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春之胎動》是中國當代作家郭沫若的詩作。

目錄

作品欣賞

獨坐北窗下舉目向樓外四望:

春在大自然的懷中胎動着在了!

遠遠一帶海水呈着雌虹般的彩色,

俄而帶紫,俄而深藍,俄而嫩綠。

暗影與明輝在黃色的草原頭交互浮動,

如象有探海燈在轉換着的一般。

天空最高處作玉藍色,有幾朵白雲飛馳;

白雲的緣邊色如乳糜,叫人微微眩目。

樓下一隻白雄雞,戴着鮮紅的柔冠,

長長的聲音叫得已有幾分倦意了。

幾隻雜色的牝雞偃伏在旁邊的沙地中,

那些女郎們都帶着些嬌慵無力的樣兒。

海上吹來的微風才在雞尾上動搖,

早悄悄地偷來吻我的顏面,又偷跑了。

空漠處時而有小鳥的歌聲,

幾朵白雲不知飛向何處去了。

海面上突然飛來一片白帆……

不一剎那間也不知飛向何處去了。

2月26日[1]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歷史劇《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完成論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1年12月,寫成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1943年,完成歷史劇《南冠草》。1944年寫《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3年,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59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歷史劇《武則天》;同年,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1969年,完成論著《李白與杜甫》。1973年,論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