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杭州海潮寺

杭州海潮寺

中文名称;杭州海潮寺

地理位置;杭州

修筑;明朝

大明万历年间,杭州高僧莲池大师为弘扬佛法、利益众生,遣弟子在古城草桥门外的大堤旁修建了一座大庙,寺内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经书房及众多的香客房舍,铸有大钟。因濒临钱塘江口,朝听潮、夜闻汐而起名为海潮寺[1]

目录

简介

嘉庆年间,海潮寺又进行了大规模地扩建,拥有有殿宇僧房客舍三百余间,与灵隐寺净寺昭庆寺被并称为杭州"四大丛林"。一九四四年,秋季,海潮寺遭雷击失火,大雄宝殿和藏经楼等诸多建筑被焚,仅遗天王殿及部分经堂僧舍。 大跃进年代,这里建起了杭州橡胶厂,并发展成为今日的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2012年初,杭州市规划局计划在钱塘江的南北两岸复建海潮寺,分为海潮寺南院和北院,与台山摩崖石刻、形成"三点一线"景观带状格局。扬眉有《海潮寺》云:

海潮澎湃钱水凉,烟雨江峦幽韵长;

莲池悬铁说佛法,禅净双修持戒强。

古寺连天香火旺,弟子显赫华严彰;

历尽劫难逢盛世,佛光再现耀余杭。

修建和发展

佛教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杭州人,位列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大明万历年间,杭州高僧莲池大师为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在现在的望江门外,古时叫草桥门的大堤旁修建了一座恢弘的寺庙,在此可以眺望到六合宝塔,寺内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经书房及众多的香客房舍,铸有大钟。

到了清嘉庆年间,海潮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据文史记载,当时的海潮寺拥有殿宇、僧舍,客房三百余间,当时海潮寺和灵隐寺、净寺、昭庆寺并称为杭州"四大丛林"。 它的位置就是现在望江门外的钱江北岸一带,天王殿是平复太平天国后,在光绪年间修复的,历尽劫难依然保存完好。从它宏伟的外观,依然可以想见当年海潮寺的庄严恢弘。当年,到东海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烧香的信众,都要到钱塘江边的海潮寺敬香借宿,并在此登船入海,由此,海潮寺成了敬香的中转站,拥有香客房舍,并带来了各种行业的繁荣。

关于海潮寺的来历,追溯起来还有另一说法,亦可分为两个支脉。据明吴之鲸所编撰的《武林梵志》卷二记载:镇海禅院,在永昌门外的仁和县会保四图,临江为刹,俗称海潮寺。明万历三十一年,僧如德性和海仁所建,占地约五亩余。郡邑给帖,焚修接众,凡进香普陀者、必聚足于此而登船,犹径山之口有接待院也,寺与巽峰新塔相望。

后来,与海潮寺比邻的延圣寺香火暗淡,寺僧人有归合而为一的愿望,因此两山门并一,寺院的规模和实力大增,香火更旺。

光绪二年,杭州海潮寺僧,显振和尚上海小南门外,也就是今留云街的民宅基地建寺,外称"海潮寺下院",列为当时沪申四大林之一。

海潮寺下院毁于一九三七年的战火,只留下天王殿,位于现位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东北角,几株参天古樟的旁边,就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海潮寺天王殿,这在喧闹的工厂中是一个较为清净的地方了。

海潮寺上院就在今天的嘉兴海宁。

一个拥有上、下院的海潮寺影响就非常大了,加上这一地带自古就是江南最富裕的地方,成为财大气粗的大施主最经常、最宽广的场所,多曾举办有大批僧人参与的斋供活动,香客云集,竹火鼎盛。海潮寺因此而跻身于杭州的"四大丛林",列队"外八寺"之列,即灵隐、圣因、昭庆,净慈,海潮寺、凤林、虎跑、圣果。这些寺庙,在杭州界地都是数一数二的大丛林,海潮寺能和它们鼎立,足见其地位显赫。

莲池

莲池大师,生卒:1535-1615,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俗家姓沈,名祩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因久居杭州云栖古寺,又称云栖大师。时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师刻苦研习,融合禅净二宗,定十约,被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间被赐号净妙真修禅师。 扬眉有副对子这样写道:

沈祩宏勘破红尘学佛法

莲池师一生豁达讲禅宗

莲池大师身世

莲池大师,杭州仁和人。录取入府州县的十七补诸生,以学识渊博、德行高尚而名重一方。

师栖心净土,为了警策自己精进用功,特于案头上书"生死事大"四字。师俗家二十七岁至三十一岁间,因父母先后病逝,痛感人命无常,生死事大,遂与妻子汤氏诀别,决意出家。 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时莲池禅师三十二岁,毅然投于西山无门性天禅师,落发了尘,在昭庆无尘玉禅师座下受具足戒。后,莲池禅师便云游四方,曾北谒五台,感得文殊菩萨显现佛光,旋即入京师,礼拜真圆遍融禅师和笑岩德宝禅师。

明穆宗隆庆五年,莲池大师沿途持钵乞化,返回江浙,在古云栖寺遗址上,结草具棚、打座悟禅、悬铛煮糜。期间,师曾绝粮七日,惟倚壁终日危坐,胸前悬一块铁牌,上书:"铁若开花,方与人说"之语,意在苦意修行,感应世间。由此,前来归附的衲子日渐增多,信徒布施,云栖寺得以善款支持,很快修复一新,成为一个清净深幽的十方丛林。大师一生致力于讲授净土禅宗

莲池大师一生弘宏豁达,主张以净为主,禅、净双修。他认为禅与净、禅与教一体不二殊途同归。在禅与净关系上,师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晓得此意,禅宗净土,殊途同归"。在禅与教关系上,师道:"参禅者,借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师还说:"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除此之外,师对寺规、戒律也非常重视,认为读经、参禅、持戒,都与念佛一体不二,万善同归净土:"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

由于莲池大师本身是从禅入净的,又主张禅净不二、以净为归,所以他的开示广泛,接纳百川,所以在朝野中影响很大,一时朝官、士庶都争相前来礼敬问法。

莲池大师生于法道逐微的明末,却以深厚的真修实学,重振禅林莲风,其净土思想自成体系,二百余年流芳遗韵犹在,佛界高士对其进行了整理,引述如下:

单提净土,融汇各宗。

"大师是从永明延寿以来,融禅净教律为一体之大成者,主唱禅净不二,念佛含摄万法之旨。大师痛念末法众生,掠影宗门,拨无净土,有若狂象;教下讲师,依文解义,说食不饱。如法思惟,唯念佛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于是单提净土,著《弥陀疏钞》十余万言,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

念佛含摄一切功德。

"大师以华严一即一切的圆融理念,诠释念佛法门,认为念佛是大总持法门,含摄菩萨六度万行,囊括一大藏教理的精义。由是,大师不主张阅藏,应一心念佛。《示阅藏要语》云:"大藏经所诠者,不过戒定慧而已……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为义,若一心念佛,心不异缘,即定也;慧乃明照为义,若观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何必随文逐字,阅此藏经"。

注重戒律,普劝念佛。

"大师深悲末法众生,业深垢重,教纲衰灭,戒律松弛,此时修行,应以戒律为根本。因而,大师整饬清规,在南北戒坛久禁不行的情况下,大师令求戒者具三衣,于佛前受之,大师为证明。已受戒者,半月诵《梵网经戒》《比丘诸戒品》。其住持的道场,规条甚严,出《僧约十条》《修身十事》等示众。各堂执事职责详明,夜必巡警,击板唱佛名,声传山谷。布萨羯磨,举功过,行赏罚,丝毫无错。大师策厉清规,严明梵行,以救末世疲弊之习。由此遂成大师净土思想一大特色"。

大师深感净宗是至简至易的念佛法门,普摄诸多慧根,仰赖佛力的提摄,方能圆证菩提的无上大法,故师殷殷普劝、念佛往生净土。现兹录一段法语为例:

"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一人不堪念佛。

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

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

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法语的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莲池大师的悲悯心境,精辟地点化着各色人等,所能遇见的诸种境遇时,念佛均是求生化解的最好契机。大师的至理箴言、明晰透彻;由浅入深、言传身教,引导诸子证悟境界,不愧一代祖师的大雅风范。

大师圆寂

莲池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净土法门,主持云栖道场四十余年,言传身教接引了无数佛子归纳净土,临终前半月已预知大限时至,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六月底,先往杭城海潮寺化别诸弟子及故旧,后归云栖寺里,具茶汤设供话别众僧。七月初一,上堂对众曰"明日吾行矣!"。晚上,大师示有微疾,瞑目静坐于丈室。次日夕阳时分,诸弟子等赴丈室请留遗训,莲池大师睁眼开示:"大众老实念佛,莫捏怪,莫坏我规矩。"言毕,向西念佛而逝。师世寿八十有一,僧腊五十。弟子奉其舍利子入石塔,葬于五云山麓的云栖径中,五彩祥云。

《莲池大师》

扬眉

悲天悯人老顽僧,普度众生享安宁,

弘扬佛法归净土,天下香客到杭城。

各位高僧对大师的盛赞

憨山大师盛赞莲池大师道:"惟莲池大师的才具,足以经邦济世;悟性,足以传承心印;教理,足以契合根机;戒律,足以护持正法;操守,足以警励世人;规约,足以疗救时弊;若不是法身大士来开朗末世重重昏暗,谁又能做到这些呢?"!

蕅益大师也赞曰:"此是云栖老汉,肚里最多思算,谛观末世法门,百怪千奇没干。绕他梵语华言,不出威言那畔。所以旋转万流,直指西方彼岸。只图脚底著实,何必门庭好看,八十余年暗室灯,闻风犹使顽夫惮"。这些恰其如分的评语,表明莲池大师厚重的德学风范,堪称净宗八祖的称号。

净土禅宗从七祖省常大师生西,至莲池大师行化于世,其中间隔了五百五十余年。在此时间内、教法式微,净宗不振,虽间或有大德高僧出现,竭力弘扬净土念佛法门,来拯救道法的衰落,但都收效甚微。通遍查找诸证史册,能够自身行持谨严,度众不遗余力者,莲池大师当为最为出色的长者。 扬眉有幅对子这样写到:

老实念佛,莫捏怪坏我规矩

遵守戒杀,要记牢摄尔魂魄.

莲池大师的七曰《戒杀》文,字字珠玑,诵读起来扣摄魂魄.

《戒杀》

莲池

"世人食肉,咸谓理所应然,乃恣意杀生,广积怨业,相习成俗,不自觉知。昔人有言: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是也!计其迷执,略有七条,开列如左,余可例推云。

一曰, 生日不宜杀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己身始诞之辰,乃父母垂亡之日。是日也,正宜戒杀持斋,广行善事,庶使先亡考妣早获超升,现在桩萱增延福寿。何得顿忘母难,杀害生灵,上贻累于亲,下不利于己?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一也。

二曰, 生子不宜杀生。凡人无子则悲,有子则喜,不思一切禽畜亦各爱其子,庆我子生,令他子死,于心安乎?夫婴孩始生,不为积福,而反杀生造业,亦太愚矣!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二也。

三曰, 祭先不宜杀生。亡者忌辰及春秋祭扫,俱当戒杀以资冥福,杀生以祭,徒增业耳。夫八珍罗于前,安能起九泉之遗骨而使之食乎?无益而有害,智者不为矣!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三也。

四曰, 婚礼不宜杀生。世间婚礼,自问名纳采以至成婚,杀生不知其几。夫婚者,生人之始也,生之始而行杀,理既逆矣。又婚礼,吉礼也,吉日而用凶事,不亦惨乎?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四也。

五曰, 宴客不宜杀生。良辰美景,贤主佳宾,蔬食菜羹,不妨清致,何须广杀生命,穷极肥甘,笙歌餍饫于林盘,宰割怨号于砧几。嗟乎!有人心者,能不悲乎?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五也。

六曰, 祈禳不宜杀生。世人有疾,杀生祀神以祈福佑。不思己之祀神,欲免死而求生也,杀他命而延我命,逆天悖理莫甚于此矣!夫正直者为神,神其有私乎?命不可延而杀业俱在,种种淫祀亦复类是。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六也。

七曰, 营生不宜杀生。世人为衣食故,或畋猎或渔捕,或屠宰牛羊猪犬等,以资生计。而我观不作此业者,亦衣亦食,未必其冻馁而死也。杀生营生,神理所殛,以杀昌裕,百无一人。种地狱之深因,受来生之恶报,莫斯为甚矣!何苦而不别求生计乎?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七也。

莲池大师生前著作很多,著名典籍当推《阿弥陀经疏钞》、《沙弥律仪要略》,《禅关策进》、《缁门崇行录》、《往生集》、《竹窗随笔》等。师殒后,王春宇将遗著编辑成《云栖法汇》,共三十四卷行世。

人才辈出

海潮寺内曾院藏有大量的佛家经典文献、名人字画。其中最珍贵的是该寺高僧脱颖上人,1933年从南洋取回的六大捆巴利文贝叶经,巴利文古印度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佛祖讲经时,就是以巴利语言进行传授的,贝叶经就是写有佛经的贝树叶子,弥足珍贵。字画有宋人所绣药师佛一轴,明代著名画家唐寅等的山水画卷二十余轴,及大量的经记、疏注等,堪称海潮寺的镇寺之宝。

小沙弥苦心悟佛法的故事

寺中有一幅清朝著名书画家,曾任浙江按察史如山所题的楹联,特别为人推崇,上联是:"四大皆空挂挂单,无分你我",下联是:"万缘放下养养神,各自东西"。从楹联的字面上看,是在讲佛学的"空"字,意思是: 只要把人性的欲望都放下,即可立地成佛。但在楹联的背后,却有着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故事说的是一个云游四方的小沙弥,来到了杭州海潮寺挂单暂住。几日下来,看到这里的和尚,每日里都一团和气地接人待物,便问住持:"师傅,我如何修行,才能成为一个即使自己愉快,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住持思忖一下,送他四句话:"一把自己当成别人;二把别人当成自己;三是把别人当成别人;四是把自己当成自己"。小沙弥不解,追问住持如何解释,住持笑答:"这要你自己来理解,当你能悟透了,便可悦己悦人"。

小沙弥不久拜别了海潮寺,继续云游天下参悟佛法,逐渐成为得道的高僧了。

岁月过了十几载,当年的小沙弥一直思量受业禅师的话语,当他听闻,已成为海潮寺住持的师傅圆寂后,为师傅举行了超度法,会上,他顿然大彻大悟,并焚高香遥告:"师傅弟子参透了您的教诲:

1、当感到自己欣喜若狂或痛苦万分时,要把自己当成别人,那样得意或失意就会减少三分,自己的心态就会自然平和,而广结善缘。

2、当看到别人落魄难受或兴高采烈时,要把别人当成自己,那样悲苦或欣喜就会增加三分,自己的情怀就会豁达开朗,而归引众生。

3、修行的目的是广济众生,虽然自己下了地狱,但无论所求与非求,结缘亦要随缘,别人就是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尊重了别人的选择,也是给了自己的自由。

4、修行的结果是自己首先得到了超脱,因此,必须苦求明心见性,力达自觉自悟,求得自信明慧,才能以自身的法力谱度众生。

净土禅宗弟子显赫

清末民初,洋人哈同上海建造了一所爱丽园的豪宅,1912年,曾经是维新派领袖的康有为,向信佛的哈同夫人罗迦陵建议在她的爱丽园内筹办成立了一所"华严大学",恭请月霞法师应慈等高僧住持,培养佛门高才弟子。 两年后一日,恰逢哈同六十寿辰,一些传播基督教的洋人蓄意寻衅,要求月霞法师及所有学僧,必须向哈同行三拜九叩首的贺礼,当即遭到全体师生的严词抵制,引得哈同的不愉快,华严大学面临关门。月霞应慈法师无奈下,带领六十余名学生转投杭州的海潮寺寄宿,利用禅堂、法堂继续开学,教授《华严法》在内的大小乘经论。

海潮寺全力支持照应,直到六十学僧两年后全部毕业,而在这些学僧中,后来几多都成为了中国近代的大德高僧,如戒尘、慈舟、持松、常惺、霭亭、知光等,他们在各地开办了多处佛经学院,培养出众多的住持弟子,在全国的各地寺庙,有此佛缘,海潮寺的名声显赫、誉满中外。

民国时期的名家大师,都曾在海潮寺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中国现代思想家,周总理赞誉的"我国当代理学大师"的马一浮先生,一生曾多次拜访过海潮寺,在经堂,为僧众讲授《大乘起信记》等多部佛家经文典集。

著名弘一法师,1918年出家的冬季,就专曾在海潮寺参加究人性的本源,克期取得结果的"打禅七"的修行。

现代画家丰子恺,与弘一法师在1926年同游了海潮寺,并留下了珍贵的笔墨。

师荼禅师毗大典

海潮寺梵宇宏广、规格极高,不仅是大师们讲经说法、打七、挂单的寺院,同时也是名望深重的禅师举行荼毗大典的场所。荼毗(túpí),梵语,又作荼毘,原为印度四葬之一,在佛陀出世之前,这一葬法被视为正葬。通常用木材焚烧遗体、收敛遗骨,找寻舍利子的火葬。

荼毗大典,是对有成就的大师在圆寂后,焚化时进行的大型仪式,是禅师修心一生、升往西天极乐世界的最后一程,得道的高僧在焚化后,多能得到珍贵的舍利子。

荼毗大典的仪式在海潮寺多次举行过,最为轰动的一次是太虚大师的荼毗大典,他提倡"人生佛教"的教义,对我国佛教界思想的发展和延伸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也是第一个提出对佛教的改革,以适应科技发展的社会需要,更是第一个到欧、美各国传播佛教的中国僧人。

当年太虚大师,在上海玉佛寺圆寂后,躯体恭移到杭州的海潮寺举行了荼毗大典,得到三百多颗彩色的舍利子,足见禅师其修道之深、佛法之玄。

海潮寺与梁祝的爱情故事

佛法森严的海潮寺,还与人间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有关联。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同塌而卧日久生情,乔装为男孩子的祝英台梁山伯暗生爱慕之情,当祝英台回上虞老家探亲时,梁山伯相送十八里,走到了草桥门外一口长着几棵小树的水井边休憩打尖,英台为使山伯知道自己是女儿身,便将自己的发髻打开,秀发披肩,并让山伯和自己一起对着井里水面相看,说道:

"山伯,你看水里有二个人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看着梁山伯不解样子,英台又作诗道:

古井平如镜,双双照人影,

楼台来相会,天合地配成。

只可惜呀,木讷的山伯对女孩子的一往情深毫无领悟,英台只能怅然地在钱塘江边,海潮寺的渡口登船而去。回家后,因马家死死逼婚,祝英台在父亲的严命下,只得和马文才订了婚。梁山伯闻讯后追悔莫及,涕然书道:

古井明如镜,曾经双照影,

今生已无缘,来世再相逢。

山伯从此终日忧郁、幽思成疾,不久身亡。英台闻讯后万念具灰,暗自发誓,以身殉报山伯兄的痴情。英台出嫁时,在路过梁山伯坟墓时,她执意下轿拜谒兄台,趁人不备,一头撞上山伯墓前的石碑,殉死,这时,山伯坟墓洞开,英台的身躯跌落到山伯的墓穴中,俩人至此做到了生不能同衾,死也同穴的愿望。这时,一对蝴蝶从穴洞中双飞出,在空中翩翩起舞,飞向远方。

《双照井》

扬眉

秉烛读书月映窗,双栖双卧竹床凉,

草桥门外钱水落,不解英台秀发长。

当年梁山伯十八里相送的最后一站是草桥门,就是现在的望江门,而他们休息的地方就是海潮寺,留下两人倩影的双照井,就位于天王殿的西北,时至今日,幽幽的古井,还在那里等着二人再度映衬面容,而生长在井四周的小樟树,如今已成古木,参天入云、郁郁葱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