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贾科莫·普契尼 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

普切尼,全名贾科莫·安东尼奥·多米尼科·米歇尔·塞孔多·马利亚·普契尼(意大利语:Giacomo Antonio Domenico Michele Secondo María Puccini)。是一位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著名的作品有《波希米亚人》、《托斯卡》与《蝴蝶夫人》等歌剧,也是世界上最常演出的歌剧之一。这些歌剧当中的一些歌曲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化的一部份,其中包括了《贾尼·斯基基》的《亲爱的爸爸》与《图兰朵》中的《今夜无人入睡》在内。1924年11月29日,贾科莫·普契尼逝世,享年66岁。[1]

目录

个人介绍

普契尼于1858年12月22日出生在意大利路卡的一个音乐世家。贾科莫·普契尼是十九世纪意大利继威尔第之后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是“真实主义”的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

普契尼的父亲在他5岁时去世,所以他被送到叔叔福图纳托(Fortunato Magi)那里来学习音乐,但是福图纳托却认为普契尼是个没有修养且粗俗的学生。[2]后来普契尼成为卢卡教堂的风琴演奏家与唱诗班教师,但是直到观赏了著名的歌剧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之后,普契尼才决定当一位歌剧作曲家,而为了欣赏这次歌剧演出,他与朋友徒步18.5英里(30公里)前往比萨。

因为普契尼得到了奖学金与一位亲戚的帮助,于是在1880年进入米兰音乐学校(Milan Conservatory)就读,在浪漫派作曲家庞开利(Amilcare Ponchielli)及巴齐尼(Antonio Bazzini)的指导下学习作曲。在普契尼21岁的这一年,他创作了《安魂曲》(Messa),标志着普契尼家族与卢卡的基督教音乐长久合作之下的巅峰。虽然普契尼将这部以天主教弥撒为背景的作品命名为安魂曲,但如今却以《光荣弥撒》(Messa di Gloria)而闻名。这个名称是技术性的以头两位角色(Kyrie及Gloria)来命名,而忽略其他角色。

这个作品也隐约透露普契尼成为剧作家的迹象,因为他在舞台上展现出了戏剧化力量。男高音与男低音的独唱者在咏叹调上具有爆发力的演出,的确是比教堂音乐更加类似歌剧的。因为它所拥有的管弦乐编曲及戏剧般的力量,所以普契尼的《安魂曲》常常被拿来与威尔第的《安魂曲》(Requiem)相提并论。

1883年他创作了毕业作品《随想交响曲》,随即又完成了他的两部早期歌剧《群妖围舞》和《埃德加》。

1893年,他完成了堪称他一生中的一部重要作品《曼侬·列斯科》。这部歌剧由当时年仅二十六岁的著名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指挥,在都灵歌剧院举行了首演,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开始奠定了他作为著名歌剧作曲家的牢固地位。此后,他陆续创作了许多歌剧作品,最著名的有《波西米亚人》、《托斯卡》、《西方少女》、《蝴蝶夫人》、《燕子》、三联剧《修女安杰丽如》(第一)、《贾尼·斯基基》(第二)、《外套》(第三)等等。晚年普契尼又根据中国故事创作了歌剧《图兰多特》,遗憾的是这部歌剧没有写完,作曲家便去世了。遗留的部分由作曲家阿尔法诺续写完成。

1924年11月29日,普契尼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不幸逝世,终年六十六岁。

创作历程

1880年普契尼入米兰音乐学院,从A.蓬基耶利A.巴齐尼学习1883年毕业,他的毕业作品《交响随想曲》获得好评。他的老师蓬基耶利看出他的才华更适于舞台音乐的创作,于是请人根据《吉赛尔》的题材为他编写歌剧脚本,参加歌剧创作比赛。普契尼写成独幕剧《群妖围舞》 ,虽然落选,但在米兰上演时却获得好评。他的第 2部歌剧《埃德加》由于脚本不佳,以失败告终。他由此认识到,歌剧的成功有赖于好的脚本,它应该吸引人、震惊人、感动人。这种追求,成为他后来作品的戏剧结构的重要特色。

1893年,普契尼根据法国古典名著A.普雷沃的《曼侬莱斯戈》写了1部同名歌剧,在都灵上演。虽然这部作品不如法国作曲家J.马斯内写的同名歌剧成熟。但是许多方面标志着作者的创作个性、艺术风格和思想倾向正在形成。作为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普契尼在创作题材和内容方面,致力于表现普通人的情感和命运,真实地揭露社会的不平等、不公正,将满腔同情寄予那些心灵美好却遭遇悲惨的小人物。他笔下塑造得最成功的,是一系列感情丰富、悲剧性的妇女形象。《曼侬莱斯戈》的结构灵活,采用多变的朗诵调和管弦乐交织而成的贯串发展手段,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和地位,音乐的地方色彩浓郁。作者从此一举成名。以后,普契尼连续创作了3部最重要的作品。

1896年,普契尼根据法国作家H.米尔热的小说写的歌剧《波希米亚人》在都灵首演。普契尼的着眼点不在于描绘巴黎拉丁区落魄的艺术家们放荡不羁的生活,而在于描述绣花女咪咪与诗人鲁道夫的纯真爱情的悲剧。剧中没有戏剧性展开的大段咏叹调、重唱、合唱,而是在贯穿发展的织体中加进篇幅不大的独白、灵活的歌唱性的朗诵调和尽情吟唱的段落。他用主导动机巩固各场之间的联系,并且初次运用印象派的色彩和声。这部歌剧很受听众欢迎。

1900年,以V.萨尔杜的剧本改编的歌剧《托斯卡》在罗马上演。这部歌剧是以法国大歌剧风格写的,它反映了历史英雄的题材。主导动机发展丰富,有充分展开的大段二重唱,和声复杂,终场写得很富于效果。1904年,普契尼根据D.贝拉斯科的剧本写的歌剧《蝴蝶夫人》在米兰拉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这部作品又回到室内风格的抒情歌剧上来,不追求描述外在事件的舞台效果,集中刻划女主人公的复杂心理。由于剧情的社会背景是日本,在音乐上渲染了东方情调,运用了真正的日本曲调和五声音阶,而在配器上则借鉴了印象派的音响造型手法。上述3部歌剧,被搬上世界各国舞台,至今盛演不衰。

后期作品

普契尼后期的作品有明显的自然主义色彩,追求离奇的情节、刺激性,或表现暴力。如1910年在纽约上演的《西部女郎》 ,运用了美国黑人的拉格泰姆音乐,印第安的歌词,美国西部色彩浓郁;但场面与音乐的联系不紧密,如今很少演出。普契尼的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取材于C.戈齐的神话剧,在这部作品里他坚持了创作的现实主义原则,摆脱了原著的象征性,使全剧充满生活气息,人物都是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他在这里一反过去常取的抒情室内风格,恢复了几乎被人忘却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有雄伟的合唱,辉煌的独唱段落,丰富多采的音响效果等。由于戏剧的背景是古代中国,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曲调,但其他方面并无中国特色。剧中,他广泛运用了欧洲的古调式,有些表现性强的场面,运用现代和声,形成不协和的多调性结合。可惜写到第 3幕时普契尼由于心脏病突发而逝世。剩下的部分由他的学生F.阿尔法诺根据他的草稿完成。该剧于1926年首演,大获成功。

从20世纪20年代起,在意大利音乐创作中,意大利歌剧已经失去了主导的地位。普契尼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现实主义传统人道主义精神,但往往带有悲观和宿命的色彩。普契尼发展了威尔迪晚期的艺术成就,不断探索革新艺术表现手法。他借鉴各民族乐派的成就,顺应时代的潮流,兼收并蓄了当代和声、管弦乐法、曲式等方面的新技巧,创造了意大利歌剧新的形象性的朗诵和咏叙风格;乐队担负戏剧性布局的作用,积极参加到舞台情节的发展中去;他力求使歌剧的戏剧性布局动力化,对20世纪的歌剧发展有巨大影响。

最后岁月

普契尼的最后一部歌剧是《图兰朵》又回到了他以往的形式,具有涉及阴谋、背叛、嫉妒和自杀内容的复杂情节,采用通常的材料。这部歌剧还刻画了三个小人物平、庞和彭。普契尼的早期歌剧一直以加利福尼亚和日本这种遥远的地方为背景,《图兰朵》是以皇帝统治的中国为背景。这部作品配乐优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舞台表演讲究,富有礼仪,有着更复杂的象征和谜语。当然,主宰整个歌剧的永远是活跃的戏剧性夸张、戏剧性变化和戏剧性形式。

普契尼从1921年上半年开始创作第一幕,但8月初听到卡鲁索突然去世的消息后十分震惊,以至于很长时间振作不起来,开始写第三幕时已经是1923年6月,到了1924年5月,创作又无法进行下去了,普契尼的喉病不断加重,最终发展为致命的喉癌。1924年11月,他在布鲁塞尔接受厂手术治疗,其时,他的皮包里仍装着《图兰朵》最后-幕的草稿,可惜手术失败了,临终前,他念念不忘的仍是《图兰朵》的创作。1924年11月29日,普契尼逝世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终年65岁。他去世时《图兰朵》还没有全部写完,后由年轻的同时代人佛朗哥·阿尔法诺完成。

该剧1926年4月25日首演于米兰的斯卡拉剧院,首演时只演到柳儿为保护心上人王子而自杀处。指挥放下手中的指挥棒,转身对观众说:"就在这个地方,作曲家永远地放下了他的笔"。

普契尼终究成了最后一位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的逝世结束了真正的大歌剧时代。自他以后确实没有人能在歌剧作曲方面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普契尼曾写道,"在我看来,一个艺术家就好像是一个透过眼镜观看美景的人,当他呼气时眼镜就被水汽弄模糊了,因而挡住眼前的美景。他拿出手帕擦他的眼镜,但刚一呼气,纯粹的美景又消失了。"普契尼最恨的莫过于带雾气的眼镜了。

普契尼一生写了十二部歌剧。他把音乐贯穿到整部歌剧中去,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也使歌剧的戏剧效果和音乐效果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歌剧作品

  1. ▪ 1884年 《群妖围舞》(Le Villi)
  2. ▪ 1889年 《埃德加》(Edgar)
  3. ▪ 1893年 《玛侬·雷斯考特》(Manon Lescaut)
  4. ▪ 1896年 《波希米亚人》(La bohème)
  5. ▪ 1900年 《托斯卡》(Tosca)
  6. ▪ 1904年 《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
  7. ▪ 1910年 《西部女郎》(La fanciulla del West)
  8. ▪ 1917年 《燕子》(La rondine)
  9. ▪ 1918年 《三合一歌剧》(Il trittico)
  10. ▪ 1926年 《杜兰朵公主》(Turandot)

人物评价

真实主义源于左拉易卜生的自然主义。它取材于日常生活,反映普通人的悲剧生活,可说是对瓦格纳理想主义的反判。他们细心观察身边人物,希望毫不夸张地反映他们的生活,这使得他们的作品满怀同情,旋律优美,和声清新,有着浓郁抒情色彩。但真实主义在艺术上又追求紧张的戏剧情节和夸张的情绪,这就使他们的歌剧的情节又往往带有传奇的性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普契尼领导歌剧进入了新的时代,他取得了国际性的成功。普契尼大胆地将意大利传统中自由的旋律和现代音乐的新要素结合起来,创作出了色彩丰富、细腻婉转的管弦乐。他的作品充满异国情调,剧情紧凑,题材罕见而又吸引观众,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所以世界各大歌剧院每逢歌剧季必定排出普契尼的作品,而爱乐者也总是乐此不疲,前往剧院观赏一出又一出的杰作。他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是“真实主义”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在普契尼的推动下,意大利作曲家们创作出了大批以各地乡村生活为主题,具有新的演唱风格的真实主义作品。

普契尼歌剧的三个重要特点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歌剧艺术中,广泛流传着“真实主义”的思潮,普契尼是“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在自己的创作中,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传统歌剧的表现手法,并以他对歌剧艺术形式本质上的深刻理解,使得歌剧在戏剧性的表现以及剧情与音乐的贯穿发展中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一切都体现在他那富有创造性的优美流畅的旋律和对多声部音乐那丰富多彩的技术超群的艺术处理上。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艺术实践,使歌剧的戏剧效果和音乐效果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使演员和观众之间达到了十分融洽而有益于理解的交流。[3]

一、内容朴素真切,情感真挚动人  

普契尼创作的歌剧内容大多数表现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以及悲欢离合的故事,他善于从朴素平凡的市民生活中找到激动人心的情节,抓住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之情,带着一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同情”之心,予以生动而具体的描绘,如《艺术家生涯》(LaBoheme)描写巴黎拉丁区一群穷困潦倒的青年艺术家的生活,叙述了诗人鲁道夫和绣花女(咪咪)的爱情悲剧。歌剧《托斯卡》(Tosca)叙述画家卡瓦拉多西掩护爱国志士而被忠于爱情的歌唱家托斯卡误解,最后双双死去的故事。歌剧《蝴蝶夫人》描写的是美国海军军官平科尔顿辜负日本艺妓乔乔桑的爱情,以致乔乔桑自杀身亡的故事。这三幕歌剧是普契尼创作中占中心地位的三部歌剧,它们的情节都单纯而直截了当,发展线条清晰而有逻辑,使观众的感情能够随着歌剧的发展而起伏。

普契尼的歌剧情节动人,侧重写强烈的感情,有鲜明的生活背景。如《艺术家生涯》第一幕,咪咪的娇美迷住了青年诗人鲁道夫的心,他唱起动人的咏叹调《冰凉小手》,接着咪咪以天真活泼而深情的曲调唱起《人们叫我咪咪》,表现了她初恋时的愉悦心情。在第二幕,鲁道夫因没有钱给咪咪治病而痛苦地唱起了著名的咏叹调《咪咪是风流姑娘》,咪咪就像听到了死刑的宣判一样,她唱起了悲惨的短歌《再见》,之后两人又唱起了著名的重唱《再会吧,甜蜜的爱》,表现了咪咪向鲁道夫告别时的悲痛和鲁道夫的温语相慰和他们重温旧梦,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在《蝴蝶夫人》这部抒情性的悲剧中,在第二幕平科尔顿回国后,忠于爱情的蝴蝶夫人不停地幻想着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丈夫乘兵舰归来时的幸福情景,她面向大海,深情地唱出著名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细致地揭示了蝴蝶夫人内心深处对幸福的强烈向往,形象地勾画出她盼望丈夫回来迫切而真挚的心情。

二、旋律优美流畅,富于民族特色 

普契尼的创作虽然受到不同流派的影响,但是他从未脱离民族的传统,而且也从来不放弃自己的独创性,特别是在旋律的创作上,他的旋律赋予表情力量,而且很流畅,易于上口,易于记忆。普契尼使宣叙调也具有优美的音乐律动,他认为没有鲜明动人的旋律就没有音乐,因而在他的歌剧中涉及了一系列感人肺腑的咏叹调。他在音乐语言及风格方面,积极汲取和采用富有民间地方色彩和风格的旋律,使之更加富有民族特色和生命力。如歌剧《蝴蝶夫人》中,普契尼在音乐上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桥》《狮子舞》《樱花》等日本民歌来表明蝴蝶夫人的艺妓身份和天真心理,具有独特的音乐色彩。他还巧妙地把日本旋律和意大利风格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丝毫没有给人以不协调的感觉。在《图兰朵》这部歌剧中,普契尼选用了中国民谣《茉莉花》的曲调,赋予该剧浓郁的东方韵味。这些咏叹调也反映出普契尼最擅长的是强烈的恋情,温柔亲切、哀婉动人、生离死别的感情状态和歌剧氛围,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三、丰富的音乐技法和随意板(Tempo rubato)的运用

在普契尼的歌剧中,音乐技法以吸收和运用当代新技术为准则,音乐语言非常丰富,特别是调式与和声方面比其他真实主义歌剧作家的作品,有很多新鲜的因素,不仅色彩丰富,而且随着剧情发展而变化:如用半音变化的和声表现情绪的高涨,用平行五度的和声写一定色彩的情景。如在《曼侬莱斯科》中就出现过瓦格纳式的和声及平行五度,受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影响采用全音节、附加六度和弦、增三和弦、不加准备和解决的不协和和弦以及平行进行。与传统的意大利歌剧一样,歌唱是最重要的因素,管弦乐一般为歌剧提供连续不断的背景,普契尼的配器十分细腻,最具特点的是在他的歌剧中俯拾即是的用器乐重复人声的歌唱。

普契尼作品的演唱风格,既不同于莫扎特又不同于威尔第,更不同于瓦格纳。和亨德二十七的巴洛克风格莫扎特时期的古典风格的严格的节拍进行相比,他的旋律的伸缩性很大,经常用随意板来演唱。往往在某个字、某个音、某一句上比实际音符唱得长些,有时又短些。节拍的进行不是持续均衡的,而且在一小节或一乐句中有快有慢,音值有伸有缩。这种随意板,在运用时要适度,这种适度感乃是衡量演唱者艺术修养及艺术气质的重要标志。

视频

蝴蝶夫人
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文版

参考资料

  1. 贾科莫·普切尼名人简历
  2. 贾科莫·普契尼 弹琴吧,2017-10-29
  3. 普契尼歌剧有哪三个重要特点? 搜狐网,2018-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