅弗多尊者,原為獵人,因學佛不再殺生,獅子來謝,故有此名。

開心羅漢: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覺知佛於心中。

托塔羅漢:蘇頻陀,是佛陀所收最後一名弟子,他因懷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芭蕉羅漢: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後常在芭蕉樹下修行用功。

挖耳羅漢:那迦犀那尊者,以論「耳根清淨」聞名,故稱挖耳羅漢。

參考來源

核雕藝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