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龜茲石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龜茲石窟

中文名稱;龜茲石窟

地址;建造在古龜茲國的境內

出自;《聽安萬善吹密策歌》

例句;南山截竹為爵策,此樂本自龜茲出

龜茲石窟就建造在古龜茲國的境內。龜茲石窟是龜茲國境內石窟的總稱,包括有克孜爾石窟庫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尕哈石窟瑪扎伯哈托乎拉克埃肯石窟等六處主要石窟以及台台兒石窟,溫巴什石窟1托乎拉克店石窟,亞吐爾石窟等小石窟。[1]

發展歷史

龜茲是一個歷史十分悠久的古國,最早記載見於班固(公元32年-92年)所撰的《漢書。西域傳》書中說,當時的龜茲已有戶六千九百七十,人口八萬一千三百一十七,兵二萬一千七十六人,並設有各部千長等官職,已經建立了一個較完備的官僚統治機構。[2]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4月在庫車縣阿格鄉北部的克孜力亞大峽谷內,即位於217國道旁進入大峽谷1300米的地方,又發現了一處新石窟--阿艾石窟,進一步豐富了龜茲石窟的內容。隨着對石窟研究的不斷深入:說不定還會有新的發現。由於那些小石窟大都洞窟數量少,壁畫雕塑幾乎全部坍壞,因此一般說的龜茲石窟就是指的六處主要石窟。

唐朝詩人李顧在《聽安萬善吹密策歌》一詩中有的句子,同時代的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在《北庭貽宗學士道別》一詩中有"今且還龜茲,臂上懸角弓"的句子,而宋朝詩人沈遼則寫有《龜茲舞》詩一首,這些古詩中所指的龜茲就是今天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庫車為中心,包括拜城阿克蘇溫宿新和烏什沙雅的整個區域。

相關視頻

《世界遺產名錄》——龜茲石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