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辯論會
時事辯論會
辯論技巧
其實,辯論技巧所包含的道理非常簡單,那就是:把道理說得清楚又有說服力。最高明的辯論技巧不需要太多的花巧,也不必太花俏;它無需太刻意,也無需我們去費盡心機;它根植於我們的知識和語言之中。
有人把辯論比賽比喻為「比武競技」,把辯論會當作「武林大會」,如此的類比是相當有趣的。知識好比內功,內功深厚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有風雷之勢;辯論場上,知識根底深厚的,隨口一句皆成文章。不過,這一招是否能打在對手的身上,還得看招式是否正確;出口成章又是否字字珠璣、句句皆中辯題的要害,那還得看辯手的語言駕馭能力。一位武者所追求的,是使出能夠發揮本身內功最大威力的招式,克敵制勝;一位辯手所追求的,是用有力的語言,表達精確的知識,說服評判 —— 這就是所謂的辯論技巧。
辯論比賽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台上的雙方有着同等的發言權。哪怕你是所謂的傳統強隊,又或者你過往的記錄乏善可陳,到了台上,你就得盡一切所能去論證你的立場、去說服評判。你不應該因為你是「強隊」而背負更大的論證責任,也不因為你是「弱隊」而獲得額外的同情分。或許我們傾向於同情弱者,可是我們卻不能讓對「弱者」的同情,影響了我們的客觀判斷,甚至使我們對「強者」施加不對等的要求。尤其是當「強者」和「弱者「的界定,是建立在先入為主的假設之上,那就更不可取。
以這樣的一個共識作為前提,我們再來看看到底要辯些什麼。是為了確認真理是處於那一方的立場之中嗎?由於辯論比賽的要求就是雙方的立場必須對立,如果一方的立場代表着真理,那另一方的立場就是謬誤。那麼又是誰來決定哪一方的立場是真理呢?如果是由評判或觀眾來決定的話,比賽就沒有進行的必要,讓評判或觀眾根據自己的見解直接投票就行了。如果是看場上的雙方誰說得好來決定的話,所謂的真理卻會產生不確定性。同一個時候用同一個辯題進行兩場辯論比賽,可能得出相反的成績—— 結果誰代表着真理?
由此可見,勝與負不代表真理屬於哪一方,我們也不必假設比賽的勝利方意味着真理的所在。畢竟,如果其中一方的立場代表「真理「的話,那麼比賽也就失去「公平「這最主要的競賽基礎。只有在雙方立場都「有真有假」的情況之下,辯論比賽才有進行的可能。辯論技巧的功用就在於把己方立場的「真」和對方的「假」儘量突顯出來。
舉個例子,「人性可移還是不可移」這樣的一道辯題,是為了使我們在比賽過後找到人性是否可移的答案嗎?是否說「人性不可移」的一方勝了,所有的觀眾就不得不相信「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孩子會打洞」嗎?到了下一次,正方勝了,同樣的觀眾就非得改變看法,相信「橘生淮南則為枳」嗎?曾經有過這樣的一位評判,認定了這道辯題就是要站在「人性是否能夠由善轉惡或由惡轉善」的角度去談,認為這才是辯題的正確「語境「(context)。所以當正方從這個視角去提出論點時,他覺得正方很有「誠意」。當反方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辯題,提出人性中的理性等特質不會從人身上被移走時,他就認為那是在玩弄「辯論技巧」。
在這個例子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到主要的問題不在於反方有沒有玩弄「辯論技巧[2]」,而是在於該評判企灌輸一種他認為政治或道德正確的觀點,然後用這觀點去判斷比賽的勝負。其實,辯論技巧不是詭辯、不是扭曲真相,而是有效地把一道辯題的不同層面和方面呈現出來。當然,這一要求必須建立在辯題的可辯性和公平性的基礎之上。涉及的各方,包括參賽隊伍、主辦單位、評判和觀眾,必須對此達到共識,辯論才有進行的可能,討論辯論技巧才有意義。如果「人性可移/不可移」必須以「人性是否能夠由善轉惡或由惡轉善」的角度去談,那反方如何立論呢?
視頻
時事辯論會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時事辯論會》最新一期,全集完整版高清在線觀看,2345綜藝大全
- ↑ 辯論邏輯絕對乾貨,個人圖書館,2015-12-06