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抱真
李抱真(733年-794年7月2日 ),本姓安,字太玄,河西人。唐朝中期名将,开府仪同三司安修仁玄孙、司徒李抱玉从父弟。
目录
简介
李抱真沉着多谋,小心忠谨。李抱玉任泽潞节度使时,命他掌管军中事务。历任汾州别驾、殿中少监及泽州、怀州刺史等职,他奉命主持昭义军事务。李抱真挑选士卒,加以精心训练,使昭义步军闻名天下。建中元年(780年),李抱真正式担任昭义节度使。次年,大破叛藩田悦,夺回洺州。"四镇之乱"时,策反成德节度使王武俊,联手击败幽州节度使朱滔。因功获授检校司空。
李抱真晚年安于享乐,又相信长生不老之说,最终在贞元十年(794年)因丹毒而死,年六十二。获赠太保。
李抱真 | |
---|---|
出生 |
733年1月1日 河西 |
逝世 | 794年7月2日 |
国籍 | 中国 唐朝 |
别名 | 安抱真 |
职业 | 义阳郡王 |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安抱真(后被赐姓李)是武德年间的粟特族功臣安兴贵的后代,世居河西之地。安抱真喜好骑射,为人小心忠谨,处事果断。 据《刘宾客嘉话录》记载,李抱真早年还颇受宰相杜鸿渐的赏识。[1]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发动"安史之乱"。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五月,安抱真的兄长安重璋(即李抱玉)因耻于和安禄山同姓,便向朝廷请求改姓。朝廷感其忠义,赐国姓李。因此,安抱真全族都被改姓为李,他也因此改名李抱真。
李抱玉任泽潞节度使时,十分器重李抱真,命他掌管军中事务。后经多次升迁,累官至汾州别驾。
智料叛军
广德元年(763年),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在汾州反叛,李抱真身陷叛军之中,后逃回京师长安。唐代宗因仆固怀恩倚仗回纥,所率领的朔方军又十分强大,非常担心,召见李抱真问他们的情况,李抱真上奏说:"郭子仪(唐朝中兴名将,长年担任朔方节度使)长期统率朔方军,兵将大多都很怀念他。仆固怀恩欺骗朔方军,说'郭子仪被鱼朝恩(唐肃宗、代宗时期权宦)杀死了'。现如恢复郭子仪的官职,就可以不战而胜。"后来,仆固怀恩之子仆固旸被部下杀死、仆固怀恩逃走,这些事多应验了李抱真的判断,他也因此升任殿中少监。
节度昭义
永泰(765年-766年)初年,李抱真兼任御史中丞,并担任陈郑、泽潞两节度的留后。 他乘到朝中谢恩的机会上奏说:"臣虽然无才,但现在百姓是劳累还是安逸,和刺史很有关系。希望朝廷能让我试着掌管一州。" 代宗允诺,改授他为泽州刺史,兼任侍御史、泽潞节度副使及巡内五州都团练使。 两年后,调任怀州刺史。不论在泽州或是怀州,李抱真都立有良好的政绩。此后,因李抱玉身兼凤翔节度使一职,负责镇守西境。 代宗于是授李抱真为检校秘书监兼侍御史、权知泽潞行军司马,充任泽潞节度等使留后,仍知潞州大都督府事。
李抱真认为山东地区将有变乱,泽潞定会遭到进攻。此地刚经战乱,土地贫瘠、赋税繁重,人民益加贫困,无法供养军队。李抱真于是登记每户的男丁,三名中选一名。有才能、力气的人,还能享受免除租税、徭役的权利。李抱真发给他们弓箭,下令说:"农闲时,分班比赛射箭。年底时,我将召集你们进行比赛。"到年底,李抱真将兵士征调起来,举办比赛,并按照成绩给予奖惩。后又命他们照常练习。
经过三年的时间,李抱真征调的兵士都善于射箭,他说:"军队可以作战了。"于是召集辖区内各乡的士兵,共有两万人。因此前的练兵少有花费,使得昭义军的仓库储备较为充实。李抱真厉兵秣马,成了制约山东的重要力量。 当时,全国都认为昭义军的步兵"冠诸军"。不久,昭义军节度使李承昭上表称疾,朝廷于是任命李抱真为磁、邢兵马留后,暂时主持昭义事务, 加职散骑常侍。
大历十二年(777年),李抱玉去世,李抱真仍任泽潞节度留后。 昭义军与泽潞镇遂合为一镇,仍然号为昭义军,下辖泽州、潞州、邢州、磁州、怀州及河阳三城。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二月,朝廷正式任命李抱真为昭义军节度、支度、营田使及泽、潞、磁、邢观察使(昭义军节度使),并兼领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检校工部尚书等职。他就职后,将昭义军的治所迁至潞州。[2]
屡立战功
建中二年(781年),魏博节度使田悦率兵反叛,命部将康愔进军邢州、部将杨朝光驻军于邯郸西北的卢家砦,猛攻昭义军的邢州以及洺州的临洺县,以图断绝昭义军粮道。德宗下诏命河东节度使马燧和神策军行营招讨使李晟率军援救。李抱真与李晟、马燧自壶关东下,在卢家砦、双冈先后击败魏博军,杀死杨朝光,斩首五千余级。后又在临洺击败田悦,斩首一万余级,解除对临洺和邢州的包围,田悦退保洹水。 李抱真因功升任检校兵部尚书。
建中三年(782年)正月,李抱真和马燧在洹水(今河北魏县西南)大败田悦,斩首二万余级,俘获叛军三千余人,田悦仅率数百名骑兵逃回魏州。李抱真等乘胜包围魏州,在城外击败田悦,因功升任检校右仆射。六月,幽州节度留后朱滔、成德大将王武俊聚兵叛乱,率军援助田悦。李抱真等不敌,退保魏县(今河北大名西南)。
当初,李抱真想要杀怀州刺史杨秫,杨秫逃奔马燧。马燧收留杨秫,并上奏称其无罪,李抱真因此怨恨马燧。等到共同讨伐田悦时,两人多次发生争执,导致唐军久无战功。德宗多次派中使和解二人。等到成德大将王武俊进逼赵州时,李抱真分部下二千人戍邢州,马燧大怒说:"叛贼未除,正该同心协力,不知为何分兵自守,难道让我孤军独战吗!"于是打算率兵返回河东。李晟从中劝和,终使二人释怨结好。当时洺州刺史田昂请归降马燧,马燧上奏以洺州隶属昭义军,请卢玄卿(李抱真的亲信)为刺史,以此结好于李抱真。朝廷准允。
此战,李抱真率昭义军夺回了自大历十年(775年)时被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夺占的洺州全境。昭义军自此领有泽、潞、邢、磁、洺五州之地(河阳三城、怀州与卫州在建中四年另建号河阳军 )。
讨伐四镇
建中四年(783年)六月,李抱真派遣节度参谋贾林前往王武俊的军营诈降。贾林见到王武俊后,说道:"我来此是奉诏规劝,不是来投降的。"王武俊闻言色变,进问详情。贾林道:"天子深知您忠义为国,在您登坛称王之时,您还对左右说:'我本就忠义,只是天子不察。'诸将也曾共同上表证明大夫(指王武俊)的忠义之志。天子览表后动容,对我说:'先前处事有误,追悔莫及。朋友间有错尚可道歉,朕为四海之主,一点小事怎能耿耿于怀呢!'" 王武俊道:"我是个胡人,为将尚且懂得安抚百姓,况且是天子?怎么会专以杀人来安定天下?如今山东叛军造反,百姓尽皆暴尸荒野,即使战胜了又让谁来守卫呢?我很想归顺朝廷,但已与诸镇结盟。我们胡人性直,不愿做理亏的事。如果朝廷下旨赦诸镇之罪,我便带头响应,诸镇有不听命的,我肯定会奉诏予以讨伐。这样一来,我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朋友,不过五十日,河朔便能平定。"'就让贾林回复李抱真。李抱真与王武俊自此在暗中结交。
同年十月,"泾原兵变"爆发,唐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在京闲居的太尉朱泚被叛军拥立为帝。马燧等都回师勤王,李抱真也打算退回昭义军。田悦打算与王武俊、朱滔一同袭击李抱真。这时,贾林再次游说王武俊道:"而今退兵,前面是粮食辎重,后面是精锐部队,人心坚固,难以图谋。就算战胜,利益也归魏博所有;一旦失败,成德则大伤元气。您为什么不先收复易、定、沧、赵四州呢?"王武俊便背弃了与田悦的约定。
兴元元年(784年)正月初一,德宗下罪己诏,并大赦天下。赦令下达后,四方人心大悦。田悦、王武俊、李纳都去除王号,上表谢罪。 同月,李抱真被加授为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使相。其爵位由倪国公被进封至义阳郡王。
当时,朱滔率幽州军及回纥兵五万南进,与朱泚呼应。朱滔认为田悦违反约定,于是围攻贝州(今河北清河)等地,并派大将马寔威逼魏州。 李抱真本拟与王武俊一同援救田悦,但魏博内部发生兵变,田悦被其堂弟田绪杀死。李抱真等闻讯后,不敢进军。
朱滔、马寔等围攻贝州、魏州等地已久,仍未将其攻陷。贾林于是再次劝说王武俊与李抱真合兵共救魏博,陈说道:"朱滔此次出兵,企图先平定魏博,却逢田悦被害,人心不安。只要十天不去救援,魏州、贝州必被攻下,朱滔的兵力就会增加数万。张孝忠(义武军节度使)见魏州、贝州被夺,必定向朱滔俯首称臣。到时三镇连成一气,再加上回纥,您能幸免于难吗?恒州失守,李抱真就会退保山西,河朔地区则尽归朱滔。您现在与李抱真合兵救援魏博,击败朱滔易如反掌。到那时,关中震动,长安很快就能收复,天子也能重返京师,这可是最大的功勋。"王武俊欣然同意,但心中仍有猜疑。
李抱真 | |
---|---|
不久,王武俊屯兵于南宫东南,李抱真也率军前来,两军相距十里。李抱真为消除双方的猜忌,只带几名骑兵到王武俊军营中。李抱真离开之前,门客都交相劝阻。李抱真派军司马卢玄卿掌军,并吩咐说:"我今天的举动,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我如果死了不能回来,管理军队听从朝廷旨意,就靠你了;指挥军队、洗刷我的耻辱,也靠你了。"说完便前行。
王武俊的军营戒备森严,李抱真对他说:"朱泚、李希烈僭越称帝,朱滔围攻贝州,他们都想骑在我们头上。您既然不能和他们争雄,难道愿抛弃真命天子去臣属叛贼吗?何况陛下已经在奉天颁布了罪己诏,真可以说是夏禹、商汤一样的明君啊。" 说到德宗外出避祸,他抱着王武俊哭了起来,泪水直流。王武俊也跟着哭泣,周围的人也被感动。李抱真于是与王武俊约为兄弟,誓同灭贼。王武俊道:"十兄(李抱真家中排行第十)天下闻名,得蒙您的劝谕,让我弃恶从善,免去死罪,享受王公的尊荣。如今又不因为我是个胡人,觉得与我结为兄弟是耻辱,真是让我无以为报啊!朱滔所恃的,不过是回纥骑兵,十兄不必担心。到时交战,请十兄牵着马看着我作战。我一定为十兄击败他!" 宴罢,李抱真就在王武俊账中睡下。王武俊更是感激,指着心口发誓:"我这条命就给十兄了。"于是两军连营而进,屯军于贝州三十里外。
朱滔命马寔等人带领回纥军前来挑战。王武俊事先派兵马使赵琳领五百骑兵在桑林(今河北广宗东北)埋伏,李抱真则在后排列方阵。王武俊亲率骑兵抵达回纥。两军交战时,回纥穿阵而过。王武俊按兵不动,待回纥退出,便趁势进逼。赵琳也命伏兵出击,二人合力击溃回纥军。王武俊迅速追击,使朱滔所部被骑军冲散。李抱真此时又与王武俊合军追击,与朱滔所率三万幽州军再战,朱滔大败而逃,幽州军被斩杀一万余人(一作斩首三万级 )、逃散一万余人,朱滔仅与数千人坚守营垒。当夜,王武俊在幽州军东北扎营,李抱真则扎营于西北。朱滔自知不敌,连夜焚烧粮草,逃回幽州。李抱真与王武俊则因大雾弥漫而无法再行追击,各自回镇。幽州军所丢弃的武器、甲胄堆积如山。此役,唐军擒获朱滔所任命的宰相朱良佑、李俊。 李抱真因功被加封为检校司空,赐实封食邑五百户。
贞元元年(785年),李抱真入京朝拜。十一月,德宗在南郊祭祀昊天上帝,李抱真与河中节度使浑瑊、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镇国军节度使骆元光、邠宁节度使韩游瑰、鄜坊节度使唐朝臣、奉诚军节度使康日知等大将陪同祭祀。 在长安居住一段时间后,李抱真又回到了昭义军。
贞元二年(786年)四月,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毒死。朝廷论功,授李抱真的一位后代为七品正员官。
毒发身亡
四镇之乱平定后,天下局势大体稳定。李抱真开始耽于享乐,大建楼台、池塘以供消遣。他晚年又笃信长生不老之术,让道士为自己炼制金丹。
贞元十年六月一日(794年7月2日) ,李抱真因丹毒发作而去世,享年六十二岁。德宗闻讯后,为其辍朝三日,赠官太保。又赐其家绸布、粮食等助丧财物。
主要成就
治政理戎:李抱真沉着多谋,在泽州、怀州刺史任上,都立有良好的政绩。 李抱真长期便参与管理泽潞、昭义两镇。他挑选士卒,加以精心训练,使昭义步军闻名天下。
大破叛藩:建中二年(781年),李抱真与河东节度使马燧等协作,于临洺之战、洹水之战大破魏博节度使田悦, 夺回了此前被魏博夺占的洺州全境。"四镇之乱"时,他策反成德节度使王武俊 ,与其联手击败反叛的幽州节度使朱滔,迫使其逃回幽州
人物评价
总评
李抱真沉着果断、智谋过人。他想要招揽全国的贤才,听说谁有长处,一定不远千里,命人带着礼品把他请来;如果在交谈之中发现所请之人没有可取之处,也会以礼相待,逐渐让他离开。
历代评价
陆贽:①守必以常,学本明诚,动有攸利,谋猷屡告,规益孔多。皆戮力尽瘁,志匡王室,陈师鞠旅,同讨不庭。仗大义而万众叶心,体至公而千里同契;合军於呼吸之际,决策於指挥之间。并辔载驰,执桴亲鼓,凶徒殄殪,河右廓清。国家无北顾之虞,奸慝阻南侵之计,时乃同德,厥功茂焉。 (《授王武俊李抱真官封并招谕朱滔诏》)②咸遣士旅,远赴行营,同讨不庭,厥有成绩。 (《平淮西后宴赏诸军将士放归本道诏》)
董晋:皇矣上帝,降祚有唐。蕴粹孕灵,克生义阳。明明天子,贤能是奖。乃命义阳,镇於上党。烈烈义阳,惟国之桢。屹若崇山,隐如长城。用极於正,性根於忠。英风外驰,明谟内融。王度克遵,惠此罢人。以德代刑,散浇为淳。军以威凶,雄以定慑。恢振皇纲,辅弼天业。帝曰抱真,允文允武。俾登鼎铉,锡之茅土。名高方召,道冠申甫。刊石纪功,用驾终古。 (《义阳王李公德政碑记》)
穆员:①公自生勋门,幼被儒术。长览太史公、班孟坚书,服从衡之言,至於兵法,尢其天性。而体乾之刚,利坤之贞,煦春之仁,厉秋之义,蹈礼之节,包乐之和。是以文昭扶翊,武著戡清,行备九德,政成百度。忠与勋偕,业与时并。兵符相印,与身终始。开国传家,与国无穷,盛矣哉! (《相国义阳郡王李公墓志铭》)②阴阳成岁,百物以生。圣贤抚运,天下以平。神武嗣统,朝阳启明。照临万邦,震曜不庭。蠢彼昏迷,乃命徂征。风行王化,雷动天声。靡守不固,何攻不倾。狺狺豺武,率驯忠真。茫茫氛蹋,於变廓清。入觐于王,惟周之桢。帝念藩翰,复我长城。宜锡难老,以主夏盟。奈何昊穹,天(阙)壮龄。善积存没,报穷哀荣。勒勋王府,遗业生灵。归我真宅,封山表茔。永闭泉户,与天壤并。 (《相国义阳郡王李公墓志铭》)
元稹:朕闻上党亦天下之劲兵,昔者李抱真用之,一举破朱滔,再举蹙田悦,训养十万,威声殷然,人到於今,号为良将。 (《批刘悟谢上表》)
李德裕:李抱真始建昭义军,最有功,德宗尚不许其子继。 (《新唐书》引)
杜牧:上党则不然,自安、史南下,不甚附隶,建中之后,每奋忠义,是以郳公抱真能窘田悦,走朱滔,常以孤穷寒苦之军,横折河朔强梁之众。 (《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
刘昫:①李抱玉、李抱真,以武勇之材,兼忠义之行,有唐之良将也。且如农隙教潞人之射,数骑入武俊之营,非有奇谋,孰能如是。惜乎服食求仙,为药所误。 (《旧唐书》)②抱玉、抱真,我朝良将。虔休之心,亦多可尚。 (《旧唐书》)
宋祁:抱真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礼厚币数千里邀致之,至无可录,徐徐以礼谢。会天下稍无事,乃饰台沼以自娱。好方士,谓不死可致。 (《新唐书》)
包拯:窃见唐李抱真民兵之制,事颇相近。故当时昭义一军,雄视山东。 (《群书索考》)
张预:孙子曰:"上兵伐谋。"抱真请用子仪,而解回纥之兵。又曰:"士卒熟练。"抱真步兵为诸军之冠。又曰:"亲而离之。"抱真说降武俊而败朱滔是也。 (《十七史百将传》)
孙之翰:德宗建中中,以两河乱,锐意平定,时得马燧、李抱真、李晟辈数名将任之,竟不能平魏博、淄青之乱,反致大变者,相不得人也……然马燧、抱真、李晟之为将,亦过于高崇文、李光颜、李愬之徒也。 (《历代名贤确论》引)
李纲:李大亮宿卫之忠,裴行俭、苏定方术略之奇,秦叔宝、薛仁贵、李嗣业搏战之勇,高崇文纪律之严,王忠嗣执守之固,李抱真训练之精,张万福乐善之笃,李光颜、愬(李愬)谋虑之决,皆凛然有贤将之风。 (《唐朝贤将传序》)
叶适:盖当时良帅也。 (《习学记言》)
曹安:古之释怨者,如廉颇、蔺相如、贾复、寇恂、马燧、李抱真辈,不一载纲目读史管见,可以为法。 (《谰言长语》)
胡三省:代、德之间,李抱真镇昭义,有大功。 (《资治通鉴》注)
张纶言:历代之将,若晋之羊佑,吴之陆抗,唐之李抱真,《将鉴博议》皆深与之。今考羊、陆则有交欢边境之失,抱真虽善用兵,晚年惑方士服丹丧躯,其智无足言,而戴亦或不能无遗议者,当时取其一长而不责其备,亦或思虑未及而举彼以弃比欤? (《林泉随笔》)
毛宪:李抱真集练步卒,遂雄诸镇。 (《陈言边事疏》)
韩邦奇:遐想古人李抱真之帅泽潞也,教习步兵,而天下推勇;郭子仪之至朔方也,按诛乱将,而诸镇奉法;赵充国屯要害、浚沟渠而兴屯田,于是羌夷降败。是皆名将也。得是人而布之边陲之上,如李抱真焉,何患乎军士之不振。如郭子仪焉,何患乎纪纲之不伸。如赵充国焉,何患乎帑藏之不足。 (《苑洛集》)
叶向高:古之才臣,受一面之寄,辄有以自见。即当艰难危困之秋,亦能设法措置。如李抱真之于泽潞、张咏之于益州、韩世忠之于楚州、孟珙之于襄阳,皆不岁月间,化贫弱为富强。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
黄道周:怀恩造反,挑敌出头。抱真不忿,逃归献筹。令公请起,以伐其谋。果如所算,怀恩败羞。山东有变,兵赋早求。三十择一,二万已优。田悦初反,刑洺皆仇。希烈李纳,复反郓州。怀光相次,河东虔刘。抱真忠勇,独自挺矛。离沮溃叛,贼不自由。朱泚之反,名号已浮。弛说武俊,帝焉可侔。武俊感悟,合兵以收。尽力若此,为臣之尤。 (《广名将传》)
李抱真 | |
---|---|
王夫之:夫戡乱之主,拯危之将相,虑患不可不密也;尤不可无镇定之量,以谨持其所不必防。李抱真得武俊之要领而示之以诚;李晟蔑视怀光之反,而安据渭桥,不为妄动;皆能忍暴集之奔湍,坚以俟其归壑者也。有臣如此,贼不足平矣。 (《读通鉴论》)
朱轼:《纲目》书李抱真会王武俊于南宫,幸之也。幸抱真忘身徇义,此一会,关天下安危,故书之也。披肝沥胆,慷慨激切之情状,千载下如将见之。其劝代宗起子仪,辞留后,试牧守,策山东,将变练民为兵,一生好士,皆识高志远,岂他藩镇所可同日语哉? (《史传三编》)
蔡东藩:贝州一役,虽由李抱真之善结武俊,得以破滔,然非由滔之势已孤危,武俊岂敢反颜相向乎? (《唐史演义》)
轶事典故
焚僧取饷
李抱真镇守潞州时,军资匮乏,没有什么好办法。有个老和尚,很受百姓信服。李抱真于是向和尚请求说:"借用和尚的道行,来供应军费,可以吗?"和尚说:"没什么不可以的。"李抱真说:"你只要说选择哪天在球场上焚身,我事先在刺使住宅里挖一条地道和球场连通起来,等火烧起来,你就偷偷地从地道里出来。"和尚高兴地答应了他。
众人于是照着商量好的办法传出消息。李抱真命令人在球场上堆积木柴准备好油脂,为他准备了七天的道场,连日点灯烧香,佛教赞歌唱得一阵高一阵低。李抱真也领着和尚进入地道观看,以消除其疑心。和尚就登上佛坛,拿着香炉,对听众讲授佛法。李抱真率领着监军、幕僚和部将在坛下顶礼膜拜,把施舍的钱堆在坛的旁边。自此后,官民们也连续施舍。施舍的钱财能有一亿钱以上。
道场做满七天,李抱真就送上木柴,泼上油脂点火,敲钟念佛。他事先已经秘密地派人填塞了地道。不一会儿,和尚无法逃脱,与木柴全成了灰。数日后,登记得到的钱财,被李抱真用车子送进军资库。他另外寻求了几十粒舍利子,造了一座塔贮藏起来。《智囊全集》亦记载此事。
笃信巫祝
李抱真晚年长期患病,相信吉凶征兆,有人叫他冲冲邪气。而巫婆、神汉又迷惑李抱真,让他请求降低官爵来驱除邪祟。因此,李抱真共七次上奏章辞去司空之职,被降授为检校左仆射。
金丹送命
李抱真晚年宠信道士,妄想长生不死。有位叫孙季长的道士,为李抱真炼制金丹,欺骗他说:"服用金丹后就可以成仙。"李抱真于是任命他为幕僚。
李抱真对此坚信不疑,多次对部将说:"这金丹秦始皇、汉武帝都没得到,只有我碰到了。今后我要去朝拜上清宫(传说中仙人的居所),不能再与诸位共事了。"他又曾梦见自己骑鹤升天,醒来后就命人雕刻一只木鹤,自己穿上道服练习骑坐木鹤。
李抱真临终前不久,竟已服下了两万粒金丹。因此导致他的肚子发硬、无法进食,差点死去,好几天都不省人事。道士牛洞玄用猪油、谷漆(泻药)为他泄清金丹,病情才略有好转。孙季长又说:"差点就要成仙了,为什么要放弃呢!"李抱真于是又加服了三千粒金丹,结果一会儿便去世了。
史料记载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六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纪三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七·唐纪四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八·唐纪四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唐纪四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一·唐纪四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