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柯橋區紹興市轄縣。位於浙江省中北部。總面積1177平方千米。總人口72.72萬人(2012年末)。轄4個街道、15個鎮:柯橋街道、柯岩街道、華舍街道、湖塘街道、齊賢鎮、錢清鎮、孫端鎮、福全鎮、馬鞍鎮、平水鎮、安昌鎮、王壇鎮、蘭亭鎮、稽東鎮、楊汛橋鎮、漓渚鎮、富盛鎮、陶堰鎮、夏履鎮。縣政府駐柯橋街道群賢路1661號。

地處杭州灣南岸,會稽山北麓。地勢呈西面高、東北低。西南部為低山丘陵河谷區,占全縣總面積約51%,駱家尖海撥747米,為境內最高峰。中北部為水網平原區,占全縣總面積約30%,平均海拔6~7米。東北部為濱海平原區,占全縣總面積11%,海撥5米左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1],年平均氣溫16.5℃,日照2005小時,無霜期237天,降水量1447毫米。

目錄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為越國都城。秦時,山陰隸會稽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封異姓王韓信王楚,屬楚;六年封同姓王劉賈為荊王,屬荊;十二年劉濞為吳王,屬吳;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吳國除,復會稽郡,屬郡。晉太康二年(281年),改郡為國,屬會稽國;永寧二年(301年)國除,屬會稽郡;太寧二年(324年)去郡復國,屬會稽國;永初二年(421年)復為郡,屬之。南朝陳永定年間(557-559年),析山陰縣東部地置會稽縣,後時有廢復。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會稽郡為吳洲,大業無年(605年)改越州,越二年復稱郡,會稽縣屬之。唐武德四年(621年)去郡復越州,天寶無年(742年)去州復郡,乾元元年(758年)仍改越州,山、會屬焉(直至北宋末年)。元和十年(815年)後,設山陰、會稽,以城河為界,東會稽,西山陰,且同城而治(直到清末)。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升越州為紹興府,山、會屬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府稱路,山、會屬紹興路。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改路復府,自此由明及清,山、會屬紹興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並縣,並山會兩縣設紹興縣,直屬省。三年(1914年)6月,屬會稽道。十六年(1927年)4月道廢,直隸省。二十四年(1935年)6月設紹興行政督察區,次年(1936年)4月改第三行政督察區,三十七年(1948年)4月改名第二行政督察區,紹興縣屬區。

1949年5月紹興全境解放;6月紹興縣人民政府成立,屬第十專區。10月,析紹興縣城區為紹興市,駐城;7日,析紹興縣東部為會稽縣,駐皋埠;西部仍紹興縣,移駐柯橋,柯橋為縣治始此。1950年5月9日,兩縣一市合併,仍紹興縣,治城區。9月15日又析城區復置紹興市(縣級),縣、市同城而治。1952年1月撤紹興專區,紹興市、紹興縣直屬省。1953年2月紹興市、紹興縣改屬寧波專區。

1958年2月21日,撤市併入紹興縣。1962年1月11日,再析城區置市(縣屬)。1963年1月3日又撤縣屬市建制,稱紹興縣城關鎮。1964年9月5日,復置紹興專區(駐紹興縣),紹興縣隸之。1968年5月改名紹興地區,1978年9月改名紹興地區行政公署,紹興縣屬之。1981年3月31日,撤紹興縣,建紹興市,仍縣級。

1983年7月27日,國務院(國函字145號)批覆:撤銷紹興地區行政公署,紹興市設立城區,恢復紹興縣建制,紹興縣人民政府駐紹興市。9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辦56號)通知:紹興市市區設立越城區人民政府,轄府山、塔山、莪山、北海4個街道和亭山、東湖、禹陵、靈芝、城東、梅山6個公社。紹興縣轄鑑湖、皋埠、馬山、齊賢、錢清、柯橋、浬渚、平水、越南、海塗10個區,安昌、柯橋2個鎮和61個公社(鄉)。

2000年10月,紹興縣行政中心搬遷柯橋試運行。2001年1月13日,《國務院關於同意浙江省調整紹興市部分行政區劃及紹興縣人民政府駐地遷移的批覆》(國函[2001]5號):一、同意將紹興縣的斗門鎮(不含新馬山村、新合作村、新黃甫村、新孫端村、新豆姜村和新斗門村)、東浦鎮、鑑湖鎮、皋埠鎮和馬山鎮劃歸紹興市越城區管轄。二、紹興縣人民政府駐地由紹興市越城區遷至柯橋鎮。3月23日舉行縣政府駐地遷至柯橋揭牌儀式[2]

2002年,紹興縣馬鞍鎮新馬山、新孫端、新皇甫、新豆姜、新斗門、新合作6個村劃歸越城區斗門鎮管轄。2013年,將原紹興縣的孫端鎮、陶堰鎮、富盛鎮劃歸紹興市越城區管轄;撤銷紹興縣,設立紹興市柯橋區,以原紹興縣(不含孫端鎮、陶堰鎮、富盛鎮)的行政區域為柯橋區的行政區域(國函[2013]112號,浙政發[2013]52號)。

視頻

柯橋區 相關視頻

實拍浙江紹興柯橋區,建設得非常繁華,不愧是紹興最富有的地方
航拍中國——浙江紹興柯橋區,城市風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