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梯寺
木梯寺 |
中文名稱;木梯寺 地理位置;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 著名景點;桐樹灣,松樹灣 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年代;漢代 |
木梯寺位於甘肅天水武山縣城西南約30公里的馬力柏林山山腰,山勢險峻,茂林疊翠,石窟、寺廟宛如顆顆明珠,掩映在綠蔭之中,石窟四周懸崖峭壁,僅有北側一 山門可入寺內。相傳入寺無路可走,在山門口絕壁之上,安置一木梯,人們攀梯入寺,故名"木梯寺"。 據代重建木梯寺序記載:"龍川東北有名山曰木梯寺,初建於漢,自唐迄今,歷代經營,內有"十殿九洞二磚塔"二塔已無跡可考,最西有天然石佛一尊,較伏羌大佛略小。寺內現存窟龕18個,殿堂四座,造像80餘尊,壁畫234幅2100平方米。內容廣,碉飾多變,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尤以五、七、十六窟規模最大,保持原作風貌。造像有魏唐遺風,其中,宋代作品為全寺精華。2006年該寺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2020年2月,為致敬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木梯寺景區自恢復營業起一年內都對全國醫務工作者免門票。
目錄
木梯寺簡介
木梯寺石窟在武山縣城南35公里石渭山。山勢南北走向,崛起一峰,高千米。三面懸崖絕壁,沙河繞流北去入渭水。洞窟開在距山基200米的懸崖峭壁上,橫跨九梁十溝,長500米。[1]
有崖窟、摩崖龕、走廊、自然崖龕,均置木構遮檐,北側鑿山門。現沿盤山小徑登山門。尚存洞窟18個、殿堂4座、塑像80餘身、壁畫2100平方米。始建於北魏,後經歷代重修。大佛閣有唐代彩塑大佛,高14米,又名大佛寺。峰巒遍生林木野花。寺北5里屏風山有一窟,壁畫具有唐代畫風。木梯寺石窟位於武山縣城西南35公里處的馬力鄉石渭山。該寺依山建造,石窟開鑿在離地面千餘尺的半山腰上,三面為懸崖絕壁,僅北側設鐵山門一處可通寺內。原於絕壁處置木梯,供人們攀登入寺,故名木梯寺。木梯寺明洪武初年重建。從現存窟龕造像風格來看,有一部分頗具北魏、唐代風格。其中五號窟高4.9米,寬6.7米,深5.4米,方楣穹官窿頂。全寺以古窟龕為主的建築群還有主皇閣、三官殿等10餘座建築。1981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造年代
木梯寺石窟具體建造年代已無籍可考,據明代重建寺序(木牌)載:"隴川東北有山,曰林寺,又曰木梯寺。"初建於漢,自漢迄唐300餘年,歷代有經營。"明洪武初年經林僧黨郁剛重建。""自萬曆十五年,有平涼府隆德縣居士任演明捐資重修。"據研究木梯寺在明代前已有石窟造像,從現存窟龕造像風格看,有一部分頗具北魏、唐代塑像風格,是研究我國石窟藝術的寶貴實物資料。[2]
石窟特點
木梯寺石窟開鑿在半山腰上,四周如天塹,離地千餘尺,南北橫跨九道梁十條溝,長約500多米。這裡三面都是懸崖峭壁,只有北側有山門能入寺內,相傳原在絕壁上架有長達數丈的高大木梯。木梯寺石窟究竟建於哪個年代還需要考證,但明代重建寺序卻這樣記載:隴川東北有山,曰林寺,又曰木梯寺。初建於漢,自漢迄今三百餘載,歷代經營,內有十殿九洞二磚塔。二塔已無跡可考,最西有天然石佛一尊,較甘谷大佛略小。明洪武初年經林僧黨都剛重建。萬曆十五年,有平涼府隆德縣居士任演明捐資重修。 木梯寺現存石窟十八個,殿堂四座,內有彩塑神像八十餘身,壁畫234幅,繪畫面積400平方米。其中七個窟室面貌古樸,藝術價值較高。
木梯寺內以古窟龕為主的建築群還有玉皇閣、三官殿、無量殿、雷神殿、魁星閣、南海菩薩殿等10餘處建築。所有建築都依山而建,因山體陡峭,佛殿都較小,且採用窟殿結合的建築形式,每一廟宇都匠心獨運,別具風格。佛像從大佛殿中的釋迦牟尼像到小佛龕中的佛、菩薩、金剛、力士、飛天等,都栩栩如生,其中以"翹腳菩薩"最為著名,身稍左側,右手撫撐在石上,左手放在膝蓋上,五指自然下垂;一雙秀麗的赤腳,右腳踩在地上,像是輕輕踏着花蕊,左腿彎曲上翹踩在石頭上,仿佛是一位風姿綽約,溫柔瀟灑的妙齡女郎。與那些莊嚴肅穆的佛像不同,生活氣息極濃,既具少女的嫵媚,又具女神的儀容,讓人感到十分親切。
其中第5、7、9三窟規模較大,保持較好,7號窟有塑像8尊,風格別具中唐到五代特點,而與此迥異的是16窟則具有濃郁的唐塑風格,其餘各窟均具典型的宋塑風格,為全寺的精華,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每窟都有方形平頂、方楣窿頂、四面坡頂和矩形等。窟內塑體技巧精超拔俗,以其獨具古風兼承傳統的形式,為木梯寺現存塑像中的珍品。
五號窟
五號窟高米,寬米,深米,平頂,規模宏大。窟內大型造像十一尊,燃燈主佛身高米,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作演法定印,其餘為如來佛、明王佛、文殊、普賢、弟子迦葉、阿難、侍女,最後兩尊牛王和土地神,是典型的宋代塑作。其餘九身都是石胎泥塑,與洞窟同出一世,呈現出濃厚的唐宋遺風,只不過宋人做過修飾而已。只有站立在主佛身邊的羅漢、供養人、侍女的造型更為生動、耐看、富有人情味。這尊供養人,兩腿並立,雙手捧缽,面帶溫情,身姿秀美,動態自如,與其說她是一位虔誠的教徒,不如說她是一位溫情而樸實的民間少女。這位護法牛王神,頭戴窮生帽,身穿素旗袍,外貌視之,活像一成年書生,但從他緊束的腰帶、雙手反握拳頭的架勢,卻顯示出她威力無窮,氣狀山河,渾身是勁的剛健形象。進一步表明民間藝人與供養人、侍女、力士的感情比那縹緲的天神更加深切。
七號窟
七號窟略小於五號窟,形制類同,可以看作是繼五號窟之後開鑿的。內有塑像八尊,坐五立三,主佛釋迦牟尼結跏趺坐須彌座上,作大無畏定印,其餘為彌勒佛、迷陀佛、四菩薩、一羅漢。尤以菩薩單腿盤坐於束腰仰俯蓮座間,一腿伸下蓮台,足踩蓮蒂,身軀側仰,泰然自如。她那閒雅坦然的神情在肥大坐佛的襯托下竟產生了異樣的藝術效果。
九號窟
九號窟長、寬、高均為米,穹廬頂,雖規模不大,卻在木梯寺中別有風度,獨具一格。內塑座佛三尊,菩薩四尊,羅漢三尊。主佛高髪髻,面部豐盈清秀,眼若纖月,眉作半弧,嘴角上翹,是北魏後期的造像風格。尤其是那以穹廬頂作成的寶蓋形,浮雕的天花藻井正是北魏後期帝佛同一的標誌。
十六號窟
十六號窟也就是大佛閣,位於松樹灣最高處,為天然敞開窟。內塑大佛一尊,菩薩兩尊,這尊唐代大佛身高8米有餘。基本保持了原貌,是甘肅省十大佛像之一。木梯寺大佛比例勻稱,結構合理,大佛垂腿端坐,雙目微含,凝視着遠方,佛的慈善、恢弘大度全然可感。木梯寺石窟龕的分布依山就勢,一般都是先在峭壁開鑿空地,然後在空地上鑲嵌建造而成。其寺內窟龕設計獨特,構造精巧,塑像神態逼真,生動含蓄;塑作內容廣泛,取材豐富。塑作技法靈活多變,以石胎泥塑居多。四周及天花板繪有佛教故事,傳神地描繪出古代人的生活與精神追求。
除這些石窟塑像外,木梯寺內還有玉皇閣、祖師殿、三宮殿、藥王殿、魁星閣、靈官殿等明清建築。它們散建在絕壁松林間,為千年古剎平添了神秘和靈秀。
"追溯木梯越秦漢,魯班輩輩雕佛仙,風光無限廬山遜,疑是五嶽聚隴天,"雖然人們至今對木梯寺始建的確切年代沒有完全考證清楚,但其巍峨秀麗的山色,宋代的典型塑作卻絲毫不減當年"寧遠八景"的雄風,也正是這些保存完好,北魏、唐、宋、元、明、清各代風格具全,創作手法精湛、文化內涵豐富的石窟塑像,使木梯寺成為武山縣又一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免費政策
2020年2月,為致敬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景區自恢復營業起一年內都對全國醫務工作者免門票。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木梯寺,一個必須去看看的地方 , 快資訊 2021-05-28
- ↑ 「人文」木梯寺:千年的守望 , 快資訊 202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