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板水印
木板水印-(100種中國符號-17)
木版水印專業學名為“古代彩色版畫印刷術”,集繪畫、雕刻、印刷于一體,是對中國書畫精品進行高倣真複製的傳統工藝。
張愛玲小說名篇《金鎖記》開頭的一段描寫:「年輕的人想著30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球,陳舊而迷糊。」細膩的文字流淌出淡淡的海派與風雅韻味,更讓人要問「朵雲軒」這個到底是啥?「朵雲」是書信的雅稱,自光緒26年創立算起,以製作信箋、畫箋聞名於世的朵雲軒,其木版水印技藝,已有100多年的歷史。[1]
木版水印字畫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遠在唐代,單色木版印刷已經具有相當水平。明末以十竹齋為代表的“餖版”、“拱花”等套色疊印,表明技術有了更大的進步。
它集繪畫、雕刻和印刷為一體,根據水墨滲透原理顯示筆觸墨韻,既可用以創作體現自身特點的藝術作品,也可逼真地複制各類中國字畫。
目前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單色木版水印作品,是唐代咸通九年(868年)王階所刻《金剛經》,看那些精美複雜的線條,一千多年前,已經逆天。
2008年6月14日,上海朵雲軒木版水印技術繼北京榮寶齋木版水印後,列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由於這項技藝始終基於手工進行,所以中國目前純粹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繼承和發展。
目录
千年榮耀
木版水印最早並不叫木版水印,它的前身是中國古代的雕版印刷術,從隋唐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不過那時大多是用來印製佛經佛畫,有錢有權才能印得起。
除了佛教外,雕版印刷的內容種類繁多,涉及歷史地理,農業醫學,小說話本,還有考古圖錄和畫譜。
木版水印前傳
木版水印源於雕版印刷術,可以追溯到隋唐時代,宋元時多用於書籍插圖印刷,明末時期創造出“ 餖版 ”“ 拱花 ”等複雜工藝。“餖”為堆疊之意,“餖版”術即彩色套版套印技藝,按畫稿上的不同色彩雕製成不同模版,再給各塊版上色依次進行套印或疊印。利用“餖版”術複製水墨畫可以達到亂真的境界,木版水印作品也收穫了“ 次真跡一等 ”的高評價。這項技藝不僅保存了傳世名作,也讓普通人可以欣賞和收藏國畫大師的傑作。
木版水印的基本工具仍由技師親自製作,並通過口傳心授,代代相傳。譬如水印所用的棕刷、棕耙,雕版所用的拳刀、圓刀等皆是如此。但作為一門技藝,木版水印又從誕生之始就有著順應時俗的韌性。
不過還沒有多色套印技術,大多數還是單線墨印,然後用筆敷色。 宋代之後,民間刻印坊漸漸多了起來,中國古代雕版印刷的商業發展,就是這個時候開始形成的。
五代十國時期,雕版手工業繼續壯大。圖面更加豐滿,線條工整穩健,出現了獨幅的、彩色的版畫。
南宋景定年間的《梅花喜神譜》是我國歷史上雕印的第一部畫譜,作者宋伯仁,獨創了書籍形式的畫譜。
元代時期,繪畫風格發生了變化,從重彩細筆逐漸轉向了水墨淡彩。版畫也受此影響,構圖更加生動活潑,背景會勾勒幾筆樹木山石、遠山雲氣,更有藝術性。
明朝弘治年間,北京書肆刻了一部《西廂記》,插圖竟然有150幅,版面占了253頁,戲劇場面精到成熟,通俗易懂,很有感染力。
這些都是木版水印的前傳。而真正對現代木版水印產生極大影響的,是明代萬曆、天啟、崇禎年間的彩色雕版印刷術。
古代彩色版畫印刷術
明代有一種叫做「餖版」的技術, 就是木版套色印刷。
通過對一幅畫面不同顏色、線條、皴法的分解,繪製成一套套版稿,再雕刻成印版,根據畫面色彩構圖的複雜程度不同,雕版的的數量也不同,少則七八塊,多則上百上千塊。
這個工序,跟現代的木版水印非常接近。
水印字畫是中國傳統特有的版畫印刷技藝。
另有一種技術,叫做「拱花」。「拱花」就是把木版雕刻好,但是不在版上敷色,只將紙張「硌」出稍微凸起的花紋,就像淺浮雕一樣。這樣印刷從平面到了立體,是一大突破。
明代木雕版畫受到文人畫影響,風格既有大氣豪放,也有工緻細膩,風格不一,但總體達到了歷史最鼎盛時期。
清朝時期,雕版印刷更加普及,五彩繽紛。木版年畫、戲曲小說、人物像傳、畫譜箋紙、甚至名勝遊記,都用了雕版印刷技術。
再現了原畫風采,筆致繁而不亂,自出版後很快傳到日本。[3]
一門絕技再現國畫神韻
清代時,用雕版技術印製詩箋,再魚雁往來是非常有文藝逼格的行為。因此,從清末到民國,餖版印製的詩箋數量巨大,品類也包羅萬象,人物、花鳥、花卉、蔬果、草蟲、山水、彝器、古玉、漢瓦唐畫,應有盡有。
20世紀30年代,在古代雕版印刷技藝的基礎上,用木版、水色複印了明代版畫《十竹齋箋譜》。印製的原稿大多是當時北平畫壇的名家所繪,如齊白石的花卉二十種,吳待秋的梅花箋,張大千、溥心畬合作的山水箋,可謂陣容強大,非常用心,此作一經問世,便名噪一時。
魯迅評價這套《十竹齋箋譜》時說:「紙墨良好,鐫印精工,近時少見,名鑒者知矣。」並與鄭振鐸一起將其編入《北京箋譜》。
1943年,張大千首次與榮寶齋合作木版水印大幅畫稿——擬敦煌莫高窟《供養人》,複製了工筆重彩的人物畫,北京榮寶齋由印刷小幅箋紙向複製中國畫的過渡,也是最早的成功之作。
但榮寶齋並未止步於此,而是將重心逐步轉移到古代名畫精品上。 正是這個決定,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宋徽宗摹本的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南宋馬遠的《踏歌圖》等中國傳世名畫,都有了木版水印作品。木版水印的技藝,也因此達到了它黃金時代的巔峰。[4]
木版水印--工序
木版水印有四步工藝,根據原作筆觸設色用毛筆依樣分版“ 勾描 ”,用刀具刀法進行“ 刻版 ”,在宣紙或畫絹上“ 水印 ”,最後“ 裝裱 ”。[5]
這是手口相傳的技術活,有其獨門秘笈,經驗無比重要,背後是木版水印技師們經年累月磨礪出的手藝和耐心。正如傅雷在1960年寫給傅聰的家書中說:“木刻水印在一切複製技術中最接近原作,工本浩大,望珍視之。”
木版水印最珍貴之處在於:它能夠最大限度地複制原作,忠實於原作,複製水平之高,有時到了無法分辨原作與復製品的程度,成為“下真跡一等”的藝術瑰寶。
木版水印能達到這樣的藝術高度,奧秘就在它的三道工序上。
第一道 - 勾描
這個步驟其實就是臨摹,區別是用「版」來代替「畫筆」。好的木版水印作品,要求儘量不要用筆在紙上補色,而是全部用「版」代替「筆」完成整個印刷過程。[6]
畫稿要按不同的筆觸、顏色進行分版,同一色調的筆觸為同一版,有多少顏色層次,就要勾描多少張稿子,分成幾套版。 勾描非常考驗畫師的耐心,它要求「忠實」,不要求「個性」。
為了忠實原作,勾描的線條和輪廓,要用墨線分別勾在半透明的燕皮紙上。
分版勾描先由技師分色定版,即把畫稿上所有同一色調的筆跡分別勾在一張膠版上,畫面上有幾種色彩即分出幾套版,然後按照分就的套數用墨線勾在雁皮紙上。
第二道 - 雕版
勾描完畢的畫稿需要在木版上雕刻。木版材質多為梨木,因為它的木性比較光滑平整,軟硬適中,好下刀。
雕刻工匠需要「操刀如筆」,靈活地掌握走刀力度,控制刀的走向,以將畫稿線條的轉折頓挫表現出來。
明代李克恭稱雕版技藝“刀頭具眼,指節通靈”。
刻版人員先將勾描好的雁皮紙反貼在較堅硬的木板上,再參照原作,惟妙惟肖地把原作之技法、神韻雕刻出來。
第三道 - 印刷
印製是最為精妙的一道工序,分為「刷、撣、壓」三項技藝。
印刷的技巧說起來似乎並不復雜,用棕刷、毛筆把水墨和顏色撣刷在刻好的木版上,將畫紙覆蓋其上,以棕耙砑印,如此往復成百上千次,最終疊印出堪比原作的木版水印作品。
無論是分色勾描、雕版還是印刷,在這所有的步驟中,都需要技師隱去自我。
①「刷」。
是指用棕刷蘸色刷到木版上。要根據水分濃淡乾濕以及線條粗細疏密不同,隨時變化手法,正反轉側,輕重緩急。力度不能太大,否則顏色都被帶跑了,刷不到版上。
②「撣」。
是指用毛筆蘸取不同的水色在木版上撣色,即上色。通俗說就是把畫家作畫的過程再現到木版上,而不是紙上。
③「壓」。
就是用耙子在紙背上以合適的快慢節奏和力度按壓,將木版的水色壓到紙上。力度太大,紙面會出現版痕,就是不合格的作品。
除技藝方面,每個印刷技師都需要掌握繪畫理論,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們印的畫,了解畫家下筆的順序,墨色的濃淡乾濕,顏色深淺。
三個工序互相配合得天衣無縫,最終才能成就一幅完美的木版水印作品。]</ref>獨覽天下 - 繁華精妙三百年——從《韓熙載夜宴圖》品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ref>
水印的技巧說起來似乎並不復雜,用棕刷、毛筆把水墨和顏色撣刷在刻好的木版上,將畫紙覆蓋其上,以棕耙砑印,如此往復成千上百次,最終疊印出酷似原畫的作品。
但實際上,看似簡單的幾個步驟中玄機密布:每一次套版時手工固定的位置都要非常精準,每一次拉開紙張時的力度和方向都要做到完全一致,任何的失誤都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撣色、砑印的手法、色彩的運用、水分的控制處處都是學問。
因此,即使是刻得上佳的木版,不同的水印師傅印出來效果都不一樣,這並不僅僅是熟練與否的差別。
木版水印--作品
《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全長340cm,高30cm,46個神態各異的人物,共刻版1667塊,印刷6000多次才能印製一幅成品。[7]
泛舊的絲絹,濃而不俗的色彩,細如髮絲卻不露刀痕的線條,被故宮博物院定為「次真品」。
《韓熙載夜宴圖》工筆極細,多是重彩,僅韓熙載一人的鬍鬚、眉毛就要四套版,且非常細膩。如果勾描線條基礎不好,莫說神態,就是走線都走不直。負責《韓熙載夜宴圖》臨摹和勾描工作的是榮寶齋的老技師陳林齋,作為古畫臨摹複製專家,擅長傳統人物畫、仕女和孩童,有“小孩陳”之稱。
據說他臨摹後,故宮對原作進行沖洗揭裱,使原作色度和氣韻減退,遜於摹本,故有人曾誤將摹本當作原作。
《夜宴》當時一共印製了三十五版,榮寶齋再次「木版水印」申遺十周年作品展中展覽的是其中的第十七卷。[8]
《清明上河圖》
北宋畫家張擇瑞《清明上河圖》木版水印作品
5米多的長卷,1643個人物,雕刻1000多塊木版,一塊雕版最長需要刻10天,歷時五年完成。
神乎其技
上世紀50年代,齊白石到北京榮寶齋,參觀以自己的水墨畫《蝦》為母本印製成的木版水印作品。
當時北京榮寶齋[9]的經理侯愷,在白石老人面前同時掛了兩幅畫作,對老人說:其中一幅是他的真跡,請他分辨一下。
齊白石站在真跡《蝦》和木版水印複製品前仔細比對了很久,震驚於連自己都分不出真假,搖頭嘆服道:「這個……我真看不出來。分不清,分不了啊!」
榮寶齋內,齊白石的《山居圖》木版水印與真跡並列放置,還真難分得清哪是真跡呢! [10]
木版水印的巧奪天工,確實也能讓初見的人驚為天人。[11]
走進法國切努斯基博物館
2017年12月17日,在法國巴黎切努斯基博物館,參觀者在杭州十竹齋藝術館館長、十竹齋木版水印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魏立中(左二)的指導下體驗“木板水印”非遺技藝。
木板水印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魏立中攜其作品“四美圖”、“二十四節氣”等來到法國巴黎切努斯基博物館,向參觀者介紹並演示“木板水印”非遺技藝。木版水印專業學名為“古代彩色版畫印刷術”,集繪畫、雕刻、印刷於一體,是對中國書畫精品進行高仿真複製的傳統工藝。[12]
後記
被當做真跡拍賣!
木板水印作品竟多次被當做真跡拍賣!
2006年秋季的一次拍賣會上,一幅署名“白石老人”的《荷花蜻蜓》圖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從筆墨、線條、色彩上來看,這張用筆老辣、墨韻豐富的作品堪稱齊白石晚年佳作。於是,鑑定師毫不猶豫地將此畫估價18~22萬元,並赫然印上了拍賣圖錄。[13]
然而,未久一個電話竟讓拍賣行大跌眼鏡。原來,這張極為精彩的《荷花蜻蜓》,竟然是上世紀50年代朵雲軒用木版水印技法複製而成,其製作成本僅800元!
最早有日期的雕版印刷書《金剛經》
世界現存最早的有日期的雕版印刷的書是《金剛經》。
《金剛經》,經卷最後題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樣。868年,唐咸通九年,這件由7個印張粘接而成、長約1丈6尺的《金剛經》卷子,圖文風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純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這本《金剛般》卷子也被英國圖書館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書籍。此經原藏敦煌第17窟藏經洞中。
參考資料
- ↑ ifuun - 朵雲軒木版水印丨刻刀雕乾坤,水墨印芳華
- ↑ 新浪網 - 上海的非遺有多美?60部微電影紀錄片《海派百工》告訴你
- ↑ 搜狐文化- 南宋中國四大發明的外傳
- ↑ 壹讀 - 木版水印技藝
- ↑ 新浪網- 木版水印:複製的藝術
- ↑ 南方都市報 - 木版水印:畫家是畫在紙上,我們是畫在版上
- ↑ 新浪網-木版水印:複製的藝術|韓熙載夜宴圖|
- ↑ google圖書(傳統工藝卷)—“小橘燈”非遺文化普及讀本
- ↑ 榮寶齋官方网站 -木版水印工藝
- ↑ 民間故宮”榮寶齋--文史--人民網
- ↑ 自由微信- 刀長了眼,手通了靈——有種神技,叫木版水印
- ↑ 中視網- 中國非遺"木板水印"走進法國切努斯基博物館
- ↑ 墨池文化 - 它的木板水印作品竟多次被當做真跡拍賣!
- ↑ 中時電子報- 原來敦煌海量珍貴文物 百年前被他們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