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中文名;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地理位置;吐魯番市區東北約40公里

         的火焰山峡谷木头沟河西岸

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

類別;佛教石窟寺遺址

所屬國家;中國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於新疆吐魯番市東45公里火焰山上,木頭溝西岸的懸崖上。鑿有洞窟83個,現存57個。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總面積1200平方米,是吐魯番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是新疆境內較大的佛教石窟寺遺址之一。[1]

1982國務院公布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歷史沿革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於吐魯番市東45公里火焰山下,木頭溝西岸的懸崖上。鑿有洞窟83個,現存57個。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總面積1200平方米,是吐魯番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是新疆境內較大的佛教石窟寺遺址之一。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經歷了形成--繁榮--衰落的過程。第17、18兩窟,為公元6一7世紀南北朝後期開鑿的。第16號窟鑿於中唐。第20號窟壁畫,繪製有回鶻高昌王和王后的圖象。第33窟後壁,有一幅表現佛涅盤後眾弟子默立舉哀的致意圖。第38窟,是反映古代摩尼教生活情景的洞窟。第51號窟,建於回鶻高昌時期。第69窟,是第20號窟的窟中之窟。第82、83號窟,是公元10--11世紀高昌回鶻王國強大時期,專為佛寺高僧修建的小型紀念窟。[2]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鑿南北朝後期,經歷了唐、五代、宋、元長達7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這裡一直是高昌地區的佛教中心。回鶻高昌是石窟群最繁華的時期。公元13世紀末,高昌王室東遷甘肅永昌,加之伊斯蘭教傳入吐魯番後,佛教漸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隨之衰落。本世紀初,屢遭等列強的盜劫破壞,壁畫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雖遭嚴重破壞,但劫餘的佛座華麗精緻,殘餘的壁畫內容豐富,顏色鮮艷奪目.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仍不失為一座規模宏大的文化藝術寶庫.1982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背景

吐魯番的石窟寺群多達十餘處,合稱高昌石窟,和新疆龜茲石窟,以敦煌石窟雲崗龍門石窟為代表的中原石窟,及印度最大的石窟遺址阿旃陀石窟齊名,高昌石窟是世界佛教石窟藝術的四支代表之一。

柏孜克里克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現存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它曾經是高昌回鶻國的王家寺院。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柏孜克里克石窟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區東北約 40公里的火焰山峽谷木頭溝河西岸。

"柏孜克里克"在維吾爾語中有"山腰"之意。窟群散布在河谷西岸約一公里範圍內的斷崖上,分三層修建,現存洞窟83個,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保存壁畫總面積1200平方米。 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柏孜克里克石窟群始鑿於曲氏高昌國〔499-640年〕時期。其中18、29、48號洞窟屬於這一時期。18號洞窟為中心柱式大型洞窟,是該窟群現存能看清壁畫內內容最早的一洞窟,前室及甬道和隧道下部在高昌回鶻國前期重新修繪,僅隧道上部和頂部完整地保存了早期壁畫內容,即繪斗四式平基圖案,側壁繪着圓領通肩式袈裟的千佛,兩手在腹前相握的手勢有別,頂部和側壁交界以寫實的手法,仿木結構繪出檁、枋等形象逼真。

在歷經了曲氏高昌王國的發展之後,柏致克里克在唐西州時期名叫"寧戎寺",是新疆地區重要的佛寺中心,久負勝名。北庭大都護楊襲古曾重修寺院,從這一事實說明,柏孜克里克石窟在當時已發展成為西庭地區的一處佛教聖地。屬於這時期的洞窟有16、17、25、27、31、42、69號窟。以上洞窟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十一世紀以後重新修繪的,這一時期壁畫題材主要是發源於中原地區的大型經變畫。盛唐的新畫風進入了高昌石窟,將用線造型的藝術技巧推向高峰,畫面線條簡潔流暢,剛勁有力,寥寥數筆,形神兼備。

高昌回鶻國時期,寧戎寺成為王家寺院,歷代高昌王大都在此建有洞窟。柏孜克里克石窟以高昌回鶻時期的遺存最為豐富,屬於這一時期比較典型的洞窟有14、20、31、33、39、 41、82等窟。壁畫題材比以前更豐富,有諸佛,千資百態的各種菩薩像、大型經變畫、說法圖、千佛洞、供養菩薩行列,天龍八部、四大天王像、供養人和供養比丘像及各種裝飾圖案,並出現了反映釋尊前生無數世誠心供佛,終於自身成佛的本生因緣故事,塑繪結合的"鹿野苑初轉法"以及密都諸題材。

歷史印記

伯孜克里克石窟開鑿於公元4世紀,興盛了840年,有洞窟83個。在1904年至1913年間,伯孜克里克90%的壁畫被4個探險隊切割下來,分批運出國去,現收藏於德國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俄國聖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印度國立博物館、韓國國立博物館。

相關視頻

吐魯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吐魯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