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齊賢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3月20日) |
李齊賢(韓語:이제현,1287年-1367年),初名之公,字仲思,號益齋,高麗王朝末期文臣、詩人、詞人、朝鮮半島早期性理學家,歷任高麗藝文春秋館、西海道按兼使、進賢館提學、知密直司、政堂文學、判三司事、右政丞、宰相等官職,在其五十餘年的仕宦生涯中,經歷了忠烈、忠宣、忠肅、忠穆、忠定、恭愍七位高麗君主。忠宣王退位後曾召李齊賢入元作他的侍臣。在元期間,李齊賢曾多次上書元廷,通過外交手段保全高麗的主權獨立性。
李齊賢 | |||||
---|---|---|---|---|---|
文學家、詩人 | |||||
朝代 | 高麗王朝 | ||||
姓名 | 李齊賢 | ||||
字 | 仲思 | ||||
號 | 益齋、櫟翁 | ||||
出生 |
1288年 高麗王朝松京{{|通史|page =389}} | ||||
逝世 |
1367年 高麗王朝 | ||||
| |||||
著作 | |||||
《益齋亂稿》、《櫟翁稗說》 |
李齊賢 | |
諺文 | 이제현 |
---|---|
漢字 | 李齊賢 |
文觀部式 | Yi Jae-hyun |
馬-賴式 | Yi Jae-hyun |
號 | |
諺文 | 익재,역옹,실재 |
漢字 | 益齋,櫟翁,實齋 |
文觀部式 | Yikjae,Yukong,Shiljae |
馬-賴式 | Yikjae,Yukong,Shiljae |
表字 | |
諺文 | 중사 |
漢字 | 仲思 |
文觀部式 | Joongsa |
馬-賴式 | Joongsa |
李齊賢留有文集《益齋亂稿》和稗說集《櫟翁稗說》。其中《益齋亂稿》收錄有270首詩、53首詞和93篇散文。他被14世紀朝鮮文壇推崇為「詩界正宗」、「東國杜子美」,即譽他與中國的李白和杜甫相媲美。他與另一位高麗詩人李奎報並稱「高麗漢詩雙璧」,兩人與崔致遠一起稱為朝鮮漢詩三大詩人{{efn|朝鮮「三大國語詩人」是朴仁老、鄭澈和尹善道。李齊賢同時也是朝鮮詞史上最重要,成就最高的詞人,對朝鮮後世詞文學的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的《巫山一段雲》系列寫景詞,堪稱是朝鮮寫景詞的巔峰之作,成為後人競相效仿的典範。朝鮮王朝名臣柳成龍在《重刊益齋集跋文》中評價他說:「高麗五百年間,名世者多矣。求其本末兼備,始終一致,巍然高出無可議焉者,唯先生有焉。」19世紀末的金澤榮稱他為朝鮮漢詩三千年來第一「大家」。
目錄
人物生平
李齊賢1288年出生於高麗首都松京(今朝鮮開城市)的兩班家庭。他的父李瑱是位著名的詩人,也是「後耆老會」的組織者。李齊賢15歲就考取成均試狀元,同年進士考試丙科及第。17歲時,李齊賢走上仕途,初任奉先庫判官、延慶宮錄事等職,此後屢次升遷。26歲時,他出任西海道(今黃海南道)按廉使,在地方政績斐然,後回京擔任兩年經濟方面的官職。年輕時的李齊賢才高氣盛。他參加科舉考試時的主考官是當時高麗的名臣大儒權溥。他非常欣賞李齊賢的才華,將女兒許配了給他。權溥是最早接受理學的高麗儒學者之一,曾翻刻朱熹的《四書集注》,使高麗首次有了理學的公眾讀本。李齊賢后師從侍從忠宣王留居元大都十餘年後回國的高麗理學家白頤正 ,是白頤正最早的學生,成為高麗最早的理學先驅之一。
1314年,迷戀元大都生活的忠宣王召李齊賢入元作他的侍臣,因為他感到「京師文學之士皆天下之選,吾府中未有其人,是吾羞」。此後數年,李齊賢陪侍在忠宣王左右,廣交中國名士。1316年夏末,他奉命代忠宣王去成都、峨眉進香,1317年,回國一次,九月返回元大都。1319年秋,他陪忠宣王去揚州、鎮江、杭州一帶拜佛,同年冬,奉命離開忠宣王,攜子從江南北歸高麗。1321年春,在返回元大都途中,他得知忠宣王被剛剛即位的元英宗流放吐蕃的消息。他與其它高麗大臣全力疏救。與此同時,高麗權臣柳清臣和吳潛等人等人為鞏固自己的勢力獻媚元廷,再次請求元朝在高麗設行省,將高麗併入元朝版圖。為挽救高麗的獨立性,李齊賢一方面勸誡柳清臣和吳潛等人勿忘國恩,一方面展開外交活動,多次上書元廷。1323年春,李齊賢再次上書元廷,最終使設行省之事無疾而終。他還為忠宣王之事上書元丞相伯住,最終使元英宗下旨將忠宣王改為流放較近些的朵思麻。當年忠宣王被赦返回元大都。
1324年,李齊賢升任匡靖大夫密直司事,次年加「推誠亮節」功臣號,任僉議評理政堂文學,後多次升遷,1336年,封金海君,負責藝文春秋館的工作。1339年,他護送忠惠王去元大都。1340年,由於元廷內亂,忠惠王得釋回國。次年,李齊賢也返回高麗。1344年忠穆王即位後,李齊賢被任命為忠穆王的老師,1346年,修《忠烈王實錄》,後又判三司事。1352年元廷廢忠定王后,他奉國表去元大都,請立高麗恭愍王。恭愍王繼位後,李齊賢一度監國,又任右政丞,後四次擔任宰相之職。他提出一些帶有革新意義的施政方案,但屢遭拒絕,他因此數次上書辭官,最終於1357年獲得批准。
李齊賢高老辭官後,住在開京的郊外,組織史官和文官們撰寫國史,並關心時政。紅巾軍入侵高麗占領開京後,75歲高齡的李齊賢還曾前往恭愍王所逃往的安東尚州為他出謀劃策。1367年,李齊賢病逝。
文學成就
詩
李齊賢的漢詩以近體詩為主,以七律為最佳。他在元大都做忠宣王侍臣期間與當代名士廣泛交流,在語言和技巧方面與元代一流詩人無異。他的漢詩水平也達到了高麗前無古人的境地。他的詩很含蓄,他的愛國詩不像李奎報那樣直抒對入侵者的憎恨,或是大肆宣揚祖國的歷史文化,而是大多以婉轉、含蓄的方式來表達。一方面這是由於他在元朝人在屋檐下的處境,另一方面也是他的風格,代表作有《多景樓陪權一齋用古人韻同賦》、《黃土店》、《至治癸亥四月二十日發京師》、《白溝》、《送田孟耕赴任全羅道》等。李齊賢也非常擅長寫景,代表作有《金剛山二絕—普德窟》、《山中雪夜》、《朴淵》、《八月十七日放舟向峨眉山》等。
李齊賢在朝鮮漢詩史上擁有崇高的地位。李穡在《益齋亂稿·序》中如是評價,「東人仰之如泰山。學文之士,去其靡陋而稍爾雅,皆先生化之也。」 19世紀末的金澤榮說:「益齋詩工妙、清俊、具備萬象」,並稱他為朝鮮漢詩三千年來第一「大家」。
詞作
李齊賢是朝鮮詞史上最重要也是成就最高的詞人之一,對朝鮮後世詞文學的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朝鮮因為有了李齊賢,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詞文學。李齊賢留有53首詞,其中42首是寫景或者是以寫景為主。其中他的《巫山一段雲》系列寫景詞,堪稱是朝鮮寫景詞的巔峰之作,成為後人競相效仿的典範。
李齊賢不僅在朝鮮,在元朝詞壇也占有重要地位(他在中國元朝創作的作品)。在元代除漢族人外其它民族的文人很少能填詞。《全金元詞》中收錄的有姓名的作者有94人,詞3500餘首,其中非漢族作者10人,詞作90首。如果把李齊賢當做域外人,少數民族詞作者僅有9人37首作品,僅占元詞數量的1%。而李齊賢的詞就有53首,超過所有少數民族詞人作品的總和,也超過漢族詞作者人均創作數量。
李齊賢的填詞經驗使他對本國的民歌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接納了可唱的歌詞,國語歌詩屬於文學的概念。他以七言絕句的漢文詩形式翻譯整理了11首高麗民間歌謠,並以《小樂府》為題編纂成集,成為朝鮮國語詩歌文學的寶貴財富。
詩詞精選
《北山煙雨》
萬壑煙光動,千林雨氣通。
五冠西畔九龍東。水墨古屏風。
岩樹濃凝翠,溪花亂泛紅。
斷虹殘照有無中。一鳥沒長空。
《漁村落照》
雨霽長江碧,雲歸遠岫青。
一邊殘照在林*。綠網曬苔扃。
波影明重綺,沙痕射遠星。
鱸魚白酒醉還醒。身世任浮萍。
《紫洞尋僧》
老喜身猶健,閒知興更添。
芒鞋竹杖度千岩。迎送有蒼髯。
坐久雲歸岫,談余月掛檐。
但教沽酒引陶潛。來往意何厭。
繪畫
李齊賢很欣賞元朝畫家和書法家趙孟頫,並曾向趙孟頫學習繪畫。據說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所藏的《騎馬渡江圖》是李齊賢所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