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是由華僑富商胡文虎於1938年在香港創辦的中文報章,同年還出版《星島晚報》及《星島晨報》,雖然該報刊含有「星島」二字,但與常被稱為星島的新加坡並無關聯。於日占香港期間《星島日報》改為《香島日報》,1945年8月底,日本投降後再度變回《星島日報》,另外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華人聚居的地區均設有分部。1999年,胡文虎女兒胡仙把《星島日報》及星島集團有限公司股權賣給私募基金Lazard Asia。有「煙草大王」之稱的何英傑長孫何柱國於2001年透過泛華集團控股,向該基金購入星島集團,自此星島日報轉為親共。
現時董事會主席及大股東是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煙草公司何柱國、其子何正德是集團其中一名執行董事。星島日報母公司為星島新聞集團有限公司(Sing Tao News Corporation Limited)。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2019年發表的傳媒公信力調查,《星島日報》[1]公信力評分比上次調查大跌近1分,只得5.16分,在本地報紙排第9位。
目錄
歷史
《星島日報》自1938年創刊開始,胡文虎一直支持中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政府。《星島日報》亦與港英政府關係密切,除了逢星期五刊登政府憲報外,亦常刊登政府公告。此外,亦與政府新聞處合作舉辦一些宣傳政府政策的活動。
1998年,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影響,胡仙於地產及股票投資嚴重虧蝕,加上捲入「胡仙案」,星島集團被逼出售擁有《天天日報》的文化傳信。
親共商人何柱國的泛華集團於2001年向Lazard Asia購得《星島日報》51.4%股份[2],何於1998年獲委任為全國政協委員,他亦是北京大學校董,自此星島日報立場轉為親中共。
星島日報對香港民主派報道偏向負面,較少報道對政府不利的醜聞和反對政府的聲音,但不會像親中共報紙般直接以「反對派」稱之,有別於如《香港商報》、《大公報》、《文匯報》和《成報》等香港「左報」的行列。
星島日報旗下有一份免費報紙《頭條日報》,立場與星島日報一致,專欄絕大多數都是建制派、親中共或親建制派人士。
海外業務
各海外版有一定的編輯自主權,在報道新聞時其立場與香港版不一定相同,對於當地地名等使用當地通用的傳統譯名而不是香港在1997年之後開始使用的大陸官方譯名。
就海峽兩岸政治立場來說,各海外版在當地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駐外機構之間、及親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親中華民國華僑社團之間一般保持一定的中立立場,在報道當地新聞時一般也如實報道雙方的活動,而不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使用的台灣機構、官職代語。
現在發行的海外版有歐洲版、美國版(美東、美西)和加拿大(合營公司)(加東、加西)。
2020年2月6日,星島新聞集團以「經營環境而作出商業調整」為由,突然宣布結束自1982年發行的澳洲版業務,並將公司清盤。20多名員工未能獲得即時遣散賠償和欠薪約40萬至50萬澳元,需向澳洲政府的基金申請欠薪和補償。有員工批評公司不近人情。而澳洲版在2017年時已經多次裁員。
視頻
星島日報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澳大利亞傳統媒體如何應對新媒體衝擊,人民網,2017-03-20
- ↑ 香港老版中文報紙《星島日報》再度易主,東方網, 20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