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枝城長江大橋

枝城長江大橋又名宜都長江大橋,位於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鎮枝江市顧家店鎮之間的焦枝鐵路線上,鐵路和公路都設在一個橋面上,是一座公鐵兩用的連續鋼桁架結構橋。公路和鐵路設於桁架下弦同一平面上,兩桁架之間為雙線鐵路。鐵路橋全長1742.3米,公路橋全長1744.8米。

業主為武漢鐵路局荊門橋工段枝城橋隧車間。

目錄

歷史

該橋於1971年9月大橋合龍。1971年12月26日舉行大橋通車典禮儀式[1],當時的湖北省領導人張體學主持剪彩。作為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為數不多的經濟建設成果,枝城長江大橋為長江上第三座大橋(僅次於武漢長江大橋和南京長江大橋)。

社會意義

枝城長江大橋是中國第三座跨越長江天塹的大型橋樑,位於宜都市枝城鎮和枝江市顧家店鎮青龍山村。該橋是一座鐵路、公路兩用單層鋼樑橋,鐵路全長1742.3米,公路全長1744.8米。正橋10墩9孔,長1282.28米。引橋14墩,鐵路引橋南岸3孔,北岸11孔。採用預應力混凝土梁。

枝城長江大橋,使本市與江北變通途。公路引橋兩岸均從正橋頭向兩側呈「八」字形分開。除公路引橋外,均為平坡直線。載重鐵路等級為中—24級,橋定等級為中-22級公路橋為汽-13級。橋下可通大型客輪,在水位為54.4米時,通航淨空18米,淨寬120米。大橋的建成,使焦枝枝柳鐵路連成一線,成為中國第二條南北鐵路交通幹線。

設計結構

枝城長江大橋,正橋9孔,由1聯4×160m帶下加勁弦杆的平行菱形桁架梁橋和1聯5×128m平行弦菱形桁架梁橋組成。正橋5個橋墩均採用圓形浮式鋼沉井基礎,其中4個橋墩採用符合岩面高程的高低刃腳,高差最大達3.7m,施工質量良好。

在國內鐵路橋上首次採用斜拉橋單層吊索架懸臂拼裝架設,塔架高33.14m,用萬能杆件拼成,拉索由極限強度1700~1800MPa的φ5高強度鋼絲組成,兩端設有錨具。圓形鋼沉井的受力、製造、施等方面均優於矩形沉井。於1971年9月竣工。

歷史背景

枝城長江大橋[2]是繼武漢南京之後,在長江上修建的第3座長江大橋,它將焦枝和枝柳鐵路連通。該橋北接枝江顧家店的青龍山,南連枝城鎮的白虎山,鐵路橋全長1742.3米,公路橋全長1744.8米(單面)。當你漫步於公路橋上,俯瞰奔騰的江水時,可曾知道這鐵路兩邊公路橋是後來增加的嗎?

1970年春,枝城長江大橋正處於緊張施工之中,其主橋墩已基本完工,當時,武漢軍區付司令員、湖北省革命委員會付主任兼焦枝鐵路工程總指揮孔慶德將軍,驅車來到大橋工地視察,當他看到只有鐵路橋而無公路橋時,就問陪同人員為 什麼沒有,施工負責人說是原來就沒有設計公路橋。孔付司令問能不能增加公路橋,施工負責人說:「上設公路橋面則鐵路橋鋼桁梁高度不能超過10米,現在桁梁高度為20米,上面再設公路橋就會影響大橋穩定性。」孔付司令說:「上面不行,能否和襄樊大橋一樣在兩邊設呢?」施工負責人答只要有施工圖紙就行,孔付司令當即指示施工方要做好準備。返漢後,孔付司令就到北京,向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匯報。

根椐周總理的指示,鐵道部修改了設計方案,增加了公路橋部分。修改後的枝城長江大橋是鐵路、公路位於同一平面的兩用橋。公路橋單線長1744.8米,正橋10墩9孔,長度為1282.82米,上部結構以5號墩劃分,江南部分是一聯160米跨度有下加弦連續鋼杵梁,南北兩部杵高均為20米,寬均為10米,主杵外兩側有以主杵下弦接點處延伸臂而出托,寬5米單車公路橋面和1.5米寬的人行道,公路引橋14墩,公路荷載為汽—13噸,掛—60噸。由交通部第三工程處組織施工,並決定立即動工。

當時,枝城長江大橋建設正處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孔付司令明令,在大橋工地不准串連,不准搞各種批鬥會,一切按軍隊要求,所有民工以部隊建制組成,全體人員也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儘快將大橋建成。當時儘管是全國到處都在「停產鬧革命,」但大橋建設沒有受到干擾,僅用兩年時間枝城長江大橋就竣工通車。

視頻

枝城長江大橋 相關視頻

坐着火車過長江!K473次列車自北向南通過枝城長江大橋
視頻: 枝城長江大橋 (我的家鄉我的枝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